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这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十岁男孩的。
这个孩子在学习方面表现极差,已经有三个学期跟不上学习进度了。这是根据学校方面的反映得到的。
我们几乎要怀疑这个小孩是不是存在智力缺陷了,因为十岁时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现在,他正读三年级,IQ常数101。
根据这个信息可以得出他不可能弱智的判断。那他为什么会跟不上学业呢?上课捣乱又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优越感,他有一定的追求,他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但都是在无用的方面进行的;发挥创造力取得成就进而吸引注意,均是他所希望的,但他选择了错误的追求方式;他的行为是跟学校敌对的。他的情绪,满是抗争和逞斗,对于学校的学习生活,他充满憎恨,想予以反抗。学校里的固定程序,是这种不服管和好斗的孩子难以适应的。于是我们明白,这正是他跟不上学业的原因。
对于纪律和命令,他是不愿服从的。
他当然会这样。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所以才会有此表现。他对别人命令的反抗是必然的,因为他喜欢跟别人作对。
他跟别的孩子打架;在学校里也带着他的玩具。
拥有自己的世界,是他所渴望的。
他在心算方面显得很笨拙。
这意味着,他的社会感情以及相关的社会逻辑是有欠缺的。(参见第七章)
他在言语方面有障碍,他需要言语训练课,每周一次。
并不是发音器官的问题造成了他的这种言语缺陷,而是缘于他在与人相处、合作方面的缺乏。反映这一事实的,正是他的言语缺陷:一个人以怎样的态度跟他人互相合作,反映在他的言语水平上。言语缺陷却被这个小孩当成了一种工具,来表达他的抗争。矫正这一缺陷,意味着这一用以吸引注意的工具势必要放弃,因此我们就不必奇怪他为何没有尝试矫正。
他左右摆动身体面对老师的谈话。
这个动作表明,他想反抗,并随时做好了准备。在老师找他谈话的时候,众人没有注意到他——老师在说,他只能听,老师比他更强势——因此他不喜欢谈话。
小孩非常神经质,母亲经常一个劲儿这样抱怨道。(准确地说,那是他继母,其生母在他还是婴儿时就去世了)
小孩的一连串过失,已经包含在他母亲这一颇有深意的看法中了。
他的两个祖母[3]的陪伴了他的早年成长。
我们知道,祖母对孩子通常是溺爱过度的,而他可是有两个祖母!应当深刻考虑她们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在于,老年人丧失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漏洞。对于这种待遇,他们要反抗;他们希望对自己的待遇能是公平的。这些不应受到过分批评。祖母对孩子的恩宠与呵护,以及孩子依恋她的结果,都是为了达到证明自身存在重要性的目的;她们理应得到承认的权利,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强调。
激烈的竞争会在两个祖母——如果有两个的话——之间展开。任何一个都想证明的是:比起对方,孩子更喜欢我。被两个祖母争来争去的小孩,当然是快乐的,他仿佛在天堂一般,想怎样就怎样。他很容易勾起一个想要胜过另一个的愿望,只要说一句“外婆或奶奶给了我什么什么(礼物)”即可。孩子在家里聚集了众人的目光,吸引注意就是他的目标,而在学校里只有老师和众多同学,两个祖母都不在身边;反抗和不服管束,是他在学校里引人注目的唯一方法。
和祖母在一起时,他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要适应学校的生活,需要进行准备性训练,但他没有,于是无法适应。学校这个地方,能够测试出他与人合作的能力,但在这一方面的任何训练,他都没有接受过。如要进行这种训练,最佳人选就是他的母亲。
他跟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往前一年半的时候,他父亲再次结婚。
可以想见,这孩子处在比较困难的境地中。小孩子的困难,往往会因继母或者继父对其家庭生活的介入而出现,甚或增加。关于继父继母所带来难题的妥善解决方法,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一个传统的和长期存在的问题。这难题对孩子的影响尤其严重。总有各种麻烦,哪怕最好的继母也不例外。我们只是说,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继父母的问题,而不是说它无法解决。身为继父母理当喜欢孩子,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尽力争取孩子的喜爱,才是继父母所应该做的。而这位继母与这个孩子如何相处的问题,难度更大,原因在于孩子的情况异常复杂,而这又与两个祖母有关。
孩子刚刚进入这个家庭时候,继母试图让他知道他是被喜欢的,为讨孩子喜欢,继母也竭尽全力了。这孩子的哥哥,也是个麻烦鬼。
家庭的竞争气氛变得更加浓烈。互相较量是自然的,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好斗孩子。
母亲发现,敢违抗自己的孩子,对父亲却既害怕又听话,于是把孩子的不好控诉给他父亲。
母亲没有能力教育孩子这一点,已通过这些话明确表现出来。事实上,这种说话和行事的方式,表达了母亲的一种自卑情结。因此,她让孩子的父亲来接手这一工作。孩子的所有行为,母亲都会反映给父亲,并经常用“我会告诉你们的父亲”这样的话威胁孩子们。孩子们在这种情况的想法是这样的:她不想再管教他们了,因为拿我们没辙。于是,孩子们开始寻找指使和统治母亲的机会。
母亲会带孩子们出去玩,也会给他们买礼物,但前提是他们保证有好的表现。
母亲所处的境地,也是困难的。其原因在于,孩子们在心里给祖母留了很大位置,而母亲则处在祖母的阴影之下。
祖母也来看望孩子,隔三岔五一次。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被这个不时前来且只待几个小时的人扰乱;给母亲留下的困难也不少。
在家里,这个孩子似乎从没有被任何人真正喜爱过。
他好像已经再也不招人喜欢了,这些人里面,甚至包括曾纵容并宠坏他的祖母。
父亲惩罚他的方法,只是暴力体罚。
鞭打孩子一顿,几乎无助于孩子进步。被赞扬则感到高兴和满足,那才是孩子所喜欢的。但至于如何获得他人赞扬,孩子不知道什么方式是正确的。为博取老师的赞扬,他偏好于不用付出努力的方式。
他在学习上的努力,会在获得赞扬之后更加积极。
这是当然的,每一个渴望引人注意的孩子都是这样。
他总是闷闷不乐,老师不喜欢他的。
作为一个好斗和习惯反抗的孩子,他也只能用这种方法应对老师了。
他有尿床的毛病。
这表明他渴望吸引别人注意,这也表达了他的好斗和不满,不过这种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母亲半夜起床,因为孩子把被褥尿湿了;孩子大半夜猛地高声叫喊;他在床上读书,再怎么晚了也不入睡;他早上赖床;他的进食习惯开始变坏——这种孩子对付母亲的间接方式,就是这些。一句话,不管白天夜晚,只要想迫使母亲为他忙活,他总有办法。他就是用尿床习惯和言语障碍这两样武器来对付周围环境的。
母亲好几次夜里把他叫醒,让他去小便;她是希望借此除掉他尿床的毛病。
孩子达到目的了:母亲只好多次半夜起来,看看他要不要尿尿。
这男孩总想要指挥和命令其他孩子,因此不被他们喜欢,却也有一些模仿者,就是那些比他弱小的孩子们。
这男孩是心虚懦弱的,心气也不高;对于生活,他不想勇敢地面对。对于怯弱的孩子们来说,吸引他人目光的最好办法就是他的行为方式,因此学校里的一些较弱的孩子才会喜欢模仿他。
不过,“当他出色地完成功课时,意味着他已经取得进步,其他孩子都会高兴地认可这一点”,可见人们并不是完全厌恶他的。
看来,老师们选择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并且,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们之间的合作精神,老师们颇有心得,这就反映在他取得进步孩子们就为他高兴这一事实上。
在街头和其他孩子踢球,是这个男孩很喜欢的活动。
要让这男孩喜欢跟其他孩子发生联系,只须让他确信自己能有卓越表现。
关于孩子的情况,我们跟他母亲进行了讨论,并给了她这样的解释和说明:他目前处在一种困境中,那就是男孩和他祖母的关系;对于他的哥哥,他很是嫉妒,总是害怕比不上他。诊所里的所有人都是他的朋友,尽管我们已经把这样的话告诉这男孩,但我们和他谈话时,他一句话都不说。开口说话在男孩看来就表示他愿意互相合作了,之所以一言不发,是因为他想以此表示反抗;在他知道自己的言语缺陷要被纠正时,也是一模一样的情形。他对社会感情的缺乏,正通过这些表现出来。
看起来这男孩的抗拒方式——即通过不说话表示抗拒情绪——是令人吃惊的,但是,事实上这种方式甚至也是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采用的。跟老婆大吵一场后的丈夫大声斥问:“看看,现在你又没动静了!”妻子回道:“我只是不说话而已,谁说我没动静了!”
“只是不说话而已”,这个男孩也是如此。谈话结束,他露出不情愿离开的样子,尽管我们已经告诉他可以走了。敌对的情绪已经占据了他的内心。聊天已经结束,但他听了我们这话仍然待在那里。
我们提出要求,他下次要跟父亲一起来。我还跟他说:“你做事总是喜欢跟别人对着干,因此不说话是很正常的。你以为,人们要你说话你偏不开口,人们要你安静你偏要说话并扰乱课堂,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但我有办法让你说话,只要命令你‘不要说话!’就行了。我们若要引导你按照我们说的做,在对你提出要求时,只需要反过来提就行了。”
他已经感觉到,回答我们的问题是有必要的。换句话说,我们显然可以指望他开口说话。他通过言语交谈跟我们合作,这样一来也就是可能的了。然后我们就可以把他的情况说给他听,让他自己意识到哪里错了;要让他一步步改进,就得这么办。
在这一方面,唯有改变小孩所处的旧环境,他才有做出改变的动力,这是要切记的一点。与他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人有,他的母亲、父亲、祖母、老师和伙伴,他已经建立了对他们的固定态度。他在诊所里发现,他所在的环境,是跟往常完全不一样的。事实上,尽量为他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只有在这里,他在旧环境所形成的性格特征,都会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这样要求他说,“绝不允许你讲话”,就会得到“我偏要讲!”的回应。这种方式可以扫除他的抵制心理,然后我们就可以和他进行正式地交谈了。
在诊所里,孩子们一般都要面对许多人,这是一种能够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场面。他们以前的狭小范围要被打破了,他也引起了局外人的兴趣;这个更大的环境,将把他们吸纳为一部分。这就是他们在这种新环境下所产生的印象。这一切使他们产生了更大的期待,那就是在新的环境中突显自己,而被要求下次还出现在这里的愿望,尤为迫切。在诊所里,人们会问他们问题,了解他们的改进程度,这些将要发生的事情,他们自己也都知道。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些孩子每个星期都去一次诊所,有些每天一次。他们在这里将接受关于对待老师的态度和行为的训练。他们知道,人们会公开地评判他们在这里的一举一动,但不会加以责怪和批评。而且,这些孩子对这种做法所留下的印象,总是很深刻的。如果争吵夫妻的一方打开了窗户,这意味着他们的话将被外面的人听到,而赤裸地显露自己的性格弱点,自然是他们所不乐意的;也就是说,环境已经变了。那么,争吵也会相应停止。这是孩子所迈出的第一步,他们一到诊所,我们就已经帮助他们迈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