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三章:大自然的极限

2024年12月29日  来源:生命的未来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提供人:kengpo70......

如果说,单一物种的灭绝,

是狙击手的神来一击,

那么,摧毁一处含有

多种独特生物的栖息地,

无异于对大自然宣战。

如果以国内产品和人均消费量来评估,世界的财富确实在增加之中。但是如果以生物圈的情况来计算,就是在减少了。后者所谓自然经济,与前者市场经济相反,是以世界的森林、淡水及海洋生态系统来估算的。我们可从世界银行与联合国开发和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库中抽取数据,估算出一项地球生态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64,这个指数的重要性不亚于常见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股票市场指数。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所做的评估,从1970到1995年,该指数已下降了30%。到了1990年代初期,它降低的速度已达到每年3%。到目前为止,这项环境指数的下降都没有趋于平缓的迹象。

环境指数在国际经济会议中一向不是热门话题。在能够调控温度的会场及与会者下榻的旅馆中,原始森林的消失、物种的灭绝,都被轻松形容成“表象”。国家元首以及财经首长都知道,如果签下全球自然保护协议,回国后肯定得不到太多支持。

宗教界领袖通常也很少监督他们理应珍爱的自然环境。即便造物者的杰作攸关存亡,宗教界还是少有十分热心的环保主义者。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的犹豫可以理解。亚伯拉罕宗教的神圣经文中,鲜少提到人以外的生物世界。写下铁器时代纪事的人,知道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爱与热情,也知道灵魂的纯净,但是不知道生态学。

现在,一个比较现实的情景浮现在人类面前,人口过剩以及漠视环境的开发行为,随处可见,压缩了自然栖息地以及生物多样性。在真实世界中,也就是同时受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管制的世界中,人类正在和其他生物做最后的奋战。如果情况继续推进,可能得到的是卡德摩斯(Cadmean)式的“胜利”,先倒下的是生物圈,然后就轮到人类自己。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