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共享充电宝进入终局之战——百电大战

2019年4月3日  来源:锌财经 作者: 提供人:luzhao31......

2013年平安夜,深圳华侨城的一座小山上,袁炳松在和朋友进行一次头脑风暴,未来的充电宝行业究竟该如何发展,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打着一个问号。

彼时,袁炳松一直在做移动电源,但是行业很快看到了天花板。小米开始生产价格仅69元的充电宝,利润空间被大幅度压缩。

深度:90%以上入局者坠入深渊,共享充电宝进入终局之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次和餐厅的充电宝租借合作,让袁炳松看到了转机,他发现,商家有为客户提供租借充电宝的功能,但易丢失且充电繁复,消费者也有借充电宝的刚需。

2014年初,袁炳松组建团队,创立来电,开始进行研发。任牧提到,来电是业内最早做共享充电宝的企业,那时候没有共享单车,他们只是把这个项目叫移动电源租赁服务。

一年之后的深圳,早期玩家逐步出现。海翼股份孵化出了创业项目“街电”。雷云团队成立云充吧,成为较早入局的一批,丁明磊任CEO,但因与合伙人在市场战略上的分歧,丁明磊后来离开了云充吧,成立另一家共享充电宝公司伏特+。

早期,这些企业的融资之路并不顺利。丁明磊记得他那时候还在云充吧,那时候投资人都并不看好这件事情,第一觉得不是刚需,第二认为这个项目重资产,“充电宝每个人都有,我为什么还要投共享呢?”,大约见了300个投资人之后,最终才有两三家签下TS。

深度:90%以上入局者坠入深渊,共享充电宝进入终局之战

来电台式设备,受访者供图

袁炳松的经历则更为波折,早期自筹的1000万元很快花光了,他见了一圈投资人,但均以碰壁告终。团队只能降薪,创始成员在一起讨论,“干还是不干?盘一盘还有多少钱,能不能成?”,最终,团队自筹700万元,撑了下去,“2016年是我们的至暗时刻”,任牧对锌财经说。

到了2017年上半年,随着共享经济的火热,资本市场对共享充电宝的态度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几乎一夜之间,共享充电宝成为了新风口。丁明磊离开云充吧之后,赶上了这波浪潮,设备还没有开始研发,便获得了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创办小电后,唐永波去见了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他带了一台设备,约到一个酒店见面。唐永波询问他的手机是否有电,朱啸虎说:“有电,但是iPad没电了”,就这样聊了半小时之后,就敲定了融资。

袁炳松碰到的一位投资人,因为担心他签了协议之后反悔,半夜护送袁炳松回家,以防他再去见别的机构。资本加快脚步入局,更多的创业者也想踏足这个火热的赛道,几乎每隔两天就会有一家新公司成立,很快,共享充电宝公司已经遍地开花。

最火热的时期,行业内4天涌入7.5亿元资金,甚至有两家企业在同一天宣布融资。

2017年3月,街电获得由IDG、欣旺达领投的A轮融资,4月,来电获得2000万美元A轮融资,怪兽充电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5月,街电获得聚美优品的3亿元战略融资,7月,怪兽获得上亿元A轮融资......

深度:90%以上入局者坠入深渊,共享充电宝进入终局之战

街电的台式设备,图片来源于网络

融资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之所以能够快速敲定,一方面是因为关注这个赛道的投资人非常多,投资人需要不停的融资的资本溢价来体现他们的价值,所以肯定天然会更关注热度比较高的行业。”小电投资方之一、盈动资本投资人蒋舜告诉锌财经。

资本的狂热进场敲响“百电大战”,创业者满怀希望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唐永波告诉锌财经,在中国的创业环境里,竞争壁垒只有三块,政策、技术和资金。在共享充电宝领域,普通的创业者很难获得政策上的壁垒,因此只剩下技术和资金。

但在这个领域,技术壁垒也并不高,“我们实话实说,共享充电宝的技术壁垒肯定有,但是不是很高,最多领先别人三四个月的时间。找台机器一看就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丁明磊说。

最快容易见效的方法只剩下一个——烧钱。

共享 / 充电宝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