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善念
面对日益增多的问题,人们找不到简单可行的解决方案。于是,普通老百姓,至少是参与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接受了躺平的姿态。他们开始做表面文章,表演出各种善行,比如废品回收、支持促进变革的运动等。
作为经济增长基础的“先消费后丢弃”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废品。家庭和商业企业每年会产生超过20亿吨垃圾。工业产出的垃圾更多。虽然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6%,但却制造了约35%的垃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西方习惯的养成,发展中国家(亚洲和非洲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垃圾量也将迅速增加。
垃圾量之大,甚至可以将整座城市掩埋其下。其中大部分垃圾被送往垃圾填埋场、露天垃圾场或垃圾焚烧厂。垃圾形成的有毒径流,对土壤、水道造成污染,最终污染地下水。垃圾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到2025年,垃圾中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可能占到总排放量的10%。
还有一些垃圾进入了海洋。大太平洋垃圾带中可能存在约8万吨的塑料。大太平洋垃圾带位于太平洋北部,是与阿拉斯加面积相仿的海洋环流,洋流将漂浮的垃圾冲刷到这里,聚集在一起。不久的将来,全球海洋中的塑料质量将超过鱼类生物的总质量。
电子垃圾,包括一些剧毒金属在内,也在增加。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19年,为数字经济提供动力的电视、手机、电脑、打印机、电池和外围设备等废弃电子设备,达到约5 400万吨,相当于350艘玛丽女王2号邮轮。
***
在发达国家,垃圾管理越来越注重回收利用。市民及商户须将弃置的垃圾放入有整齐标志的容器内,以便重复使用。这些经过巧妙营销的举措,被包装成“拯救地球”这样的高尚标签。其理念就是将物品回收,以便从垃圾中提取有价值的材料并对其进行重复使用。垃圾量减少了,就能将省下来的成本投资于建设更好的垃圾填埋场,更低污染的焚化炉。可惜,垃圾回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在发达国家,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回收利用。在发展中国家,只有50%或更少的垃圾被收集起来,更不用说回收利用了。据估计,在低收入国家,可能有90%的垃圾是露天倾倒的。回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流程,家庭和企业对垃圾的不当分类,令很大一部分垃圾无法经过处理和再利用。如果不小心将垃圾放入了错误的分类箱,就会污染整个过程,破坏掉回收的经济性。
发达经济体还要依赖发展中国家进行垃圾回收。在不安全的工作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低薪工人对垃圾原材料进行分离和再加工。中国在垃圾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塑料和废金属,比如城市电线或电子工业所需的铜。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廉价资源有很大需求。垃圾贸易也是贸易流动的有力补充。那些将中国产品运往发达市场的集装箱船,转而在回程途中以较低的价格将可回收垃圾运回中国。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废旧塑料、纸张和纸板,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每年约为3 200万吨。这些垃圾的进口总额约为每年24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4。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仅塑料一项,就回收了1.06亿吨。
2017年,中国开始禁止从国外进口24种固体垃圾,包括塑料、纸制品和纺织品。这一禁令反映出在经济上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本国环境的担忧。其他欠发达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禁止对进口垃圾进行再加工。西方国家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家后院竟然有这么多没人要的垃圾。
***
为了减少破坏性足迹,消费者需要改变习惯,将垃圾的增加与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分离开来。这就要求我们重复使用某些物品,放弃一次性材料。“获取、制造、扔掉”的消费模式必须由“减少、再利用、回收”的循环过程所取代。
改变消费者的行为并不容易。一次性塑料袋的禁令,让那些每次都忘带包装袋的顾客,在超市买了更多更结实、更厚的塑料袋。这些袋子被丢弃时,其降解速度比一次性塑料袋还要慢。自己拿瓶子到超市买牛奶,自己带罐子到超市买坚果,没有塑料包装的蔬菜,这些对消费者来说都太过分了。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原理是复杂的。回收材料和原始材料竞争非常激烈。回收材料,会减少新原材料的工业生产量,降低经济增长。还可能会压低大宗商品价格,而许多新兴国家的经济都以大宗商品价格作为支撑。
对回收利用的长期投资也存在不少障碍。虽然收集、运输和加工垃圾的成本相对固定,但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很大。当原材料价格下跌时,回收商很快就会失去竞争力。企业都需要可靠而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可能不愿意从无法保证长期供应的回收商那里进行采购。
虽然金属、玻璃和纸大部分都能成功回收,但作为主要污染物的塑料,只有约10%被回收。这是因为从石油中提取的聚合物制造成本很低,而从废料中提取这种物质,成本很高。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的铜、金和其他贵金属。虽然价值很高,但其中只有约1/6被回收。其余价值约为570亿美元的电子垃圾,都无人问津。
回收行为,彰显了消费者的高尚道德情操,相当于环保奖状,但却不能解决迅速增加的大量垃圾所造成的根本性问题。
***
即使没有疫情所要求的预防手段,大多数人还是会生活在幻影中。在信仰与自身利益相碰撞的这场冲突中,后者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必须尊重人们自身利益这个优先级和便利性。很多人都认为,行动主义不过是对正义事业表示支持,或者给某个有影响力的人当粉丝,有时再捐点钱。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是对问题表示关注人士用来彰显其社会意识的完美人选。如果她这个人不存在,那么也能被社会大潮人为打造出来另一个一模一样的人设。
这名16岁的女孩,坚持在瑞典议会门外呼吁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学生也加入了她的行列,开始在自己的社区进行类似的抗议活动。后来,在有组织的学校罢课运动“展望未来的星期五”中,这场运动达到了高潮。
利用社交媒体和青年活动人士的支持,桑伯格建立起了吸引媒体关注的形象。媒体的发声,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和这位瑞典少女的关注。她日益为人所知的形象和越来越多的支持,造起了一股大势,在一系列公开露面、演讲和会议中走向了顶峰。其中包括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英国、欧洲和法国的议会,梵蒂冈,以及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共同主持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桑伯格的观点并非原创。她认为,全球变暖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危机;气候变化是由当下这代人和之前几代人共同造成的后果,将对年轻人和未来几代人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这无疑是正确的。桑伯格还认为,整个世界的行动还不够迅速,《巴黎协定》做出的承诺也不够充分。
她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们的房子着火了”;用上了夸张而直率的语言——“你凭什么”,这些都让媒体欲罢不能。但桑伯格的思路有些过于简单。除了愤怒之外,她给不出自圆其说的世界脱碳计划。真正的改变,需要新的法律、激励机制和执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说服企业和个人改变现有的做法。
一些无视科学家类似建议的世界领导人,却温顺地听从了桑伯格的建议。还有一些人则持批评态度。有些人认为,她鼓励年轻人上街示威,而不是专心学习,这给年轻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焦虑,磨败了他们的教育质量。而一些男性领导人秉承对妇女儿童根深蒂固的态度,对这位年轻勇敢的瑞典人报以轻率的评价。
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了最客观的评价。桑伯格是善良和真诚的。她的努力引起了人们对一个重要问题的注意。她不明白为一个权力成瘾的世界进行能源的重新布局,这里面水有多深。节能减排,必须与大量非洲人、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的需求相协调,这些人也渴望能达到瑞典的生活水平。普京总统担心桑伯格被人操纵,认为她实际上是在为他人的利益服务。
格雷塔·桑伯格,现在是全世界著名的人物之一,也是世界舆论领袖。对一个不愿做出重大牺牲的世界来说,对她这样的人物予以拥戴和支持,是在众人面前表演善举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