这次我不兜圈子,先把结论放到前面:瑞幸咖啡没戏,它注定是个悲剧。
前几天瑞幸咖啡赴美上市提交了申请,别人上市前基本上都是稳打稳扎,而且媒体圈子基本上以祝贺为主,但瑞幸咖啡提交申请之前,爆出来的都是负面信息,抵押咖啡机,亏损16亿,上市续命等等。这些信息当然不见得都对,人家自己有自己的资本路线,本可无可厚非。可这些信息统统指向瑞幸咖啡的致命问题:没钱了。一个企业没钱了,那问题就大了。
瑞幸咖啡用了这么短的几年就做到目前的规模,还是挺厉害的。神州专车出身的这帮大佬还是挺厉害的。他们采用互联网流量补贴的打法,像极了几年前的摩拜及ofo,这种搞法已经过时了,原来那些年流量激增的时候大家抢流量蛋糕的时候挺好,现在流量不增长了,这种打法反倒更容易被薅羊毛。
现在知乎上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头头是道的。有从战略角度分析的,有从商业模式分析的,有从产品定位分析的,有从推广逻辑分析的,不一而足,但但其实不太需要从方方面面去分析瑞幸咖啡,抓住主要几个矛盾我们来看看瑞幸咖啡能走多远。
烧钱并不是一种商业模式
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生意”这个词被频繁提及是在网易的时候,那个时候宝洁的高管空降网易,反反复复的提及生意这两个字。那个时候觉得好low啊,一点情怀也没有。后来认真思考过之后发现,生意这个词真是奥妙无穷啊,生意的本质其实就是赚钱。不论从什么角度,生意就是一进一出然后有盈余,这就是生意。当然,有短期有长期,烧钱模式的辩护往往都是,我们注重于长期利益,短期不赚钱也没关系。但这是骗人的鬼话。
瑞幸咖啡就是这么个模式,他们前期疯狂补贴确实是在一线城市白领当中打开了市场,但那是用钱砸出来的,当然他们的路径选择就是这样,无关对错,但这并不是做生意的模式,而是2VC的模式,也就是面向资本市场,面向IPO的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大家都喜欢,是因为资本赚钱更快,这就像是击鼓传花,早晚都要有人接盘,那些资本家足够聪明,自己不接盘即可。这样的故事在资本市场上比比皆是。
但做生意不是这么一个模式,做生意讲究的是赚钱,就算是短期不赚钱也没问题,但不能在可见的周期内都不赚钱。目前瑞幸咖啡总共烧了几十亿,去年就亏了16亿,这些钱平均每月亏1亿多,这得多少咖啡才能赚回来,目前看赚钱回来的机会渺茫。
瑞幸咖啡并没有那么好喝
传统的营销4P理论中,最关键的就是产品。瑞幸咖啡的产品当然就是咖啡,这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大生意。他们的竞争对手星巴克盘踞这个市场多年,经营的不错,但这个市场上竟然没有同等连锁体量的竞争对手,这确实是给了瑞幸咖啡机会。
但喝过瑞幸咖啡的人都应该知道,相比较而言,瑞幸咖啡并没有那么超过星巴克,不论口感还是体验感都比星巴克差很远。大家去喝星巴克,更多是社交需求,其次才是咖啡本身。而瑞幸咖啡当然没有任何社交需求,这点来说差距巨大,哪怕是单纯从口感上来说,虽然从原材料上限来看,确实比星巴克要好一些,但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的游戏,制作、配送、调制等等都会影响品质,星巴克耕耘这么多年,流程上更专业制作上也会更专业,所以瑞幸咖啡并没有挑战星巴克的实力。
白领用户并不是那么有钱
从目前用户群来看,星巴克跟瑞幸咖啡还是有很大程度的重合的,定位都是在一线城市重要商圈的白领。但经过这么多年薅羊毛的教育,白领薅羊毛的水平还是挺高的,这也是瑞幸咖啡打动白领的一点,白送谁不要,这么低的价格,品质又不算太差,大家还是可以愿意尝试下的,这也是瑞幸咖啡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但这样的白领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需求,他们是被低价促销吸引的,一旦价格上去,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转头就走。
星巴克贵是贵了点,但对小白领来说胜在能装逼。这点瑞幸咖啡完全没有这点属性,那基于社交需求的咖啡消费就一定不会选瑞幸咖啡。
还有一点,其实白领并没有那么有钱,现在一线城市的消费那么贵,白领生存压力都不小,要不是因为价格促销,他们可能宁肯去选择喝更便宜的奶茶。很大一部分白领是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他们很快就会转向其他咖啡或者饮料,他们如果有社交需求,就去星巴克,太平洋,如果没有的时候,速溶咖啡也是可以接受的。至于最终那部分咖啡爱好者,他们正是瑞幸咖啡极力想从星巴克手中夺取的消费者,这部分人一般价格不是太敏感,所以价格对他们的吸引力远没有更好的品质来的实际。
瑞幸咖啡,注定悲剧的一场资本的烧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