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过有四个方法能看出是否存在产出缺口。另外两个是什么?
你可以向公司发放问卷,询问是否存在闲置产能。英国的答案很明确:尽管实际产出和趋势产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但公司表示不存在闲置产能。这本身就昭示着结构性问题的存在,也就是一场古典主义的战俘集中营式的经济衰退。它表明,货币和财政刺激将不会有多大的帮助。然而仍然很难判断。也许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是“超负荷”的,他们所有现有的工人都超负荷了,但一旦拥有更多的客户或者从银行获得了一笔价格合理的贷款,他们可以很容易地雇用更多工人,扩大生产。
考察衰退到底是凯恩斯型还是古典型的最后一个指标是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长期下降,则意味着需求疲软。如果通货膨胀在上升但经济增长缓慢,这表明问题出在供应上。即使是通货膨胀也不能完全保证判断准确——通胀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油价。
这四个指标似乎特别令人信服。
你没想到会这么容易,是吗?如果我们像了解造桥一样了解经济政策,那就不会存在这么多的争论了。
事实是,存在着一个根本性问题阻碍了我们判断经济衰退到底是由需求疲软造成的——也就是保姆合作社经济衰退——还是由供应不足造成的,也就是集中营衰退。不能单纯地观察需求或者供给中的某一项。一位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曾经说过,想判断到底是供给还是需求造成了衰退,就像判断是剪刀的哪一边剪碎了纸张。
实际上,情况甚至比这还要复杂——因为与剪刀的两边相比,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边界本身就有点模糊。如果经济由于需求的问题出现萎缩,最终可能也会引发供给产生问题。例如,在保姆合作社问题中,可以想象家长们由于很难找到保姆而沮丧地退出合作社,转而安装家庭监控。然后,他们也无法再能照顾别人的孩子:这次经济衰退最初与经济的供给能力无关,但最终却削弱了供给能力。
在一个更复杂的经济中,技术工人可能移民;公司倒闭可能导致制度方面认知的流失,这些很难被新创业的公司取代;机械可能生锈;工厂和办公楼可能失修;工人可能会由于长期领取失业救济金而失去了工作热情或是工作技能;或者只是雇主的信心缺失,不愿意再给失业者机会。由于所有这些原因,短期由需求主导的经济衰退可能会变成长期对供应的伤害。
例如,一家企业破产时会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工人将失业;商店、工厂或办公室将闲置;破产企业的供应商将出现产能过剩。原则上讲,员工、闲置的办公场所、过剩的产能都是可以迅速转移到新目标的供给。但实际上,这种转移需要时间,也需要对资源的大笔投入:工人们可能需要重新培训,办公场所需要拆除和重置。短期内需求的不足造成了中长期的供应缺乏。
先等等。如果需求影响了供应,这样的困境真的还会产生吗?为什么不在短期使用凯恩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经济衰退,而非要等到长期再以古典的视角看待供给存在的问题?
这个想法有很多要解释的地方。经济学家喜欢强调他们之间的分歧,但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方案——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与关注结构性改革之间通常并不存在矛盾。
对于这种这种虚假困境的讨论,可以参考《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于2012年5月发表的《结构革命》(The Structural Revolution)一文。布鲁克斯将世界分为“周期学派”和“结构学派”。周期学派代表布鲁克斯版本的凯恩斯主义,结构学派则代表古典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样。不过,布鲁克斯担心他的周期学派忽略了核心问题,即该学派“认为政府支出的水平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并且试图以发债“掩饰”结构性问题。
这听起来确实很像你所说的。
布鲁克斯的专栏很有魅力,因为它听起来是对的,但其实是错的。在所有经济衰退中,关于需求的问题有多大(进而应该实行刺激),供给的问题有多大(进而无法通过刺激解决),总存在着一个问号。但通常这不是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短期和长期的问题。从短期来看,大多数经济衰退都包含凯恩斯主义的元素,应该通过刺激解决。顺便说一下,通常刺激措施来自中央银行而不会是额外的政府开支。从长期来看,考虑通过结构性手段提高经济的生产能力总归没错。
事实上,你甚至可以一箭双雕——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间选择扩大支出用于恰当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建设铁路,公路维修或提速宽带网络等。在短期,该政策能够帮助那些失业者重新就业,在长期则能够结构性提高经济的产能。
要同时达到长期和短期的目标确实存在着风险。如果你雇用工人掩埋和挖掘巧克力硬币,就不会再去扩大经济的生产能力。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经济运行良好时,财政刺激计划规模可能很难回到衰退前的水平,这将使债务慢慢累积到过高的水平。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大萧条前的债务水平很合理,借款时也承诺只是为了在经济正常运转时维持政府的运行。这并不是个好办法——公平地说,实际上这也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办法。
至于结构性改革,增加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似乎永远都不会错——如果是一项不错的基础设施项目,这话就没错。但我们还经常听到的另外一项结构性改革,即修订法律,让雇主能更容易地聘用和解雇工人。从长远来看,这也会让经济运行更为顺利——雇主招聘时会更随意,既能给年轻没有经验的工人一个机会,又不用冒太大风险。但如果是在衰退期间这么做,短期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它将导致雇主解雇更多的在岗员工,需求立即受到进一步的抑制,经济衰退期延长。这项改革政策的好处是更快地增加就业,但只有到长期衰退时效果才会显现出来。
听起来你的意思是说,经济繁荣期,我应该做个坚定的右翼混蛋;经济衰退期,再做个软心肠的左翼两面派。
这主意不坏。经济繁荣期是个削减支出偿还债务的好机会,也可以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法规使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右翼的主张。然而,经济衰退期再这么做就不太好了。这时最好保证支出水平,增发债务,投资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
不幸的是,似乎我们往往都在做着相反的事:在繁荣期,我们认为可以选出左翼政府改善劳动保护,建设大型公共项目,这往往会导致债务增加;而在经济出现问题时,我们又选出右翼政府,削减赤字,废除投资项目和劳动保护法规,这些都只能加剧衰退。
正如我们在第1章看到的,我们应该关注衰退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带来的人力成本。我认为是时候把注意力放到认识失业上了——这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