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行为经济学+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译者的话-第1篇 导 言-1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2)-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3)-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4)-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注释-第2篇 价格与偏见-2 有效歧视-现实中的歧视-少数民众的歧视-有效歧视——注释-第3篇 政治和法律-3 竞争与民主-4 犯罪与惩罚-基本分析-模型-违法的供给-惩罚-行为关系的改变-罚款-最优条件-罚款-补偿与刑法-对付犯罪的私人支出-几点应用-总结与结论-犯罪与惩罚——注释-第4篇 时间和家庭生产-5 时间分配理论-改进的选择理论-应用——工作时间-应用——时间的生产力-应用——收入弹性-应用——运输-时间与产品之间的替代-时间分配理论——总结-时间分配理论——注释-6 时间与产品的时期分配-人力资本投资-年龄和生产函数-人力资本和消费-分析的扩展-实证分析-7 新消费者行为理论-传统的选择理论-传统理论的弱点-家庭生产函数分析:一种说明-先驱们的建树-家庭生产函数分析的应用-评价-新消费者行为理论——注释-第5篇 非理性行为-8 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第6篇 婚姻、生育力和家庭-9 生育力的经济分析-10 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11 婚姻理论-第7篇 社会相互作用-12 社会相互作用理论-13 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及遗传适应性:经济学和社会生物学-译者后记-“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推荐序一接地气的经济学-推荐序二 塞勒三部曲导读-引言+第一部分 行为经济学的发轫:1970—1978年-第1章 经济人与非理性的人-经济人与非理性的人(2)-第2章 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2)-第3章 非理性行为清单-第4章 前景理论和价值函数-神奇的价值函数曲线图-第5章 加州圆梦之旅-加州圆梦之旅(2)-加州圆梦之旅(3)-第6章 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似乎-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激励和学习-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市场+第二部分 心理账户:1979—1985年-第7章 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2)-第8章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2)-第9章 漏水的桶与财务预算-第10章 扑克牌桌边的怪诞行为+第三部分 自我控制:1975—1988年-第11章 意志力和延迟消费-意志力和延迟消费(2)-意志力和延迟消费(3)-第12章 计划者与行动者-计划者与行动者(2)-计划者与行动者(3)-第13章 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希腊峰滑雪场的定价策略-通用汽车的库存问题+第四部分 我与卡尼曼合作的时光:1984—1985年-第14章 怎样才算公平-怎样才算公平(2)-怎样才算公平(3)-第15章 关于公平的博弈实验-关于公平的博弈实验(2)-第16章 从代币实验到马克杯实验-从代币实验到马克杯实验(2)+第六部分 金融市场:1983—2003年-第21章 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2)-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3)-第22章 股市反应过度了吗-股市反应过度了吗(2)-第23章 价值股比成长股的风险更大-第24章 价格并不都是合理的-第25章 动物精神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动物精神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2)-第26章 果蝇、冰山和负股价-果蝇、冰山和负股价(2)+第七部分 助推计划:1995年至今-第27章 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2)-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3)-第28章 挑选办公室的风波-挑选办公室的风波(2)-第29章 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2)-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3)-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4)-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5)-第30章 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2)-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3)-第八部分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2004年至今+第31章 “明天储蓄更多”计划-“明天储蓄更多”计划(2)-“明天储蓄更多”计划(3)-“明天储蓄更多”计划(4)+第32章 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与助推策略-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与助推策略(2)-第33章 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2)-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3)-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4)+结语:经济学的未来-结语:经济学的未来(2)-结语:经济学的未来(3)-结语:经济学的未来(4)+第五部分 埋首于经济学研究的日子:1986—1994年-第17章 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2)-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3)-第18章 股市、赛马与反常现象-第19章 打造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明星团队-打造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明星团队(2)-第20章 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2)-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3)-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4)

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3)

2020年7月17日 字数:2208 来源: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 作者:[美]理查德·泰勒 提供人:yandang18......

与尼克·唐的会面其实并不合常规,一般来说,先要让部长或机构负责人相信行为科学的价值以及开展实验的必要性。我参加过很多次类似的会议,我发现我常常重复两点,而这两点已经成为小组的行动指南了。

1. 如果你想鼓励某人做某事,一定要让事情简化。这是我从卡尼曼那儿学到的,他给我讲了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的研究。勒温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把让人们改变行为的第一步称为“解冻”,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不论阻碍人们改变行为的因素多么微小,都要移除它们。

2. 没有证据就无法制定循证政策。我们在宣传行为洞察力小组的大多时候,都在强调如何运用行为学研究改变政府的运作,这么做是正确的。但还有一项创新同样重要,即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用随机对照实验这一标准方法检验所有的干预措施。随机对照实验常常被用于医学研究中,实验时人们被随机分组并接受不同的处理(比如税收实验中催款信的措辞),其中包括不经任何处理的对照组(比如传统的催款信)。虽然这种方法非常理想,但并非永远可行。[5]有时研究人员为了能够开展各种实验而不得不做出让步。

下面这个例子证明了行为洞察力小组这两点指南的重要性,以及在政府或大型私营机构开展这些实验时要面对的实际困难。

有一次,我参加了行为洞察力小组与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的一次会议。开会那周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保暖,会议的主题是如何让更多的人给住所的阁楼加设保温层,所以说会议召开得恰逢其时。在理性经济人的世界中,所有人都已经给阁楼加设保温层了,这样一年所节约的能源成本就可以抵消加设保温层的成本。尽管如此,英国仍有约1/3的家庭没有给住所的阁楼加装保温层。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推出了一项计划,旨在鼓励这些人不要再拖延。这项计划规定,如果业主或房东为房子安装更好的保温设施或是其他环保设施,就会得到政府的补贴,但并没有多少人接受政府的提议。小组许诺,会想一想可以做些什么。

小组提出的干预措施采用了“让事情简化”的方法。房主接受采访时被问到,既然加设保温层是省钱的做法,他们为何不这样做。很多人表示,阁楼太乱了,收拾起来很麻烦。行为洞察力小组建议,负责加设保温层的私营公司应该将保温设施升级与阁楼清理服务打包出售。如果房主购买这种捆绑式服务,就会有两名工人将阁楼清空,并帮助房主厘清哪些东西可以送人或丢掉,哪些东西需要留下。与此同时,还有几名工人负责安装保温层。清理阁楼服务以两种形式提供:一是折后价(190英镑);二是零售价(271英镑)。此外,还要加上保温层的成本(179英镑)。

我们做了一项实验来检验这条建议,结果显示它可能是有效的。我之所以用“可能”一词,是因为数据很少,所以要谨言慎行。为了省钱,让人们知道这项服务的唯一方法就是给三个独立但又类似的社区邮寄宣传单。之所以选择这三个社区,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房子很可能需要加设保温层。某个特定社区的所有房主收到的宣传单是相同的,[6]针对三个社区分别提供折后清理价格、零售清理价格或是标准的绿色方案(最后一个将作为对照组)。我们给三个社区总共寄出了近2.4万张宣传单。

遗憾的是,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很少有人愿意给住所的阁楼加设保温层。原因可能包括他们没有打开信箱、认为价格没有吸引力或是很享受从屋顶进来的寒风。不管是什么原因,接受安装保温层的家庭极少,仅有28户人家在阁楼安装了保温层。不过,从数据中至少可以得出一点,提供清理阁楼的服务是一个好主意。虽然样本大小基本相同,但只有三户家庭选择仅安装保温层,而有16户人家选择了有折扣的清理服务,还有9户人家选择了较贵的清理服务。所以,如果帮助同意安装保温层的家庭做好准备,几乎所有家庭都会装上保温层。但是,样本量实在太小,必须重复做实验才能让人们相信这种效果是真实的。就目前而言,我认为这个案例介于科学发现和奇闻逸事之间。

虽然行为力洞察小组的成员很想再做一次实验,但因为整体采纳率较低,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不想再重复做实验。不过,为什么不将这个案例加入小组的战绩呢?我可以列举两个原因。第一,我没有见过哪个案例比这一个更能证明勒温提出的“移除障碍原则”。在此案例中,我们移除的是实实在在的障碍。不管政府部门最终是否会大规模实施这项计划,这个案例可能都会给人以启示,让人在其他情况下想到强有力的助推手段。

第二,这个案例说明随机对照实验在实地研究中的潜在缺陷。有些实验耗资巨大,并且在过程中很多事情都可能出错。如果把一项实验室实验搞砸了——实验室往往是由普通人负责的,结果至多是损失了付给实验对象的钱,而且损失的金额一般较少,实验往往可以再做一次。另外,聪明的实验人员会先投入极少的钱做一下尝试,发现实验设计中隐藏的问题。但是,所有这些却很难在大型的实地实验中实现,更糟糕的是,实验人员一般不可能在实验进行每一步时都在现场。当然,擅长随机对照实验的科学家可能可以减少错误和失败的风险,但这些风险不可能完全消失。

尽管会遇到挫折,但我们必须继续做实验,继续检验我们的想法,因为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判断这些想法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事实上,行为洞察力小组最重要的贡献,也许就是促使政府在实施某项计划前先检验其有效性。2013年,英国政府建立了“有效性网络小组”(What Works Network),旨在通过检验来提高政府在医疗、犯罪、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政策有效性。任何一个政府,实际上包括任何一家大型机构,都应该建立类似的小组来检验新想法。但是,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些检验结果,并非每个想法都有效,任何一位科学家都能证明这一事实。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很多改进从表面上看似乎微不足道,比如1%或2%的提高,但这不应该受到嘲笑,尤其是在基本上没有消耗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前文我们讨论竞猜类电视节目参赛者的行为时,曾提到“大个花生”谬误,在这里我们实际上也有落入这一陷阱的危险。如果某项计划的有效性提高了2%,这听起来也许并不高,但如果所涉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即使是较小的比例实际上也相当于很大一笔钱。正如一位美国议员所说:“这里花10亿,那里花10亿,没多久你就会发现超支了。”

决策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