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飞速发展与运气的关系
想象一下,若把人类最近100万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年,每天就代表3 000年,每度过一分钟,两年时间就过去了。按照这个压缩后的时间表,我们的先人在春季里的某一天第一次使用了火。“火”确实是一项早期的重大突破,然而,除此之外,新思想便许久未曾再出现。直到“10月”底,我们的祖先手里握着的工具仍是简单石器。智人,也就是长相与我们自己很相像的人类到“11月”中旬才出现。大概在“12月19日”,文明的迹象才开始显露出来,世界上出现了岩画与墓地。“12月27日”,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出现了缝衣针、矛、弓、箭。对于史前经济,我们了解得不多。但是我们可以确信,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定是所有人的行为加起来,共同创造了我们后来看到的最终结果。
但是从史料来看,经济发展并不是匀速的。将最后几天放大,你仔细看,就会注意到,创新与增长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从“12月30日”零点后的“24小时”内,埃及法老们进行了一场史诗般的统治,同时,在这“24小时”内,世界经济增长了10倍。中国的封建帝制占用了“12月31日”的大部分时间,而在“31日”,欧洲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兴衰,走过了中世纪。从“12月31日零点”伊始至晚上“7∶30”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全球经济再次翻了10倍。经济增长越来越快,从晚上“7∶30”到夜里“11∶20”,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世界经济规模又一次扩大10倍。
从历史标准看,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若以20世纪的标准看,这种发展是缓慢的。在一年的最后“40分钟”里,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世纪,世界经济又扩大了10倍。假如经济能够按当下的速度增长,实现下一个10倍大概仅需“25分钟”。
乍看上去,经济增长以如此不可思议的方式“起飞”,似乎无法用任何理性的观点解释清楚。如果你们想给这个现象找出些可信的缘由,我猜你们大概会将之归结为伽利略、居里夫人、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天才、技术天才们的功劳。但按照这个说法,经济起飞则成了一件纯粹凭运气的事:我们生活在这些伟大的思想者之后,而没有先于他们出生,这是我们的好运气;他们取得成就的年代鼓励创新、文化土壤肥沃,这是他们的好运气。
我不同意上述观点。(我的态度一定不会令你们感到惊讶。)在本章,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我将论证,过去两个世纪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运气”毫无关系。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同样也并非运气使然。你可以仔细研究一些发明家、善于创新的人,或者,你也可以开阔视野,审视自旧石器时代至今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你都会发现一条不变的线索,那就是,经济进步或发展停滞都绝非偶然。无论在飞速增长的经济背景下,还是在停滞不前的经济背景下,均大量存在面对刺激能做出理性反应的个体。
我们此时就像在看一部侦探小说,随着故事情节不断把我们带入过去,自然猜测的成分便会越来越多。首先,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现代人到底比过去富多少?这个问题出人意料地难以回答。但是有一位经济学家,曾尝试通过对旧技术的再现解答此问题。我们在接下来的第一小节就会看到他的学说。在这之后,我将给出充足证据,证明对“起飞”(即工业革命)这一刻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并非那些科学天才,而是理性的群众以及他们对简单的经济刺激进行仔细思考后做出的各种反应。
我们为了找出刺激经济的因素,就必须先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国家,经济革命能够蓬勃发展起来?我认为,答案就藏在欧洲大探险、大征服的时代里——人们普遍认为欧洲对非洲与新世界的残酷剥削直接替欧洲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在于,新的贸易机会令资产阶级强大起来,商人们有着强烈的欲望去创造法律、政治制度等,同时便创造出了经济增长所需的各种刺激与动力。我曾参考过他人富有创新思想的著作,然而即便如此,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我的想法只是推测。我并不想在本书结尾给出所有答案。我只想告诉大家,经济学家们要做的,是提出正确的问题。
在开始我们的历史之旅之前,还有一点应当明确。你也许认为全部人类史前阶段的经济发展,以及在人类有史可查之后的大部分经济发展都是难以衡量与估算的。你想的没错。于是,你也许得出结论,上文中关于经济加速增长的故事太难以置信,未免有些激进。你若这么想就错了。
实际上,我在进行估测时,未完全考虑到产品质量的提高这一因素,所以,我算出的经济增长数据仅为保守估计。经济学家若要比较当下与一段时间以前人们物质生活标准上的变化,必须先算出商品价格的变化幅度。1900年1美元的购买力比今天1美元的购买力大,可是,大多少?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今天的消费者与1900年的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不一样。举个例子:你随便翻一下19世纪末美国零售商蒙哥马利–沃德公司印的产品邮购宣传册子就会发现,那时候,一辆自行车的售价相当于普通工人260个小时的工资。但是,到了2000年,一辆自行车仅值7.2小时的人工工资。然而,在这一百年内,银质餐具的价格若折合成劳动小时数,反而涨了许多。我们应当采用哪年的通货膨胀率?这就要看是买自行车,还是买银质餐具了。
下面这个问题更不好办,有些商品在1900年,不管你出多高的价钱都不可能买到。一些救命的药品,像青霉素,就是个例子。在官方经济统计资料中,绝对不会出现青霉素的字眼。我们为了给自1900年以来国民收入增长情况设定一些计量标准,可以认为那些药都不曾被发明出来。
然而这些新产品是很重要的。到底有多重要?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曾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比较照亮一间黑屋子的成本。史前居民也许只能通过砍柴或捡一些枯枝来点亮自己的洞穴。砍柴需要花多长时间?柴火发出的光有多亮?诺德豪斯曾亲自砍柴,并在自家壁炉中点燃了这些木料,壁炉里发出暗淡、闪烁的微光,而后他又拿一个照度计测出炉火的亮度。使用罗马油灯的成本呢?诺德豪斯也确曾买来一盏油灯(据说是个货真价实的古董),并草草安上一条灯芯,再灌满低温萃取的麻油。20磅重的木材燃烧了3个小时多一点;一蛋杯的麻油则燃烧了一整天,比柴火亮,光线也更稳定。这显然是巨大的进步。当然,如果跟电灯泡或LED(发光二极管)比起来,油灯肯定也算不了什么。
诺德豪斯的实验表明,只要我们考虑到光的问题,经济增长的水平就一定是被低估了,而且,不仅仅是差了一个、两个或三个单位因素,而是差了几千几万倍。现在一只灯泡每晚从6点一直亮到午夜,持续一年,所产生的光亮相当于19世纪初3.4万根蜡烛产生的光亮。在那时候,购买这些蜡烛大概要花去一名普通工人全年的工资。每当我提醒自己关掉不必要的灯,我省下的“光”折合成钱,几乎等于我爷爷的爷爷辛苦一辈子赚来的全部工资。然而对于我来说,节约的这点钱(或这点光)根本不值一提。
并非所有产品都经历过如此壮丽的变迁。比如说食物以及制作食物的技术发展就相对缓慢。诺德豪斯估计,现代经济中大概有1/3经历过与照明业类似的发展史。我们即使完全抛开诺德豪斯提出的效应,只依赖官方统计的保守估测数据,经济加速增长的图景也依然令人不敢相信。
在当今最富裕的国家,人均日收入约为50英镑。然而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中,大部分人的收入约为每天50便士,仅够食物与最基本的住房开销,除此之外,几乎什么都不剩。这时的收入称为“糊口收入”。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至公元1880年,整个期间,人均收入提高了10倍,达到每天10美元左右。而在1880年之后的127年内,收入再次增加10倍。别忘了,我们在计算这些数字时,都不曾考虑诺德豪斯效应。
我们确实没办法衡量史前人类的收入情况,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阶段,人们的收入为零。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也几乎一直保持着收入零增长的纪录。直到最近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变。经济增长唯一的标志就是人口的增加。举个例子,从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的年份)到1800年间,英国的实际工资水平虽有波动,如1300年人民生活艰难、1450年相对富足等,但在此期间,人民实际收入水平从未呈现过任何长期稳定的提高趋势。在过去,经济飞速增长并不体现为人民更加富裕,而仅体现为人口增多。
但是若以人口标准衡量经济发展,史前经济则从未有过大发展的情况。我们遥远的祖先“智人”的人口数量增长十分缓慢,大概每个世纪增加0.03%。后来,人口增长速度的确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到公元1000年,人口仍然仅以每个世纪2%的速度增长。然而在现代世界,情况则有了很大的不同:20世纪60年代人口增长速率高达每年2%(注意:是每年,不是每世纪)。而且,我们与前辈人不同,现代社会不但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人们也变得更加富裕。史前收入增速约为每世纪0.03%,而现代增长速率为每年4%~5%。某些事物发生了变化。到底什么变了?现在,我们不妨去参观一下工业革命的摇篮,以此作为我们历史之旅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