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
这是一个女孩,十岁。
女孩在算术和拼写的学习上很吃力,她来心理诊所诊治,是校方介绍的。
对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来说,通常会觉得算术很困难。他们在计算方面的笨拙,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普遍的情形是,他们的算术成绩都不好。左撇子儿童的阅读习惯是从右向左,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时候难以学好拼写;他们是用相反的方向进行阅读和拼写的,尽管不能说那是错的。意识到阅读和拼写上的困难,他们只是说经常出差错而已,显得那是个小问题。基于这些,我们怀疑女孩也是惯于用左手的,不过,她的拼写困难,也可能有其他原因。现在,虽然人在纽约,但她对英语不是特别熟悉,因此,我们应考虑到,她可能是从另一个国家来的;如果她是在欧洲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就没有必要考虑到这些了。
在德国,她家几乎破产了,这是她过去生活史中的一个关键点。
她从德国过来的时间,我们并不清楚。她可能一度生活得比较优裕,不过后来停止了。新环境这一改变,就像一道新的试题一样出现在她面前。而她在这之前,有没有受到正确的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是否已经掌握,在新社会环境中能够自我调节以适用,有没有这样足够的适应新环境的勇气,这些都在新处境中暴露出来了。还有,贫困生活的重负是不是她承受得住的——也属于她能否在生活中与人合作的问题——也在新处境下暴露出来。而她所显示出来的情况是,她缺乏这种能力。
她八岁时离开德国,之前的学习成绩很好。
这发生在两年以前。
由于拼写上的吃力,她在这个国家的学习表现未能良好;还有,这里算术的教育方式是跟德国不同的。
这一类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学生身上,但老师不能总是照顾到。
母亲溺爱她;对于母亲,她特别依恋。她同等喜欢她的父母。
当孩子被问到“爸爸和妈妈你更喜欢谁”这样的问题时,孩子的回答一般是这样的:“同样喜欢。”给出这种回答,他们是在仿效别人。至于这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种方法验证。让孩子坐在父母中间,这个办法就不错。我们发现,孩子更依恋哪个,就会在我们和他们父母谈话时转过脸看着哪个。小孩进入一个父母同在的房间里,会走向他更喜欢的那个。
女孩有数目不多的同龄女性朋友。八岁时,她和爸妈住在乡下,一家人经常和狗在草地上玩耍;他们那时还有一辆马车。这些是她最早年间的回忆。
她所记住的东西,草地,狗和马车,都是她所享受的富裕。与此类似的情形是,那些有汽车、马匹、仆人和漂亮房子的日子,也会被一个从富裕走向中落的人经常回忆起来。我们可以理解女孩,她是有不满情绪的。
她一直梦想着圣诞节和圣诞老人,而后者会把各种礼物带给她。
她的人生态度,已经通过这梦反映出来。她有一种感觉,是别人剥夺了她曾经拥有的一切,她想重新得到它们,因此,她总是渴望着得到更多。
她总是环绕在母亲左右。
这迹象表明,她心里有些气馁;还有,她可能在学校里遇到困难了。她所遭遇的困难,比其他孩子更多,我们向她解释道:但是,她可以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只要她能够鼓起勇气并付出努力。
她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再次来到了诊所。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自己的学业,家里的分内事,她也能独立完成。
取得这样的成果之前,我们向她提出了不靠母亲、争取独立并独自完成自己工作的建议。
父亲的早餐,有时是她做的。
这表明,她正在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她认为,自己比以前更勇敢了。她轻松地完成了这次面谈。
我们提出要求,下次来到诊所时,要带上她的母亲。
诊所迎来了她和她母亲,后者还是第一次来。她母亲之前抽不出时间过来,是因为工作太忙了。母亲反映说,这女孩是她在两岁的时候收养的,她本人不并知道;此次收养之前的两年里,她被六个家庭辗转收养。
女孩没有美好或快乐的过去,两岁以前的经历,对她似乎是一场磨难:她可能被遗弃过,被忽视过。她现在的养母能够很好地照顾她。早年经历的种种不幸,似乎已经留存在小女孩心中,不过是无意识的,所以她希望现在这种良好处境能够保持下去。两年的遭遇,足以烙下印记。
养母之前的接收这女孩的家庭很不好,于是,养母被告知要对她严加管束。
遗传理论已经毒害了给出这一建议的人。这个判官日后可能会说:“看!我当时的看法没错吧!”——就算这个养母严加管教,女孩还是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他不知道的是,问题孩子的问题,就应归咎于这种看法。
养母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女孩的生母很不好,而这女孩又不是她亲生的。有时候,养母会打女孩。
女孩的最初的美好处境,现在开始改变了。在很多时候,养母会体罚她,而不是先前的宠爱。
对这个小女孩,养父是溺爱的。她的种种愿望,养父都会满足。女孩不会用“请”或“谢谢”这样的词汇来想得到某样东西,她只说:“你不是我母亲。”
这句话其实击中了要害,原因可能是她知道了自己身世的真相,再不然已经懂得这么说话了。我们所认识的男孩中,有一个二十岁的,他就不相信他是他母亲亲生的;但是,他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身世的真相,这一点他的父母十分肯定。这男孩自己感觉到了什么,从细微的事情中得出结论的本领,小孩子也有。尽管这个女孩“不知道自己是收养的”这一真相,但是,这类孩子有时候是可以感觉到的。
她没有向着父亲——而是母亲——说这样的话。
所有愿望一应满足的父亲,是不会给女孩这样攻击自己机会的。
母亲体罚小女孩,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新的学校,她会有这样的变化,但母亲不清楚其中缘由;她现的成绩非常差。
糟糕的成绩给这可怜的女孩又带来了屈辱和自卑。而母亲现在的做法,即身体上的惩罚,是过分的。成绩糟糕和被打,两者只要一个就已经坏得要命了。这种情况应引起老师们的深刻反思。孩子在家里受罪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他们把差的成绩单送到了她家,他们应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差的成绩单是这种意味,就应该避免发出,这是一个明智的老师应该做的。
女孩自己说,她大发脾气,有时候是因为没能控制住自己。在学校里,课堂会被她难以遏制的亢奋情绪扰乱。在她看来,超越别人是理所应当的。
不难理解她为什么想处处领先,这个被父亲宠坏的了独女,已经习惯别人什么事都依着她。她过去的生活是优裕的。她感觉到,现在没有那些优势,是被别人剥夺了;比起以往,她现在对优越感更有追求。她之所以发脾气并给人添麻烦,是因为她没有什么办法来实现这一追求。
这个女孩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我们把这一点解释给她听,并告诉她:她是因为渴望着超越别人并吸引目光才容易情绪激动的。她用以吸引目光的一个办法,就是发脾气。她之所以在学校里不努力学习,是在跟母亲闹别扭,因为母亲不满意她的成绩。
她做了个梦,梦里收到了圣诞老人的许多礼物,醒来那就成了一场空。
自己所喜欢的一切尽在手中时的感受和情绪,是她想要唤起的,但是,“醒来那就成了一场空”。这里面是有情感触点的,我们千万不能视而不见。对我们来说,经历了这种唤醒和落空,自然也要很失望。但是,梦里的感觉和清醒时的情绪,两者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体会失望的情绪才是做这种梦的目的,而不是唤起那种奇妙感觉。所以,如果她达不到体验失望情绪的目的,就会一直做类似的梦。心里烦忧的人,会以做各种美梦的方式发现一无所有的现实,只须醒来即可。为什么女孩会感到失望,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了:因为她现在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她想声讨她的母亲。她有一种什么也没有的感觉,而什么也不给她这种事,正是母亲的所作所为;“我的要求,只有父亲会满足,而她只会打我”。
失望的情绪是这女孩一心想要体验的,因为如此一来她就可以怨恨和声讨她的母亲;她已经开始挑战母亲了。总结这个案例即可发现这一点。作为错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她在家里的行为,她的梦,她在学校的表现,都是完全吻合的。我们若要让她停止这样的举动,就必须让她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造成她错误生活方式的主要事实是,她的英语有待提高,因为来美国的时间还很短。我们必须要让她相信一点:她实际上可以不费力气地战胜所遇到的这些困难,但她现在所做的,是把它们作为武器,跟母亲开战。同样,我们必须也让母亲相信:要让孩子没有借口跟她争斗,必定不能再打她。还必须让小孩有这样的意识:“我时刻在想着给母亲添乱,所以才经常在学校课堂上无法集中精神和情绪失控。”明白了这一点,她的不好行为就会终止。在家里和学校的感受意味着什么,其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她必须对所有这些有充分的认识。无此认识而让她改变性格,纯属异想天开。
至此我们也就清楚地知道了究竟何谓心理学。借以了解自己究竟应怎样处理、利用自己的印象和经验的东西,就是心理学。换个说法也行,那就是:某个儿童的一整套知觉系统,他对某些刺激的看法和反应,以及如何利用它们实现自己目标,这些正是心理学所试图了解的东西。其中,他通过自己的知觉系统,在行为指导下,能够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
[1]此处可参看阿德勒及其助手所写的《儿童指导》一书,格林伯书局出版于纽约。书中详细记载了关于此类针对儿童咨询和辅导的诊所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以及心理学家们所采用的指导技巧和成果。——原注
[2]贵格会,又名教友派、公谊会,由英国宗教运动领袖乔治·福克斯于17世纪创立的教会派别。——译注
[3]一个是外婆,一个是奶奶。西方人习惯统称为祖母,不在特殊地方不作区分。——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