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物质和思维的第一性问题

2019年1月21日  来源:认知维度 作者: 提供人:liliros@57......

人为什么拥有认知物质世界的神奇能力?人的精神世界为什么在许多方面表现得跟物质世界大相径庭?是否只有人类才拥有思维能力?人的精神与思维是否可以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人类是否有机会解构精神世界的运行谜团?人类是否有可能重建一套与人类思维能力相匹敌的机器?……

关于思维,以及思维与物质之间的逻辑关联,似乎永远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虽然人类积累了极为庞杂的知识宝库,但是对这类问题依然没有头绪。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似乎天然的就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怎么也跨越不过去。这道鸿沟进一步的延伸到了当代学术体系当中,一边是自然科学,一边是社会科学,两者之间的界限通常泾渭分明,不过还是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一些交集,于是诸多综合交叉科学应运而生。

科学的核心使命之一,依然是修补填充那道鸿沟,切入点有很多,思路和方法更是百花齐放,如果要总结提炼这当中的共通点的话,有一个关键词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那就是——逻辑!提起这个词,我们一般能快速意会它的局部关联性,但是要准确的定义这个概念,却并不容易。这是因为,逻辑既存在于物质世界当中,同样也存在于精神世界当中,它能够反映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它同样也是精神世界组织现实世界的有效工具,由此使得我们很难确切的区分它到底属于哪一方。在不能明确双方关系的情况下,对逻辑概念的任何定性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关于“逻辑是如何生成的”这一更为底层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认知的维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解析人的意识、行为、认知的运行机制,并给出了一套复杂的统一理论体系,看似庞杂,但核心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认知系统解码世界的内在运行逻辑,其抽象的刻画就是逻辑全景图!它是人类已有逻辑体系的全景素描,它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嫁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效演绎体系,也是嫁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交通枢纽,曾经的那道鸿沟将在它面前逐步消退隐遁。

物质和思维的第一性问题

逻辑是分层级的。一元逻辑有“非”运算,因为它的计算对象只有一个;依此类推,二元逻辑有“与”、“或”运算,三元逻辑有“蕴涵”运算。人的意识体系可以快速的对这些逻辑进行计算,其中,本觉可以对一元逻辑作出判定,丛觉可以对二元逻辑作出判定,履觉可以对三元逻辑作出判定。不过,当逻辑进一步复杂化之后,系统[1]的完备性、有效性、可满足性开始出现了分化,这些佐证判定效果的特征很难同时实现。于是,逻辑进一步向高阶演化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很不一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很难用机械性的、单调性的底层逻辑来去精确描述的,因为它开始内嵌基于完整三元逻辑基础之上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以高阶逻辑所内含的低阶逻辑对系统要素的各种关系演绎可能性为基础的,它是提取复杂多元关系表现的必经过程,由此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阶逻辑自身的完备性。在这个逻辑不断进阶的过程中,判定要素关系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均是呈指数级增长的,而可以有效运算这种高阶逻辑的意识层次,就是弭觉、势觉和虞觉,其中,弭觉对四元逻辑作出判定,势觉对五元逻辑作出判定,虞觉对六元逻辑作出判定。

把逻辑关系全景图的感受层(最下面一层要素)去掉,剩下的就是物质世界的运行逻辑,它可以映射物质、程式、系统、环境、时空等各个维度,它们映射了人类所沉淀的知识体系的基本骨架;而叠加了感受层之后,就又回归到了那个神秘莫测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底层是机械性的呈现,而高层则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它们为知识叠加了价值的筹码。某种程度上来说,逻辑全景图模糊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界限,也使得记录这两个世界运行规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不再相互隔阂,而是有机会重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物质世界相当于逻辑演化的生长期,其特点是规律原始而明确,通常忽略所在参照下更宏观和更微观因子的掣肘;精神世界相当于逻辑演化的混沌期,其特点是规律受到各种边界因子的影响,而边界因子的形成恰恰就来自于初始的那些直观尺度下的底层逻辑规则。

《认知的维度》系统性的深入推演了从一元逻辑到六元逻辑的演进过程,在这其中,人的行为和认知表现是其中关键性的样本参数,而人的价值分化机制则起着执法者的作用,基于一套既定的规则在不断的梳理着各个层级的样本关系数据。由于组织关系的行为调节系统和存储关系的认知系统的庞大容量,使得这个梳理过程极其漫长,人终其一生,这三个系统都在相互联动着,以左右着人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念想,同时也印刻着认知系统所提取的每一个差异化关系。

从棱角分明的物质世界,到复杂抽象的精神世界,本书的推演过程初步解答了物质与思维的第一性问题,这是哲学领域的最基础课题,由此也使得长久以来无法定性的哲学衍生问题有了解题思路,包括行为与认知的主从关系问题,休谟因果论问题,自我意识的形成,需求的内在本质,权利的形成逻辑,人的各种价值观的生成条件,感性与理性的思维特点,具象到抽象的演绎过程,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等等。

《认知的维度》给出了思维的逻辑密码,也提供了观摩意识存在形式的第三方视角。每个人都在追求生活的意义,行为的惯性经常会导致个人消耗大量的时间纠结于那些在后期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之上,而思维的短板则会使得个人在激烈竞争的当代社会难以找准立足之地。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重新检阅自己那个被过往阅历所塑造出的个性化大脑,重新审视那个曾经囚禁了自己思维范式却不自知的藩篱,进而重新优化自身的价值参数,以指引未来前行的路径。

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带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急剧复杂化。我们对科学的很多“反常”现象缺乏理解,那不是因为事实本身的例外,而是我们那个解码事实的机器本身的处理尺度有限!我们对社会的很多问题缺乏洞见,那不是因为事实本身的复杂,而是我们思考的维度不够!当深入认知了思维的尺度和维度规律,就能更好的挖掘个人和社会的思索潜力,也能更好的助力探索各种困扰人类发展的诸多待解难题的可行性答案。这是因为,当物质和思维的属地从逻辑上的对立到形式上的统一,当科学与哲学的范畴从形式上的分化到实质上的统一,人类对复杂系统的包容性、建构性、可塑性就更强,计算社会演绎的基本框架也必将进一步明晰,而辅助进行社会发展精确筹算的大数据早已箭在弦上,人类也将从活在历史当中,进化到活在未来当中。


[1] 这是对逻辑组织对象的描述,逻辑学当中一般称之为命题,但由于命题通常是针对语言系统的,并不具有一般性,故这里用系统两字来描述。

物质 / 思维 / 第一性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