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灵感流淌是最美妙的状态

2020年9月5日  来源:混沌大学 作者: 提供人:yuekang68......

06/灵感流淌是最美妙的状态

我们怎样抓住当下?

就是此时、此地、此事,达到一种“No Mind”的状态。讲一个故事,有位禅师开悟了,小和尚就问禅师说,你开悟前和开悟后有什么区别?禅师说,我开悟前砍柴、担水,开悟后砍柴、担水。小和尚接着问,那不是一样的吗,怎么能叫开悟?禅师回答说,我开悟前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担水的时候想着砍柴,我开悟后,砍柴的时候想着砍柴,担水的时候想着担水。

你要集中于此时、此地、此事,忘掉过去,忘掉未来,怕的就是你在工作的时候,想着通过这份工作赚一笔钱,然后退休去享受生活。工作时心在别的地方,既做不好工作,又不是修行的状态。

有一项运动最能体现临在当下的状态,那就是徒手攀岩。徒手攀岩时,你不能想昨天干啥了,不能想攀岩后就出名了、有钱了,甚至连你的前一个动作也不能想,全部精力必须在当下这个动作上,把它当做一生中最重要的,因为只要这个动作做错了,命就没了。

而且徒手攀岩时你都不能紧张、焦虑,不能过度思考,否则就会过度消耗。攀岩者的每一步都踩在死神边上,我们有时候都不敢看,但你看他自己的状态,非常潇洒,跟跳舞一样。

假如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临在当下,那就是分形学里的“Z?Z2+C”,带入一个“Z”,得到一个新的“Z”,循环反复,临在当下就是“?”这个符号,不是结果,是过程。

可能很多人会担心,如果只是此时、此地、此事,会不会影响我的业务?会不会让我丧失远大的理想?

恰恰相反,让自己达到“No Mind”的状态,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把自己托付给一个更加宏大的力量和智慧。击穿阈值之后连接源头,获得的力量和智慧远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跟“临在当下”最接近的原型就是禅。

铃木大拙是第一个把东方的禅推荐给西方的人,他认为,禅极具开放性精神,被引入什么活动都可以,在日本,禅就被引入了各行各业,比如剑术加禅变成武士道,弓箭加禅变成弓道,绘画加禅变成画道,茶艺加禅变成茶道。很多技艺在加入禅的精神之后,都发生了奇怪的事——技艺本身变得不是目的,而成为通往禅的路。

德国哲学家赫立格尔写了一本书叫《弓和禅》,用非常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他在日本学习射箭的过程。

赫立格尔是德国康德学派的哲学家,非常理性,又对东方的神秘主义特别感兴趣。借着去日本做哲学老师的机会,他接触了禅学,他把《弓和禅》当做了他学禅的一个实验性的描述。

赫立格尔拜的老师是弓道大师阿波研造,据说阿波研造是一个百发百中的神箭手,但他没有直接跟禅宗大师接触过的经历,他的开悟是通过射箭来得到的。

他学了好多年之后终于悟到了弓道的精髓,他说,什么都不要想,你自己只需要把弓拉到最圆满、最成熟的状态,这时箭就会不经意间自动射出,直奔靶心。

要想更好地抓住当下,达到“No Mind”的状态,还要注重寂静。时间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就是当下,而空间对应的是寂静。

这里的寂静不是安静,而是事物周围的留白,空间背后的空间。假如你完全进入到一种没有思维的内在空间,你内在无限深的空间就会跟外在无限广的空间产生共鸣。

寂静其实是人极力抗拒的,通常我们自己呆着的时候,会觉得无聊,甚至恐惧,仿佛跟世界失去了联系,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总希望能参加各种聚会,在觥筹交错的热闹中寻找自己。

你跟朋友一起吃饭、喝酒或喝茶,你们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会说个不休,觉得无话不谈才是朋友间的最高状态,一旦你说完停下来了,我就得接上去,如果中间没人说话,就有点冷场。

而灵魂伴侣是什么样的?就是你们在一起待一天,哪怕一句话都不说,也不觉得尴尬,尽管一句话都不说,实际上所有的话都说了。

寂静很好的范例是茶道精神,它的美在于单纯而宁静的品味,仪式化的饮茶方式目的在于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换句话说,茶道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有所醒觉。在一个很小、很简单的地方,整个过程中唯一能听见的声音或许只有水壶里沸腾的水声,或者屋外的风声,透过这一小碗茶,主客之间的藩篱消失殆尽,泡茶的主人和旁观的客人在不知不觉中化为一体,共享宁静祥和,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我和你,我和环境合而为一。

禅加上茶是茶道,禅加上建筑就是建筑之道,日本建筑中有一种风格叫“Ma”,指的是负空间,也就是空间背后有空间,让你感受到内在的空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沉默,如果我们说话说到一半突然暂停,可能会觉得不安,但日本人觉得这样的空白和停顿也同样饱满,充满意义。

在负空间的建筑里,隔板能一层一层滑动收合,将空间打开,即便是外墙也能移动,产生出一种连续空间的效果。

李善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过的像行尸走肉一样?

这才是“Ma”之美、寂静之美、简约之美,寂静之美不是事物,是事物周围的空间。

反思一下,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时间是接近留白的,有多少时间是留给安静下来的自己的?杜克大学有一个教授研究声音对人类神经系统的影响,他对比了绝对安静和莫扎特的音乐在人脑中产生的效应,结果发现,绝对安静比音乐更能促进脑细胞的发育。科学家的研究还发现,每天安静两小时,就会促进大脑中海马区的发展。

《新世界》里有一段话写到了寂静之美:

静默的确是空间的另一种表达。在生活中碰到静默的时候有意识地觉知它,这样可以使我们与内在那个无形和永恒的向度联结,那个向度是超越思想和小我的。

在静默之中,你在本质上以及更深的层面上,是最接近自己的。在静默中,你是原来的你,在暂时承继了这具肉体和心理形式而被称作一个“人”之前的那个你。

如果能临在于当下,临在于寂静,就能超越思维,产生觉性智慧。

觉性智慧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可以用“灵感”这个词来表达,我们通常把灵感理解成思想里的灵光乍现,突然有了个好主意,突然冒出了个好创意。其实不然,灵感是正常状态,只不过被遮蔽住了,如果你能去除那些遮蔽物,让它自然流淌出来,那才是最美妙的一种意识状态,我称之为“灵感流淌”。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中,主人公在一所大学里教修辞学,布置了一个题目,写一篇500字的文章。班里有个女生才华平平,她想写一篇关于美国的文章,写不出来,向老师求教。老师说,题目太大了,你不要用500字写美国,你可以用500字写一下我们的城市。

第二天那个学生还是没写出来,老师说你再缩小一点,把学校门口的街道写出来。女学生还是愁眉苦脸,写不出来。老师急了,让她写学校对面的歌剧院,女同学还是写不出来。老师实在太愤怒了,亲自把她领到歌剧院对面,让她从歌剧院正面墙壁左边最下面的第一块砖开始写。

结果到了第二天,这个学生不是带来一篇500字的文章,而是带来了一篇5000字的文章。

我想这个练习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灵感流淌的状态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

要想实现灵感流淌的状态,既要有基础性动作的训练,又要通过临在当下和寂静留白把思维清空,达到“No Mind”的状态,两件事情加起来,你所做的事情就会有更高的质量。

用勤奋击穿每一个当下,美好就会自然而然涌现。

觉性 / 当下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