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晚入学的孩子表现更好吗(2)

2020年7月15日  来源:卧底经济学 作者:[英]蒂姆·哈福德 提供人:frame99......

感谢金融天才们好意策划的这场经济衰退,我丢掉了饭碗,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房子的价值还不及抵押贷款。我获得了一些失业补助,应该怎么花呢?补助额度还不够还债。既然我很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那我干脆用这笔意外收入买彩票,如何?

——J·P,通过电子邮件

亲爱的J·P:

我不打算与你讨论彩票的预期收益问题,你应该知道,中奖的概率几乎为零。我想提出一个更惊人的观点,即便中奖,你也不太可能摆脱财务危机。

经济学家斯科特·阿金斯(Scott Hankins)、马克·胡克斯特拉(Mark Hoekstra)和佩奇·玛尔塔·希巴(Paige Marta Skiba)正在研究这类问题。他们调查了佛罗里达州35 000名彩票中奖者,其中近2 000人后来申请了破产。研究人员发现,彩票中奖者破产的可能性比其他人更大。这不足为奇,因为他们很多人中的都是小奖,而且热衷于买彩票的往往都是穷人。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中奖金额在5万~15万美元之间的人,在5年后破产的概率与那些中奖金额在1万美元以下的人差不多。由于奖金金额是随机的,因此当他们买彩票时,中大奖者与中小奖者之间应该不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额外的奖金没有用于偿还债务。

无可否认,赢取10万美元确实好像把破产时间延迟了一两年,因此,那些彩票赢家在走向破产的道路上应该觉得快乐无比。不过,我还是不建议你这么做。找一份工作才能真正帮助你解决问题。当然,这并非易事,但概率总高过中彩票。

——脚踏实地的卧底经济学家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发现一种“随你付”的定价方式突然开始盛行起来。比如,顾客在咖啡店消费时,可以按照自己所认为的商品或服务的真正价值进行支付。长期来看,这种方式能够持续吗?或者人们会趁机占便宜,从而导致这种价格体系失灵?

——约翰·韦格曼,英国伦敦

亲爱的约翰:

经济学家发现,即使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并没有支付的义务,人们还是会付钱。不过,很少人研究这种情况何时以及为何发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百吉饼人”保罗。《魔鬼经济学》的作者史蒂芬·都伯纳和史蒂芬·列维特捧红了他。保罗是一位退休的经济学家,他为写字楼递送百吉饼,并附上一个收款盒。他详细列明了各种百吉饼的价格,并认真记录了支付额——还不到真正价格的90%。

“随你付”比这种简单的诚信体制更先进,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因为有可能说服有钱的顾客支付超额价格。大多数零售商煞费心机地致力于这种“价格歧视”,顾客只要照做,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不过,我对此持怀疑态度。“随你付”的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其免费的宣传力,无论是对人气渐衰的摇滚乐队,还是对亟待出售的新咖啡。越多的企业尝试这种做法,其宣传效果就越差。我也怀疑,当人们尝到捡便宜的甜头之后,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支付应有的价格。经济学家约翰·李斯特和尤里·格尼茨曾经做过一项试验,观察临时工们在意外获得一笔高工资之后,是否会更加努力地工作。答案是会的,但这种感激之情在几个小时之后便消失殆尽了。

不过,“随你付”还是值得一试。如果记者们不再关注此事,顾客们也忘恩负义,再安装一台收银机即可。

——诚信的卧底经济学家

我们14岁的儿子一直在当地一所学校读书,结交了一些朋友,并适应了那里。但是,我们并不感到高兴。我们觉得那所学校不好,教师更换频繁,前景堪忧,学生考试成绩很差,学校评估结果也十分糟糕。我们正考虑给儿子转校,但又不希望耽误他的学习。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约翰和朱莉娅,英国伦敦

亲爱的约翰和朱莉娅:

经济学家埃里克·哈努谢克(Eric A.Hanushek)、约翰·凯恩(John Kain)和史蒂夫·里夫金(Steve Rivkin)分析了得克萨斯州学校的数据,其结论是,频繁转校会影响孩子和他的同伴,但一次转校只会暂时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尤其是在期末转学。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子女被转到更好的学校,那么他们会在学业方面取得持久的进步。

另一位经济学家布鲁斯·萨塞尔多特(Bruce Sacerdote)通过研究卡特里娜飓风所造成的影响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遭遇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袭击之后,路易斯安那州大约有20万名小孩不得不转校。不出所料,他们的成绩大幅下滑。但萨塞尔多特发现,那些曾经在新奥尔良城区(那里的学校声名狼藉)上学的孩子,他们的成绩在两年内就恢复到了原有水平,大学录取率也得到了提高。转校3年后,那些原先在差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其学业表现最终要好于飓风来袭前的水平。

我的结论是,你们的儿子在转校之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但前提是新学校的教学质量确实更好。我不知道你们当初选择这所学校的标准是什么,但在选择下一所学校之前,你们可能需要对此进行调查。如果我是你们的儿子,我可能会问,你们凭什么就认定第二所学校更好呢?

——授道解惑的卧底经济学家

我在一家国际银行上班,但最近失业了。幸运的是,我又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尽管当前的就业市场十分艰难(是的,在印度也是如此)。

麻烦在于,我当前的老板准备发给我一份相当于20个月工资总额的遣散费,前提是我还要在那里上6个星期的班,而另外一家公司则希望我能够尽早入职。

一个是能够让我得到实实在在的现金,但附加条件是上6个星期班后失业;另一个则让我能够拥有一份稳定而轻松的新工作,但失去了原单位给的20个月的遣散费。对了,还有一件事情需要阐明,在印度,根本就没有失业救济金。

——P·M,印度

亲爱的P·M:

遣散费对你来说颇具诱惑力,我并不感到惊讶,特别是还有两家公司正为谁能在未来6周内雇用你而展开竞争,这让你感到十分骄傲。

不过,我劝你戒骄戒操。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生约翰尼斯·斯平耐维恩(Johannes Spinnewijn)近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大多数失业人员都太过自信地认为能够轻松地找到一份新工作。平均而言,他们预期自己的失业期只有7个星期,但最终他们却要忍受长达23个星期的失业。而且,该研究使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数据,还不是经济萧条时期的数据。因此,提高警惕,不要让自负迷惑自己,从而低估一份好工作带来的保障。

更好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协商达成一种妥协。肯定有办法既能保住新工作,又不失去所有解雇金——未来两个月在两家公司都兼职或许也是一种办法。

如果你下定决心拒绝新工作,等拿到遣散费之后再找工作,那就竭尽所能地找找看吧。斯平耐维恩的研究表明,求职者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积极求职只是徒劳。他们全都错了。

——主动出击的卧底经济学家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