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大学的拉塞尔·约翰逊(Russell Johnson)等科研人员开展研究,让管理者记录自己在十天内给予同事的帮助,并关注接受帮助者的回应。研究团队发现,在没有求助的情况下提供帮助,获得感谢的可能性低于应要求提供帮助。受试者还感到,主动向他人提供帮助后的一天里社交意愿和工作投入程度较低。
结论:不要主动帮同事。
约翰逊:研究的确发现,在未接到请求的情况下提供帮助须谨慎。我们常常被告知,主动帮忙是一件好事,对待队友尤其如此。但要注意,为了帮助他人而将原本投入自己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分出去,可能无法获得感激。根据我们的研究,没有求助而受到帮助的人通常不会表示感激,于是你不会收获帮助他人的心理满足感。24小时后,你会感到较为排斥人际关系,协作意愿和工作积极性降低。
HBR:但如果看见有人遇到困难,难道不应该先上前帮助吗?先别担心事后是不是每个人都舒服。
我们研究团队的同事,密歇根大学的洪慧利(Hun Whee Lee,音)、雅各布·布拉德伯恩(Jacob Bradburn)和常楚翔(Chu-Hsiang Chang,音),以及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林思涵(Szu-Han Lin,音),还有我,都会建议你三思而行。首先你是局外人,可能不完全理解当事人遇到的问题。你的判断也许受到投射偏差(projection bias)或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的影响。你可能不得不调用大量认知资源才能搞清楚情况,还不一定能给出同伴实际需要的帮助。其次,对方可能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并从经验中学习。如果你不加询问就擅自插手,可能会影响同事对工作的自主感和支配感,伤其自尊。这两种现象是我们在涉及北美约500名全职员工的两项后续调查中发现的。主动帮助同事的受试者,对问题的了解程度低于回应同事求助的人。而在没有求助时获得帮助的受试者表示,这种情况更有可能令人感到威胁。而且,这种情况下的帮助有效程度也较低。所以助人者得不到感谢并不意外。
让需要帮助的人来求助可以避免这种问题吗?
去问“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并且允许同事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样做可能更好些。我觉得语调和身体语言可能也很重要。提供帮助的方式是虚伪傲慢还是友好谦逊,效果是不一样的。不过我们的研究还没有涉及这类细微差别。
上下级关系会有影响吗?上司是不是应该帮助员工,或者反过来?
有可能。我们的研究关注平级员工之间的互动。第一组研究对象是某个在职高管MBA班的54位学员,他们就职于各行各业。这组受试者通过网络问卷报告他们在连续10个工作日内的活动,提供了232个主动帮助同事的事件信息。在通过Me-chanical Turk网站开展的后续研究中,我们提了同一类有关帮助同事和受到同事帮助的问题。假如将上下级关系考虑在内,研究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我并不知道。上司主动帮你,是有用还是管得太细?下属不经询问就擅自插手,是履行职责还是轻视管理者的权力和地位,抑或为了讨上司欢心?
这对面向客户的工作有什么启示?我们是否应该培训销售人员采取“回应”而非“主动”的态度?
我们研究的同事之间的帮助是自愿的。给予客户的帮助有点不一样,算是职责的一部分,所以客户可能希望你主动帮忙,而且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帮助,你获得感谢的可能性都比其他情况低一些。
性别不同在这方面会造成差异吗?
没有发现性别差异。诚然,有大量研究表明,女性在职场中总体更加注重人际关系与合作,否则就违背了期望,可能受到惩罚。但在主动帮忙和回应求助的不同影响这方面,似乎没有性别因素。
你们研究的是一对一的帮助。团队情境下主动帮忙的情况如何?与个人相比是更好还是更糟?
我猜在未经请求的前提下公开向同事提供帮助会把问题放大,可能会让受到帮助的人窘迫,并感觉自我受到更严重的威胁。如果你看到团队整体面临一个问题,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并不是坏事。但不管对象是个人还是团队,动机都很重要。研究发现,如果帮忙不是出于慷慨无私,而是因为想在上司面前表现自己,对方就可能给出消极反应。不过,我们深入研究了几百种互动,分析助人者动机(是出于关心他人还是想获得自我满足),发现动机对帮助类型和获得的感激没有影响。
企业文化是否对主动帮忙的效果有影响呢?
我们没有询问受试者所在公司这方面的情况。研究一下合作文化和竞争文化、或者层级组织和扁平组织中是否会不同应该很有意思。我们向所有管理者推荐一种实用的方法:鼓励员工关注自己的工作,等同事求助的时候再提供帮助。但也要创造一种环境,让需要帮助的人能够求助,既能找到可以提供帮助的人,对方也愿意立刻来帮忙。
这项研究是否让你自己改变了提供和获得帮助的方法?
我是博士生导师,敞开大门尽量让学生随时都能找到我。但学生必须自己向我求助。我不会四处去看谁碰到了困难。特别是在大学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我会看到有学生陷入困境,但我知道他们一般都想要自己设法解决。如果有人帮助我,或者我看到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我会特意向助人者表示感激。
艾莉森·比尔德(Alison Beard)|访
蒋荟蓉|译 王晨|校 万艳|编辑
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9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