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城市是创新与学习的中心,是所有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可是,我们在本章与前一章中偶然也曾提到底特律、新奥尔良这类发展缓慢的城市,关于它们,我们过会儿再做深入探讨。显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平等地令其居民获益。那么,哪类城市才是最成功、最富有创造力的?哪类城市最容易走下坡路,陷入一个个理性的恶性循环?这一部分和下一部分即将分别回答这两个问题。
简·雅各布斯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她引用了一位曼哈顿女裁缝师艾达·罗森塔尔夫人的个人经历。夫人曾在大萧条前的泡沫经济时代替有钱人做衣服。
“她(指夫人)做好的各式女装穿到顾客身上后,效果都不理想。她为了让这些衣服更合身,便开始大量做实验,研究如何改进内衣,实验结果就是发明了胸罩……罗森塔尔夫人从此改行,不再做裁缝,转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大规模生产与销售胸罩的事业中。”
雅各布斯接下来描述了夫人对双面胶的各种试验,从研磨剂到不好用的砂纸(这种胶根本粘不住),再到各种各样的胶布:粘鞋用的胶布、电工用的胶布、醋酸盐胶布、醋酸纤维胶布、玻璃纸胶布、带图案的玻璃纸胶布、塑料胶布、细丝状的胶布、录音带改装的胶布,甚至还试过喷砂清洁模板汽车用胶、工业用胶等等。
在雅各布斯看来,创新的本质就如同交叉授粉,新思想、新点子能从一个行业传到另一个行业,或者干脆由一个想法创造出一整个新行业。城市环境及其提供的多样化的服务业支持了上述观点。在罗森塔尔夫人的例子中,假如没有托运公司、缝纫机制造商、产品包装生产厂家、纺织原料供给人、银行家等等做各种其他买卖的商人,她也许根本不会取得成功。外部采购这种现象很早就出现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个现代社会才有的事物,那个人一定在胡说。
我们若想理解那些最成功、最富创新力的城市奥秘之所在,我们必须先确定雅各布斯到底说得对不对。她认为,在有创新力的城市,生产各类产品的企业同时办厂、发展。正因为不同的行业相互靠得近,人们才发明出了胸罩以及其他数不清的新商品。
不是所有人都认同雅各布斯的想法。在雅各布斯的观点提出30年后,商界领袖人物迈克尔·波特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各种新点子从一个公司传到另一家公司的确很重要,不过,在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中,所有的公司都归属同一个行业,生产的产品都差不多,各家公司通过互相学习,对生产过程做出各种细节上的改进,从而实现高度专业化生产,如酒城、服装城、医疗器械城等。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也一直努力强调城市的创新功能,不过,他的观点与雅各布斯、波特两人都不相同。后两人均着重指出了小公司之间互相竞争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但马歇尔认为,在大的领头公司中,创新发生的速度更快。他似乎已预见到了一百年之后走进垄断时代的谷歌、微软、英特尔。他的推理十分简单:如果点子会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或由一些人传给另一些人,那么,由于各种新点子都会传到竞争对手的一方去,小公司就不愿意在创新上面多投资。而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就不同了,微软有能力聘请大量头脑聪明的员工,也有信心让员工们互相激发出来的创新灵感或新点子只在公司内部流传。微软这种大公司能够支付得起时间与金钱进行研究工作。因此,大公司才应该是创新的中心。
包括埃德·格莱泽(又是他!)在内的4名经济学家查找了大量数据,为的是要弄清楚以上三种观点到底哪个对哪个错。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观点,理想城市是西雅图,拥有星巴克、微软这种大型、有影响力的公司。按迈克尔·波特的意见,理想城市是波士顿,有许许多多的小企业,全都生产医疗器械。按简·雅各布斯的说法,理想城市是洛杉矶或纽约,存在不同行业间的相互竞争,即便最大的公司也拥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到底哪种城市最有利于思想的传播?
格莱泽与他的同事查看了30年间170座美国城市的相关数据,比较了各行业在不同城市背景下的财富增长情况。他们发现,部分行业发展迅速,但也有一些行业已呈现衰退趋势。任何行业,若一开始就集中于同一城市,往往衰退来得最迅速,或者说,增长速度赶不上其他地方的同行。各企业在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中似乎能够蓬勃发展,而在单一的“X城”(如汽车城)中,往往走下坡路。波特与马歇尔的预测均与格莱泽的研究结果相反,根据他们两人的想法,“强大、集中、单一”才是企业发展的信条,因此,传统上处于统治地位的行业应当发展更快。但是从格莱泽提供的证据看,雅各布斯赢了这场辩论。
波特与马歇尔认为创新力来自专业化,看来是错了。不过,格莱泽与他的同事还发现,竞争的确有利于创新,这就支持了波特与雅各布斯的观点。他们认为,小公司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最有可能进行创新。确实如此。城市中,竞争激烈的行业的增长速度也最快。
多样性有利于城市发展,不仅体现在这一点上。移民同样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生产力。20世纪70—90年代,许多美国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移民,而同样在这些城市,工资水平与住房价格都有显著提高,原来的美国居民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价格变化。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多样性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则不成立。对此,最可信的解释便是,不论哪种形式的文化多样性都能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
也许与我们看到的表象不同,纽约、洛杉矶这种具有多样性特点的大城市不但不会成为历史的废墟,反而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各种创新活动的中心城市。从曼哈顿以及许多相似的热门经济区的房地产市场上也能看出上述趋势。然而遗憾的是,还有另外一些城市,它们的故事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