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后人类历史的开端

2025年1月4日  来源: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 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提供人:gushang23......
摘要: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

1776年,基于自然权利之上的美国政府诞生。通过限制暴政的专权武断、实行宪政与法治,能够确保人民享有本性渴望的自由。八十七年后,亚伯拉罕·林肯指出,这是一个致力于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政府。“人人享有平等的自由”之所以存在,乃是由于人天生是平等的;或者,更正面地说,自然平等的现实要求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

批评者指出,美国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这种平等的自由,在历史上,甚至曾将整个的族群驱逐出享有平等的群体。美国政府的辩护者,用以我看来更为正确的观点指出,平等权利的原则促使享有权利的群体不断在扩大。一旦所有人均享有自然权利的观点诞生,美国政治史上的论争就开始关注谁处于《独立宣言》所宣称的生而平等的“人”这一圈子之内。起初,这个圈子不包括女性、黑人,或没有财产的白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它必然会将权利扩展至他们身上。

不论这些争辩中的人是否承认,他们至少都暗含了什么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并以此为依据判断彼此是否符合这一标准。表面看起来,人类从长相、表达及行为上千差万别,许多的论点都围绕着这些明显差异展开,这些差异都是由习俗导致的,还是根植于人的本性?

某种程度上,现代自然科学合力拓展了“谁配称为人类”的观点,因为它试图证实,人类大多数的显著差异更多是由于习惯而非本性造就的。人类之间确实存在本性差异,比如男女之间,但它们被证实只是影响非本质的特征,而不会对政治权利产生影响。

因此,尽管像自然权利这样由哲学家所笃持的概念声誉不佳,我们现实的政治世界大多仍立基于稳定且真实存在的人类“本质”之上,这一本质由本性所赐,而不仅仅由于我们相信它存在。

我们也许即将跨入一个后人类的未来,在那未来中,科学将逐渐赐予我们改变“人类本质”的能力。在人类自由的旗帜之下,许多人在拥抱这一权力。他们希望将父母选择生育小孩类型的自由最大化;将科学家探寻科学研究的自由最大化;将企业家利用科技创造财富的自由最大化。

但这一类型的自由与人们先前所享有的其他自由截然不同。迄今为止,政治自由指涉的是追逐本性所赋予我们生存目的的自由。这些目的并不是被固化地决定的;人的本性具有很大的弹性,顺从这一本性我们能有十分充沛的选择空间。但它并不是可无限延展的,组成它的不变的因子——特别是我们物种典型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共同形成一道安全港,它潜在地允许我们与其他的人类相连接。

也许,某种程度上,我们注定要拿起这份新型的自由,或者,正如有人所说,进化的下一个阶段,我们已经能够审慎地负责自己的基因修饰而不再将它留给自然选择的盲目力量。但是即便要这么做,我们也要做得清醒。许多人假想,后人类的世界更像是我们自己的世界——自由、平等、富有、友爱及慈悲——只是拥有更好的健康保障,更长的寿命,也许比今天更高的智商。

但是后人类的世界也许更为等级森严,比现在的世界更富有竞争性,结果社会矛盾丛生。它也许是一个任何“共享的人性”已经消失的世界,因为我们将人类基因与如此之多其他的物种相结合,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再清楚什么是人类。它也许是一个处于中位数的人也能活到他/她的200岁的世界,静坐在护士之家渴望死去而不得。或者它也可能是一个《美丽新世界》所设想的软性的专制世界,每个人都健康愉悦地生活,但完全忘记了希望、恐惧与挣扎的意义。

我们不必要接受以上任何一个未来世界,它们打着自由的错误旗号,不管是为了不受限制的生育的权利,还是自由的科学探索。我们不需要将自己视作必将向前的科技进展的奴隶,如果那种进展已经不再为人类的生存意义服务。真正的自由意味着政治共同体保护它倍加珍视的价值观的自由,而这正是面对今天的生物技术革命时我们需要行使的自由。

[1]这一现象非常普遍,被称为管理“俘获”,本该监管行业行为的团体,却成为行业的代言人。这种情形发生有许多原因,包括监管者对被监管人金钱与信息的依赖。此外,还有大多数专业生物伦理学家所面临的职业激励。科学家通常不需要担忧是否能赢得伦理学家的尊敬,特别是当他们是分子生物学或生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时。另一方面,伦理学家必须努力争取赢得他们面对的科学家的尊敬;如果他们告知科学家存在道德错误,或者与科学家视若珍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远远背离,那么,他们很难赢得科学家的尊敬。

[2]David Firn, “Biotech Industry Plays Down UK Cloning Ruling,” Financial Times, November 15, 2001.

[3]Noelle Lenoir, “Europe Confronts the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Chal-lenge,” Science 287 (2000): 1425-1426; and Rory Watson, “EU Institutions Di-vided on Therapeutic Cloning,”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1 (2000): 658.

[4]Sheiylynn Fiandaca,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s: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lbany Law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8 (1998): 337-404.

[5]Dorothy Nelkin and Emily Marden, “Cloning: A Business without Regulation,” Hofstra Law Review 27 (1999): 569-578.

[6]这一案例更全面的解释,可参见Leon Kass, “Preventing a Brave New World: Why We Should Ban Cloning Now,” The New Republic, May 21, 2001, pp.30-39; 也可参见Sophia Kolehmainen, “Human Cloning: Brave New Mistake,” Hofstra Law Review 27 (1999): 557-568; and Vernon J. Ehlers, “The Case Against Human Cloning,” Hofstra Law Review 27 (1999): 523-532; Dena S. Davis, “Reli-gious Attitudes towards Cloning: A Tale of Two Creatures,” Hofstra Law Review 27 (1999): 569-578; Leon Eisenberg, “Would Cloned Human Beings Really Be Like Sheep?,”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0 (1999): 471-475; Eric A. Posner and Richard A. Posner, “The Demand for Human Cloning,” Hofstra Law Re-view 27 (1999): 579-608; and Harold T. Shapiro, “Ethical and Policy Issues of Human Cloning,” Science 277 (1997): 195-197. 还可参见其他不同视角的讨论,Glenn McGee, The Human Cloning Debate (Berkeley, Calif.: Berkeley Hills Books, 1998).

[7]Francis Fukuyama, “Testimony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Health, Committee on Energy and Commerce, Regarding H.R. 1644, ‘The Human Cloning Prohibition Act of 2001,’ and H.R. 2172, ‘The Cloning Prohibition Act of 2001,” June 20, 2001.

[8] Michel Foucault,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5).

[9]事实上,基因泰克生物技术公司试图将增高激素用于矮小但不是荷尔蒙缺陷的孩童身上,由于这一挑战极限的行为,该公司被起诉。参见Tom Wilke, Perilous Knowledge: Humam Genome Project and Its Implication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p. 136-139.

[10] Lee M. Silver, Remaking Eden: Cloning and Beyond in a Brave New World (New York: Avon, 1998), p. 268.

[11] Leon Kass, Toward a More Natural Science: Biology and Huiman Affairs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p. 173.

[12]关于这一综合性话题,参见James Q. Wilson, Bureaucracy: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9).

[13]Eugene Russo, “Reconsidering Asilomar,” Scientist 14 (April 3, 2000): 15-21; and Marcia Barinaga, “Asilomar Revisited: Lessons for Today?,” Science 287 (March 3, 2000): 1584-1585.

[14]Stuart Auchincloss, “Does Genetic Engineering Need Genetic Engineers?,”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20 (1993): 37-64.

[15]Kurt Eichenwald, “Redesigning Nature: Hard Lessons Learned; Biotechnology Food: From the Lab to a Debacle,”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5, 2001, p. A1.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