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真实性检验之一:公司真拥有稀缺力量吗

2020年7月14日  来源:卧底经济学 作者:[英]蒂姆·哈福德 提供人:frame99......

真实性检验之一:公司真拥有稀缺力量吗

现在到进行真实性检验的时候了。当我们谈到大公司时,很容易受到某种论调的迷惑:大公司“法力无边”,而我们很容易上当受骗。事实并非如此。

要记住:除非拥有稀缺性,否则公司并不拥有多大力量,而且这种稀缺性常常是我们通过自身的懒惰赋予它们的。我们完全可以“货比三家”,或驾车从这家商店到那家商店,没有什么能阻拦我们。在购买辣椒时我们完全可以动脑筋算一算,在购买薯片时我们完全可以多看几眼,没有什么能阻拦我们。

每家商店都有那么一点儿稀缺力量,因为你走出这家店到另一家店总要费些力气。但有些商店比其他商店拥有更多的稀缺力量,在估计价格定位策略为我们设置的风险时,这是值得思考的现象。

例如,为什么爆米花在电影院卖那么贵?餐馆里酒卖得贵,原因相同吗?乍一看,两个问题的答案好像都是“因为一旦你进到它们的门里,它们收多少你就需要付多少”,但我们知道,答案或许不对。顾客可能有点傻,但不至于那么傻。人们在进门之前,就已料到餐馆的酒价格更高,电影院的爆米花更贵。

我们有一个更好的答案:这可能是一种价格定位的策略。电影院观众如果对价格敏感,他们就会从家里带零食过来,或者只看电影不吃零食。那些对价格不敏感的观众——或许因为他们是去赴约,不想看起来太小气,就会愿意买高价爆米花。这就是商店非常聪明的招数。

还有个解释更合理一些,即很多地方只有一家电影院,而且即使在电影院不止一家的地方,只有一家影院在上映你想看的那部电影。这给了一家电影院大量的稀缺力量,而如果那里的管理者够聪明,他就会充分利用这种力量。

然而,同样道理好像不太适用餐馆的高价酒。一般来说,餐馆不像电影院那样拥有大量稀缺力量,因为在大多数地方,餐馆数量总是很多。当没有什么稀缺力量时,价格应该反映成本的高低。然而,就连在最普通的餐馆,好像酒的价钱也高出许多。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餐馆生意的高成本之一是餐位,因此餐馆想对迟迟不走的顾客收取高价,但因为他们不能那么做,所以就把可能延长顾客用餐时间的产品卖得更贵:不只是酒,还有开胃饮料和饭后甜点。

我们到电影院看电影,到餐馆用餐,是否总会遭到“各种选择”的欺诈?并非如此。无论在电影院还是餐馆,都有一个选择:你可以使用洗手间,这总是免费提供的服务。餐馆水龙头里的水也是免费的。制造欺诈的并不是各种选择,而是有些人缺乏价格敏感度,使得具有稀缺力量的商店得以实施价格定位的策略。

真实性检验之二:公司能堵住漏洞吗

或许你是一位公司主管,读到这里时正摩拳擦掌,准备在自己的公司里实施这种巧妙的价格定位策略。但是先不要太兴奋,你需要认识价格定位系统中的漏洞。在一个原本非常精彩的营销策略中,有两个潜在灾难性的漏洞或者窟窿,如果你不先将它们处理好,你的计划就会泡汤。

第一个问题是:对价格不敏感的顾客可能不会参加玩自我定位的游戏。要说服价格敏感度高的顾客避免购买贵的产品,这样不难,但是,若要阻止价格敏感度低的顾客购买便宜货,有时却很难。在价格差异很小的情况下,这不是多大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到,用塑料袋将辣椒包起来,或将一包薯片摆到货架正上方,就能够让某些顾客付出绝对价格适中但相对价格较高的价钱。而在人们做出金额较大的购买决定时,就不这么好办了。

有些最极端的例子来自交通运输行业:在旅行时,飞机头等舱或火车头等车厢要比普通座位的价格高很多,但交通工具的基本功能还是将乘客从A地运送到B地,所以让较富有的乘客多掏钱就是很难的事情。为进行有效的价格定位,公司可能必须拉大最佳服务和最差服务之间的差距。在英国火车的普通车厢里没有桌子,这根本就不合理,但事实就是如此,原因只有一个:如果普通车厢里很舒服,那么头等车厢的潜在顾客就会选择购买便宜的车票,所以普通车厢的乘客必须受这份儿罪。

在早期法国就有一个著名的有关火车的例子:

有些公司之所以不为三等车厢加一个顶,不为木制座位装上软垫,原因不在于那区区几千法郎——公司要阻止有钱坐二等车厢的人去买三等车厢的票。这样做打击了穷人,但公司并不想伤害他们,而只是为了吓唬富人。而且因为同样的原因,对三等车厢乘客冷漠、对二等车厢乘客温和的公司,在对待头等车厢乘客时非常慷慨大方。它们一面拒绝为穷人提供必要的东西,一面给富人提供过度的服务。

全世界多数机场的候机区环境不好,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同样现象。如果免费候机区是个很舒适的场所,航空公司就难以凭借“VIP乘客”休息室的力量来销售商务舱机票。而这一道理也同样说明,为什么有时机组乘务员会让头等舱和商务舱的乘客先下飞机。这种信息非常明确:以后接着购买昂贵的机票,否则下一次你也可能站错队,遭到乘务员的阻拦。

在超市,我们看到同样的花招:有些产品包装起来只为一个特殊的目的,即表现其糟糕的质量。超市经常推出自己品牌的“超值”系列产品,无论它们是柠檬水还是面包,其外观设计都非常粗糙。聘用一位优秀设计师、印刷出更具吸引力的标志,这并不需要花很多钱,但那与超市的目的背道而驰:之所以设计这种包装,就是为了让愿意多付钱的顾客望而却步。顾客愿意多花5倍的价钱买一瓶柠檬水,当然,他们也可能去买便宜的产品——除非超市想办法阻止他们。所以,就像火车普通车厢缺少桌子,就像飞机场候机区那令人难受的座位,这些“超值”产品的包装之所以被设计得非常丑陋,就是为确保自大的顾客去主动购买高价产品。

最令人惊讶的例子来自电脑行业。例如,IBM公司之前的低档激光打印机“LaserWriter E”系列其实与其高档的“LaserWriter”系列完全相同——只是在便宜产品里加入了一块芯片,让它的速度慢下来。IBM要对打印机进行价格定位,最有效的方式是设计并大规模生产一种打印机,然后将它们以两种价格卖出去。当然,要让人们购买贵的打印机,就必须让便宜的那种速度慢下来。这好像造成了浪费,但对IBM来说,却比设计生产两种完全不同的打印机节省很多(IBM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打印机部门了)。芯片生产商英特尔也玩同样的把戏,它也以不同价格销售两款非常相似的芯片。在这种情况下,低价芯片其实生产成本更高——就是将高级芯片拿过来,然后额外做些工作,使高级芯片的一些功能作废。

软件包经常有两个或更多版本:一个具有全部功能(“专业版”),另一个以低很多的价格销售给大众市场。有些人并不知道,通常是先设计出来专业版,然后再废掉某些功能,推出大众市场版本。尽管专业版的价格更高,但较便宜的版本却包含额外成本,因为需要再向开发人员支付费用。当然,两种版本都是通过光盘(CD)进行销售,光盘的成本对生产商来说是一样的。由于高额的研发费用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电脑硬件以及电脑软件的成本结构非常奇特。在互联网泡沫盛行时,有些轻率的专家声称,这种不同的成本结构正在改变一切——然而正如我们所见,赚钱的基本规则是一样的,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铁路部门或咖啡屋。

因此,价格定位策略的第一个“漏洞”是:富有的顾客也可能购买便宜的产品——除非商家故意从中阻挠。对于采用群体定位策略的公司来说,第二个“漏洞”尤其难以堵塞:它们的产品会从一个群体泄露到另一群体。这种风险就是:可以享受折扣价的顾客将产品买下来,然后适当加价转卖给无权享受折扣价的顾客。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多数是不能转卖的服务项目(如乘坐公共汽车或到迪士尼乐园游玩),或是转卖起来非常麻烦的产品(如三明治或一杯咖啡)。这并非偶然现象。服务和日用品是价格定位策略最适宜的领域,因为这些领域不会出现漏洞。定价花招真正有效的地方是飞机上、餐馆酒吧里(有“快乐时间”[1]的书店可不多)、超市、旅游景点。

相比之下,有些产品本质上就容易产生漏洞:它们价格高、易于传送,而且不易腐烂损坏。明显的例子包括数字媒体(CD、DVD、软件)和药品。各公司竭尽全力堵塞这种漏洞,但现在已是互联网购物的时代,我们能够从世界任何地方订购产品,所以防止这种情况的难度正越来越大。例如,DVD行业就区域码[2]的机制达成协议,因此在美国购买的DVD就无法在欧洲播放。但这种机制遭到消费者和DVD机供应商的围攻,后者生产的机器能够播放来自世界任何地方的DVD。

如果你与我的直觉一致,那么就会觉得这都是相当拙劣的花招。然而,流行的观点却是:一方面鄙视DVD企业在不同市场以不同价格销售产品,另一方面又相信,大型制药公司应以低价向贫困国家供应药物。令人困惑的是,我们的道德直觉好像一直在向我们发送自相矛盾的信息。

或许道理很简单:当碰到艾滋病药物这类重要产品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穷人能够得到它们;碰到DVD之类不太重要的产品时,我们就会有遭受欺诈的感觉,感到怒不可遏。但是这还不够:DVD进入贫困地区,使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能够在酒吧或乡村活动中心看到电影,我们肯定会感到高兴吧?或者,与此相对,制药公司在发达国家销售至关重要的药物时收取高价,我们不更应感到愤怒吗?经济学家无法解决此类道德谜题,但经济学可用来做解释,至少能够使道德问题更加明晰。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