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IBM和乔布斯的破界创新

2025年1月7日  来源:第一性原理 作者:李善友 提供人:gushang23......

破界创新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识别并打破现有系统的“隐含假设”。每个巨头都有自己的隐含假设,这也构成了他们的事业边界。因此,识别并打破隐含假设是破界创新的关键点,也是企业增长和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同样,对于市场的后来者,识别并打破巨头的隐含假设,也是后来者超越巨头的关键点。当然,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都受制于自己的隐含假设而不自知,更遑论打破。计算机行业就发生过这样的案例。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心中,IBM就是计算机的发明者。事实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是由雷明顿兰德公司(现Unisys),于1951年6月14日生产发售的优尼瓦克计算机(UNIVAC-1)。这种计算机的初期售价高达上千万美元,后来降价到几百万美元。

UNIVAC-1的第一个客户是美国人口普查局。到1952年时,又有另外两家政府机构——美国陆军和美国空军购买了它。当有企业表示有兴趣购买优尼瓦克计算机时,雷明顿兰德公司甚至没有派销售人员去拜访顾客。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企业界的人根本弄不清计算机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他们最初的“隐含假设”是:计算机这一伟大的产品专为先进的科学研究而设计(见图3-3)。


图3-3 优尼瓦克的破界创新

很多商学院会将优尼瓦克存在的问题归结于企业没有进行市场研究。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诊断。没有人能对一种全新的事物进行市场调查,也没有人能对还未上市的产品进行市场调查。

1950年,优尼瓦克的市场调研部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到200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的销售量将达到1000台,平均每台的售价在100万美元左右,这是一个百亿美元的大市场。事实上,到1984年,计算机的实际销售量就突破了100万台。然而,这在当时的确是一次最“科学”、最审慎、最严密的市场调查。那次市场调查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出发点建立在错误的“隐含假设”之上——计算机只可被用于先进的科学研究(这是当时人们的共识)。这样看来,销售量的确有限。

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的IBM同样认为计算机是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一种工具,而它推出的第一台计算机确实是专门为天文计算设计的。换句话说,IBM和优尼瓦克拥有同样的、属于时代的“隐含假设”。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IBM很快便发现了计算机在商业领域中的商机,因此打破了原有的“隐含假设”,重构了属于自己的新的“基石假设”——企业市场是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见图3-4)。


图3-4 IBM的隐含假设

1952年,IBM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台商用科学计算机IBM 701。很快,IBM相继推出了702、704、705等多款机型,将计算机全面引入商业领域。由于优尼瓦克的技术和产品更适合企业里的会计工作,IBM甚至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产品,转用优尼瓦克的架构设计。

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IBM实现了计算机售价的十倍速变化,它将科研使用的高端计算机的百万美元售价压低至10万美元左右,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买得起。

到1960年左右,优尼瓦克仍然是拥有全世界技术先进、性能良好的计算机,而IBM则几乎垄断了整个大型商用机市场,坐拥全行业的大部分净利润。当时它的竞争对手RCA、通用电气、AT&T等公司,都在这一市场中投入了巨量的资源,但始终无法战胜IBM。可以说在当时,任何公司向IBM业已占据的领先地位发起正面、直接的挑战,都无望获得成功(见图3-5)。


图3-5 IBM的破界创新

故事到此,我们看看IBM做对了什么。第一步,先打破科研市场的隐含假设;第二步,重构基石假设——计算机在商用市场的潜力巨大;第三步,升维第一性原理,在新基石假设之上重新构架,全力投入、将单一要素最大化,最终形成新的市场。

IBM的破界创新,让它成为大型商用机市场中当仁不让的龙头企业,但是请你冷静下来,想想我们曾多次提及的那句话:“任何企业都有其边界。”IBM的体系是否也存在失效的边界?时间很快便给出了答案。

在IBM占据主流的大型商用机市场之后,一个新兴市场很快诞生,这就是小型商用机市场。小型商用机的发明者是刚成立2年的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1959年12月,DEC向市场推出了它的第一款小型商用机PDP-1的样机,售价是1.2万美元,仅为大型商用机的零头,单一要素再次出现了十倍速变化,而且体积较小。它成功地将DEC带进了计算机行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到1972年,DEC彻底地控制了小型商用机市场,从而拥有了爆炸性的销售量和激增的企业增长率。1971—1975年,DEC的销售额从1.46亿美元上升至5.33亿美元,利润增长2倍多,并跻身《财富》杂志选出的美国前500家大公司的行列。

在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一书中,两位长期供职于麦肯锡顾问公司的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和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Waterman)对美国43家成功企业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其中就有DEC公司。他们在书中对它的评价是:“DEC公司犹如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与它竞争无异于螳臂当车。当大多数竞争对手深陷计算机行业的衰退而无力自拔时,这家市值76亿美元的计算机生产商仍在加速前进。”

DEC公司凭借小型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经的行业霸主IBM却未能及时跟进。原因何在?答案还是与隐含假设有关。正如前文所述,IBM体系的隐含假设是客户需要更大、更快的计算机,并且只能用于大型企业或政府机构,因此它对小公司毫无兴趣,它的主要客户都是世界500强之类的大公司。而DEC打破了IBM的隐含假设,重构了“小公司也需要计算机”的基石假设。这样一来,DEC的体系边界自然向外延展,完成了破界创新的三部曲。

然而,屠龙的少年最终往往会变成恶龙。当年的创新勇者DEC,在面对小型商用机转向个人计算机的历史浪潮时,四进四出,在“计算机只能用于商业机构”的隐含假设作用下,令人遗憾地与个人计算机兴起的大时代擦肩而过。

第一曲线的黑洞效应将DEC牢牢地束缚在小型商用机市场中,以至于DEC的创始人兼总裁肯·奥尔森(Ken Olsen)在评论新兴的个人计算机市场时,说出这样一句令人大跌眼镜的话:“我觉得没有理由每个家庭都有一台计算机。”更为讽刺的是,此番言论是在1977年于波士顿召开的世界未来学大会上发表的。

DEC的隐含假设就是小型商用机只能用于商业市场。它完全没有意识到,让自己起家的商业市场也成了最大的禁锢。

接下来的舞台属于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苹果公司有着自己的“基石假设”——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一台计算机,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第一次将计算机从商业领域过渡到个人。

1976年,苹果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个人计算机——Apple-1。虽然它的外表看起来十分粗陋,但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样,Apple-1的正式售价是1295美元,仅为DEC时代计算机1.2万美元售价的1/10,继续延续了价格的十倍速变化,并让大多数家庭都能够接受(见图3-6)。


图3-6 苹果公司的破界创新

苹果公司的破界创新也遵循三部曲的典型模式。

第一,质疑并打破原有隐含假设——凭什么计算机只能用于商业。

第二,重构“基石假设”——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一台计算机。

第三,建立全新系统——既然计算机应该进入家庭,那么计算机的所有相关要素都应在家庭使用的大前提下展开,如价格、软件、体积等。当第一性原理确定之后,所有的细枝末节都会自然地发生变化,从而构筑起一个全新的系统。

从经营的角度来说,计算机行业的案例更偏向于企业战略层面,是商业模式的选择,其实破界创新适用于任何方面。接下来,我们看看乔布斯是如何在产品层面进行破界创新的。

用户往往会在产品的具体功能上形成一些固定的使用习惯,这些习惯也就构成了系统的群体认知或隐含假设,大多数人对此熟视无睹。识别并打破既有产品在使用习惯上的“隐含假设”,也是破界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句式——“重新定义×产品”,乔布斯正是此中高手。

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Lsaacson)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2005年1月,苹果引入了iPod Shuffle,这是一个更具革命性的创新。乔布斯注意到iPod上面的“随机播放”功能非常受欢迎,它可以让使用者以随机顺序播放歌曲。这是因为人们喜欢遇到惊喜,而且懒于对播放列表进行设置和改动。有些用户甚至热衷于观察歌曲的选择是否真正随机,因为如果真的是随机播放,那么为什么他们的iPod总是回到播放比如内维尔兄弟乐队(The Neville Brothers)的歌曲?这个功能引出了iPod Shuffle。

当鲁宾斯坦和法德尔努力制造一款体积更小、价格更低的闪存播放器时,他们一直在尝试把屏幕的面积缩小之类的事情。有一次,乔布斯提出了一个疯狂的建议:干脆把屏幕去掉吧。

法德尔担心的是用户如何找歌,而乔布斯重构的“基石假设”是:他们根本不需要找,歌曲可以随机播放。这完全跳出了原有的隐含假设。毕竟,所有歌曲都是用户自己挑选的,他们只需要在遇上不想听的歌曲时,按“下一首”跳过去。

类似的故事,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还有很多。

在所有的“简洁”中最为玄妙的是,乔布斯做出了一个让同事们大吃一惊的决定:iPod上不能有开关键。这在之后的大部分苹果产品中都实现了。

在乔布斯之前,业界的群体认知是电子产品理应拥有开关功能,乔布斯却反其道而行之。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开关的存在确实让人不快。如果一段时间不操作,苹果产品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当你触摸任意按键时,它又会自动“醒来”。在乔布斯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专门设定这样一个流程:按下去→等待关机→再见。

再来看看苹果手机,乔布斯对此十分自豪,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诺基亚时代的手机,不管是翻盖式还是直板式,所有手机都自带固定键盘,这是典型的群体认知。而乔布斯创造性地重构了苹果手机的“基石假设”——触摸屏完全可以取代手机键盘。重构基石假设的结果是,苹果公司极大地延展了手机的边界,智能机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见图3-7)。


图3-7 iPhone的破界创新

“事后诸葛亮”,我们可能觉得用触摸屏替代键盘很简单,但回到当时的情境,在乔布斯做这件事情之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索尼等,诸多手机制造商为什么就没有提出这个隐含假设呢?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有看到才能想到,正如他们看到苹果手机后,才会相信原来手机可以没有固定键盘。乔布斯之所以被世人瞩目并怀念,是因为他走在时代的前沿,他打造的产品往往是“因为想到,所以看到”。我们经常认为思维和心智帮我们创造了“Something”(一些事),但是在乔布斯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恰恰是他打破了思维和心智对我们的限制。如果把心智和思维打开,就会有灵感流淌出来。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