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切入思路
从已有的成功案例,看切入思路。还是从上面3大需求谈:
(1). “说个事”的需求
这块刚需最强、频率最高、市场也最大,以微信、qq这种即时通讯产品为主,但已经被巨头占领。各家产品的核心功能其实都差不多,杀得进去的新品,是切入了巨头覆盖薄弱的关系链和场景。
1)微信和米聊
很多人弃qq用微信,容易形成种印象,qq用户之所以会转到微信,是因为微信比qq简洁好用,所以只要新品好用,用户就会过去。
但我认为,微信、米聊早期活下来,不光在于好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免费,切入了qq覆盖薄弱的市场 —— 短信关系链。
在早期,微信、米聊的核心功能和qq差不多,要让两个常在qq聊的用户直接转到新平台,很难。用户都懒,怎么省事怎么来。
但当时市场有个薄弱点,除了qq,大家还用短信飞信,这部分关系链是qq覆盖不全的。原因很多,比如qq繁琐,有的人不喜欢;还有的加不来qq好友;qq比较私人,有时也不好意思一认识就加。这都使得在某些关系链上,qq渗透不进去,否则就不会形成qq、短信、飞信并存的局面了。
正因为这个市场存在,早期微信和米聊才有了突破口。我没微信和米聊的数据,但猜想他们的早期活跃用户,可能不少是qq覆盖不深的关系链。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假想个当时的带量场景:
微信装上了,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人聊。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一导完,有8个装微信的,全部都加一遍。假设这8个还同时加了qq好友,可能聊几句聊到哼哼哈哈,就没下文了,想着反正还能回qq再聊。要不就是聊了一个钟头,直接说咱们回qq吧。没必要为了这1个人,多装个微信占空间。
但如果这8个人,都没加qq,免费发信息只有用微信,多半就会把微信留下。
整个切入有几个要点:一是市场有薄弱点,微信基于手机通讯录加好友,做了qq渗透不深的市场 —— 短信市场,靠免费打短信的收费。这个关系链做牢固,自然渗透开,最后反过来包抄掉qq的关系链。
二是通讯录批量加好友。qq加好友的方式很麻烦和低效,在加好友的第一步,很多关系链就流失掉了,让给了短信市场。qq是一个一个加,微信靠通讯录批量加,效率高很多,尤其是whatsapp那样的模式,不验证就可以发消息,关系链可能一夜之间就过来了。
三是有流量来源。让用户自己拉人,来得慢,他自己还得费力苦口婆心劝人家下载,刚开始用时如果没人可聊,看一眼就删了。有带量渠道,至少新用户打开软件,还能找到几个也装了app的朋友,马上可以聊。
微信用户破10亿,渗透到这个地步,可以做的薄弱关系链很少了。所以聊天宝现在做功能创新,还有发红包,几乎等同于把微信用户硬拉过来。
硬拉,是最难的一条路。比对方好十倍,也未必拉得过来。聊天宝现在拉微信的用户,本质上和微信在香港拉whatsapp的用户差不多。微信这么好,在香港都没拉走whatsapp的用户了。
2)yy
yy做的也是说个事的需求,切入的是游戏连麦的细分场景,这个场景,qq无法胜任。这在游戏中,也是个高频刚需场景,所以yy当时起量很快。后来用户聚集,才延伸开做了直播。
(2),联络感情的需求
和说个事的需求不同,联络感情的需求不全靠理性,而靠情绪和荷尔蒙推动,产品周期受用户心理影响很大。刺激一过,产品就开始降温。做得大的产品靠一点,用了还想用。
1)博客、微博、facebook、朋友圈
如前所述,这类产品和聊天不同,本质上都是“我说你听”。说了没人理、说了被讨厌的人看到了、今天说了明天就后悔,都可能不再说。听到的是广告,是伪装、负能量,内容不感兴趣,都可能不再听。
所以要让人说了再说,听了再听并不容易。从博客转移到微博、微博转移到朋友圈,梳理几个进化的点:
第一,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增加内容的信息量。
从博客的长文到微博的140个字,生产内容难度在降;从微博发文字到朋友圈发图片,又再降。
生产门槛越低,能生产的内容就越多,内容的阅读难度也变低,从读长文变成读几句话,再变成读图片、看视频。
但与此同时,内容的信息量、八卦度在增强。长文限于交流思想,140个字重在抒发心情、表明观点,而图片、视频可以记录一切所见,跨越吃喝拉撒方方面面,八卦度最高。你和你老婆拍个合照,肯定比你写篇《论婚姻制度》更吸引人。
我说你听的听,本来就是个偏消遣放松的需求。哪里内容越丰富、越八卦,读起来轻松、有意思,人就去哪里听。听的人走了,说的人也跟着走。
第二,能更快获得正能量。
说,要靠荷尔蒙刺激。说本身不是目的,获得认同和正能量才是目的。只有双方都能获得正反馈,说和听的循环才进行得下去。这里面有两点:
首先,是互动的数量。普通用户从微博向朋友圈迁,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同样发个消息,后者更容易得到反馈。
微信好友靠说个事的刚需添加,添加快,微博一个月加到20个好友就不错了,微信可能到50,而且这个数会持续增加。聊天功能和朋友圈,会互相促进活跃,只要不是大v,同样一条消息,在朋友圈的uv比微博大。
加上朋友圈环境封闭,信息更私人化,听的人有种进入私人空间、受到特别对待的重视感;都是认识的朋友,也容易引发群体效应。这些都有助于互动产生。
朋友圈的互动基数和互动概率都大于微博,使得大家在朋友圈能收到更多反馈。这也大大增加了sns类新品进入的难度。微信这种IM产品,由说个事的刚需推动,办事认识个人就可以加个好友,可以算自带流量源,关系链添加很快,上不封顶,可以给朋友圈源源不断的带uv,帮用户收到更多点赞和评论。而那些模仿facebook、snapchat stories,单做我说你听的新品,流量来源不够,就做不到这么快的增长,比不过微信的朋友圈。
从“我说你听”带动“单聊”难,单聊说个事是高频刚需,比如我要和谁聊个工作,第一追求的肯定是效率,要马上就能找到这个人,让他及时看到我的消息。一定是用主功能、而非附加功能是说个事的app,才能保证沟通及时。所以微博、抖音、甚至支付宝,即使加个私信功能,也牵不走微信的关系链。
但从“单聊”带动“我说你听”却很容易。我说你听是个消遣的需求,允许走神,聊天间隙,就可能溜到朋友圈去看看八卦。所以腾讯加个朋友圈,就能迁走微博、人人的用户。
facebook是我说你听,whatsapp是说个事,所以facebook得收购whatsapp。微信呢?就是两者结合,更牛,微信把能做成平台的需求都做得差不多了。
其次,是互动质量,回馈要能带来正能量。匿名社交走不通在于此。匿名发的,大多数是宣泄情绪、引发恐慌的负能量信息,交换负能量的互动,长久不下去。
第三,私密性增强。
说什么取决于要说给谁,说给3个人听的,和说给10000个人听的一定不同,你应该不会对10000个人说你老婆是谁。不敢公开说的,就跑到封闭一点的环境说,说的人会走一些。与此同时,环境越封闭,说的尺度大,信息质量、八卦度也越高。听的人也会往信息质量高的平台转移。
所以微博上说话的人,分成两大拨,普通人迁到相对封闭的朋友圈,满足社交需求;专职说话的留下来,说可以公开说的,利用开放性获得粉丝,变成媒体。留下来听的人,需求也从之前的熟人社交,演变到获取资讯为主。
朋友圈虽然私密性不错,但缺点也明显,总觉得大家都在看着你,发个东西得深思熟虑半天,发了又开始后悔,发的压力越来越大。第2部分说过,情感沟通和表达,是非常大的一个需求,但现在的工具,并不能让大家随心所欲的表达,很多时候还是压抑的,有多少想说却没说的话,这块就有多大的优化空间。
2)开心网
熟人间增强联络的需求也很大,类似开心网这种增进朋友关系的产品仍然有市场。
像偷菜、或拍卖朋友,放一段时间,再换个皮,估计大家照样会玩儿。
但这类产品生命周期不会太长。边际效用递减,一种互动场景,重复10次20次后,多数人就开始腻烦。
这类产品以游戏为主,市场也是没有天花板的,只要能不断推成出新,就能活下来。依托社交大平台,未来应该会出现体量比较大的,类似zynga一样的,专门做这种细分市场的公司。
(3),交新朋友的需求
这是社交新品相对好切入的市场。
1)微信
微信起量离不开3个陌生交友的功能,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如果前面假设成立,即时通讯切入靠打巨头的薄弱关系链,那做陌生交友,就是再造关系链。
如果仅仅是聊天,和qq差不多,用户为什么还要装个新的app?
但发现还能找新朋友,可能用一用。一摇,摇到新朋友,和新朋友在微信聊两句,新的关系链就开始沉淀,沉淀得越多,使用微信的频率就越高,高频关系链的app就会变成常用聊天工具,最后低频关系链朝这边转。
2)陌陌、探探和如故
腾讯之外,社交还能做大的新品,一半在陌生社交领域,婚恋也包含在内。需求上不封顶,市场容量有。
但有个现象比较有趣,不严肃的比严肃的,似乎做得更大、也活得更久。
摇一摇当时很多人玩,陌陌、探探也还活着,日活还行。反而是如故这种严肃一点儿的,量起得慢。
剔除掉已婚用户玩交友app这个因素,有几个点:
(一),越是严肃的工具,越容易沦为匹配的通道。
正儿八经马上想找对象的,用的是相亲模式,追求短平快,简历合适的,马上就加微信开始聊了。你推荐得好,他很快找到合适的,就不用你了。你推荐得不好,聊了两个不行也懒得用你了。怎么都不会在你这儿呆太久。
所以婚恋类app的日活都不高,不少到最后都往很重的线下模式发展。一注册就开始给你打电话,隔三岔五让你办会员,靠销售人盯人,来锁定用户。
(二),认识新朋友是低频需求
纯线上认识新朋友,场景不够丰富,其实很累,你真想找个朋友时,这会变成个任务。话不投机半句多,除非一见如故,有时候你并不太想认识那么多人。认识新朋友其实是个低频需求。
相反,找个人聊聊、释放释放情绪,甚至约炮,反而是高频一些的需求。没那么严肃的app,多数时候做的是这些需求。
(三),用户群的分化
用严肃app的用户,往往更理性,需求也更明确,追求效率。
用不太严肃app的用户,可能想浪漫一点,可能自己条件不太好、不适合看简历的交友,还可能有其他需求。这些都使他们不那么急于确定一个明确的关系,会在交友app上逗留更久。
作者:
360勤杂工,财经转行互联网,业余时间写行业观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