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喜乐 周天
4月4日,美团宣布收购摩拜,拿下大出行市场的一枚重要入口,出行市场再次出现了新的变量。
滴滴也不甘示弱,几天前,4月1日,其第一次主动在SKU中扩充服务品类,这一天,滴滴外卖正式在无锡上线,而这更像是滴滴对美团边境的一次主动袭扰。然而,此前美团打车的“四月围城”,已势如破竹,其扩张的第一个城市——上海,上线三天即订单过30万,抢占了滴滴近三分之一的份额。
两个巨头之间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初看滴滴,掌握司机和用户两端,树立起牢不可破的壁垒,光是估值和资金储备优势就能吓退一切后进场者,很多人都以为,打车领域的竞争,早已结束,这盛世,如滴滴所愿。
但现在,另一个新物种,正在从另一个维度进场,即将动摇滴滴的根基。
关于这场战争的本质,在之前,我已经阐述过自己的判断逻辑,不同于此前滴滴和Uber在出行领域正面战场的直接对垒,美团点评的入局,更像是一个自带场景流量的外星生物,空降地球后,与本土生物的一次遭遇战。
一、美团的经济学原理
关于美团打车兴起的秘密,其实在于,用户一般会先在美团点评上形成吃喝玩乐的决策,才会进行叫车,根据常识也知道,不会有用户为了出行而出行,为了叫车而叫车。
美团是上游APP,更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滴滴是下游APP,是为了满足前一种生活需求而衍生出来的次生需求,美团处在上游,就有机会把用户的下游需求一并解决。
美团拥有的是消费场景,消费场景意味着决策权,而滴滴只是一项功能,功能辅助于决策权。这是本质的不同,美团做的是人和服务的连接,而滴滴做的仅仅是出行。正如42章经所言:对于美团来讲,出行是其中服务的一环,是顺手做掉的,而对于滴滴来讲,出行是主营业务,是用来赚钱的。于是,滴滴过去的壁垒,如今成了自己的软肋。
我们来还原一下日常生活场景:用户在美团点评上找到中意的餐厅,然后产生出行意图。此时,点击同一页面上的叫车按钮,就能直接一键召车,连地址都不用输入。如果在用户选好餐厅的一瞬间,精准推送打车优惠券,这样的转化效率,将会是惊人的。
但放在过去,用户通常需要从美团点评的App中退回到主屏幕,滑动几下页面,寻找并点击另一款打车App,等待这一App的启动,数秒钟启动时间过去后,用户重新输入地址,开始进行叫车。数次寻找、点击和等待的过程,光是想想都觉得非常繁琐。
美团是否骁勇善战只是一方面,而美团积累多年的生活服务场景,更是天然就能把打车和单车功能纳入其中。滴滴如果拥有这样的场景,也就不需要用一天数条垃圾短信的节奏去轰炸用户了。一旦美团将打车功能融入到消费场景当中,形成商业闭环,就会对滴滴形成流量的阻断。
这一点可以类比微信支付的崛起过程。微信支付成立之时,实际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那时,另一家移动支付巨头已经运营了十年,占据着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其他大大小小的支付公司都在抢占市场,中国已经发出了上百张支付牌照,一切都好像大局已定。但微信支付一上线,就迅速占据第一阵营。
其中的秘密正在于,微信的高黏性关系链是上游,支付行为才是下游。
用户在社交场景中会发生一种高频的小额支付行为——发红包,红包诞生数年,仍然经久不息,还在源源不断地扩充用户的微信余额,有了余额,用户就会想把余额花掉,这直接刺激了用户拿着微信支付进行线下消费,进而刺激商家支持微信付款,否则就会损失一单生意。
看明白了吧,先有社交链,才有余额,有了余额,就会有支付行为——这是微信的发展经济学,而美团经济学的逻辑,同样如此,有了生活场景,再做出行,是顺流而下,但只有出行,却想切入生活场景,是逆流而上。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三月份就激进地断言,美团有机会切走滴滴一部分市场份额,随后的态势验证了我的判断——不过数日,美团已经拿下上海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二、滴滴外卖这招昏棋
我们再反过来看滴滴外卖的逻辑。
风投女王、今日资本的掌门人徐新在研究新一代消费者习惯的时候,提出了这么几个观察:越来越懒、越来越宅、注意力越来越短。
懒和宅,催生了上门服务和外卖浪潮。对美团来说,美团外卖已经解决了用户的不出行需求,而用户的出行需求一直隐藏在用户出门寻觅生活服务之中,稍加激活,用户的出行习惯就会迅速被美团培养起来。
“懒”和“宅”也可能会有利于滴滴外卖,然而,一家以出行为主业的企业,要保持订单量增长,就需要刺激用户不断产生出行需求,而大力发展外卖,旨在唤醒用户的不出行需求,这可能和主营业务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命题。
一位滴滴员工对我提到,滴滴创始人程维曾在多个场合提起,滴滴此前的第一个五年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接下来的一个五年目标是推动滴滴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但如今,突然在主战场之外分出了外卖的枝叉,“完全是公司的目标和使命之外的事情”。
程维曾评价摩拜和美团进军网约车,称其是对主业的不自信,不知程维说这话时,是否想过滴滴外卖和滴滴主营业务的关联。
”在员工和用户面前丧失了自我,这是最大的灾难,是价值观层面的失手“。上述内部员工在与我交流时,表示她自己对这句话感受颇深———这可能是内部人对滴滴外卖战线的一种普遍态度。
也有人将滴滴的行为和UberEats对比,但在我看来,二者其实除了模式上较为相似之外,差异其实颇大。
Uber Eats最早是从基于其原有出行业务的四轮送餐实验开始,后来才扩展到两轮摩托或自行车。另外,且不说国内外生活消费习惯的不同,从市场环境上来看,国外的O2O业务远不如国内成熟,更别提如国内激烈般竞争的外卖及生活服务市场。
同样对标海外,王兴心中对标的公司是亚马逊,王兴认为,美团的未来是“Amazon forservice”。亚马逊和淘宝,是实物电商平台(e-commerceplatforms for physical goods),而美团的未来是服务电商平台(ane-commerce platform for services)。
诚如王兴所言,无论是就餐、点餐、电影、旅游,还是租车等需求,用户基本上都是同一拨人,这些需求之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也需要用出行串联起来,美团并非漫无目的地扩张服务品类,更不是像乐视那样把毫不相干的七个行业揉在一起,还自称生态化反。
美团想要做成超级生活服务平台,尽可能满足用户所存在的需求,既是争夺用户注意力,也是提升用户体验。
对于美团来说,进入出行市场,收购摩拜单车,并不是为了掀起一场恶性竞争,王兴并是不想做一家出行公司,甚至做成一家排名第一的出行公司,而是为了补齐其商业版图中一度缺失的一环,经历了许许多多战役的王兴,应该比谁都厌恶无意义的商战。
我们庆幸地看到,中国的商业文明发展至今,巨头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理性,唯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滴滴拿外牌车为理由攻击竞争对手,要知道当年,大家都声援过滴滴平台上的外牌车,我个人比较天真地认为,叫车平台应该站在一起为外牌车争取权益,从而消除自由市场中的地域门槛,助力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供给侧改革,而不是以此为口实检举揭发对方。
三、拥抱竞争
滴滴能从数百家叫车平台中脱颖而出,本身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但如此之快地丧失市场,并不是因为用户讨厌滴滴这家公司本身,而是厌恶垄断。
一个令我深刻的印象是,3月21日,美团上海上线之后,社交媒体和司机群里完全出现了一片倒戈的状态,可谓“天下苦滴滴久矣”。
程维自己也曾坦言,滴滴通过不断烧钱打败了所有对手,能够成长为出行领域最大的一个,并不是因为它的产品体验非常好,而是因为“补贴”。如今一个资金实力相当且降维攻击的对手出现,滴滴的真正危机来了。
滴滴如今的拉新促活手段已经十分有限,不抽成的出租车是其主要的获取用户方式,短信和优惠券的轰炸近期不少用户也已经感受到了。
或许这几年滴滴已经过的足够舒坦,几乎快要结束亏损状态,程维也说自己已经不再看战争史,而王兴认为,竟合才是未来的常态。美团并不是想干掉滴滴做老大,而是成为激活市场竞争的那只鲶鱼。
充分竞争的市场,才是商业本应有的样子。垄断必将带来服务品质的下降,和价格的上升,只有竞争,才能源源不断给市场带来提升自我的动力。
最终,打车平台们比拼的将不再是谁的现金最多、融资最快,谁对司机的掌控更强,而是谁服务更好、商业逻辑更走得通,而用户终将会“用脚投票”来做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