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第一创新”?如果说破界创新的关键词是“破”,那么第一创新的关键字则是“立”。它是公理化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是从一个抽象的第一性原理出发,用逻辑思维将其拆解,进而推导出这个系统的基本原理,打破原有认知,寻找并建立新系统的过程。
我们在第二章中讲述了公理化思维,几何是整个哲科思维的应用范式。本章我们将重点介绍公理化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我们将其称为“第一创新”。为什么叫第一创新?简单来说,它是第一性原理在商业创新中的应用,我姑且把它命名为“第一创新”;相应地,本书的第六章则是第一性原理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我们称之为“万物至理”。
同是植根于第一性原理的创新,与破界创新的关键词“破”不同,第一创新的关键词是“立”。破界创新有3个步骤:识别隐含假设,建立基石假设,构建全新系统。其中,最难的是第一步,是它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第一创新是基于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第一性原理)。这里的重要原理不一定只有一个,它有可能是几个,然后被组合成多元思维模型,不需要太多,三五个多元思维模型就会让你与众不同。第一创新的重点是找到第一性原理,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这是两种创新模型不同的要点(见图5-1)。
图5-1 破界创新与第一创新的区别和联系
不难看出,第一创新是基于第一性原理去推导创新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构建新商业系统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第一创新是非常适合起步阶段的创业者的创新方法。
从归纳创新到演绎创新
在所有的科学家中,我个人最推崇的就是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之前,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上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反复实验,从某些事物中归纳出定理或规律。随着发现的定理和规律的数量增多,科学家发现这些定理和规律都符合某种根基性的第一性原理。
但是,爱因斯坦利用公理化思维的方式从根基性的第一性原理出发,通过演绎法的逻辑推导,找到了某些自然定律,然后经过自己和其他科学家的验证,证明这些发现准确无误。
从某种程度来讲,事物的发展都有共通之处,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类似,在商业领域中也正在发生创新方法的转变。一般来讲,大多数企业进行的创新工作使用的都是归纳法的逻辑。创业者或经营者根据以往的实践成功经验,归纳并总结出某种创新模型,然后通过把这种模型推广到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或各个门店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现在市面上很多关于创业、创新管理的畅销书,基本上都是这个范例。
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更深层次的分析角度来看,你会发现所有从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创新模型,最终都会符合某种第一性原理。与其长时间地持续总结经验,我们不如换一种视角,将这种归纳创新变为演绎创新,使用演绎的方法直接定位到某种对企业发展有根源性促进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然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推导出新的创新模型,最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模型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指导创新实践。
过去我们相信“实践出真知”的归纳创新,现在我们推崇的是逻辑上正确、事实上就一定正确的演绎创新,一言以蔽之,就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第一创新。这种创新可以跨越领域依赖性,在不同领域中通用。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第一创新
说了这么多,究竟第一性原理应该如何实施呢?在讲解具体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系统与系统之间是有层级之分的。其实在讲解第一性原理时,我们已经提到过这个概念,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但是系统有大系统和子系统之分,因此不同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之间也有层次关系。
比如,商业人士建立的系统可以称为商业系统。在一般情况下,我会认为自己的商业系统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对于真正的科学家和学者而言,我的商业系统只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子系统而已。
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第一性原理通常处于系统之外,往往来自其他更高维度的系统。我们在商业系统中是找不到商业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的,只能在更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才能找到它,因此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可以作为商业的第一性原理。
比如,基于物理学的还原论[1],我们以此作为商业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推导出了组合创新[2]的思维模型;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论,我们在商业系统中推导出了分形创新[3]的思维模型;基于哲学的本体论,我们推导出了破界创新。
从这些实际案例中不难看出,我们并不是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很多案例,然后归纳并总结出组合创新或者分形创新的方法,而是基于基础学科,找到商业系统最基础的理论,然后通过演绎法,推导出一些可用的模型。尽管我举的很多例子看起来像是归纳法,但我只是用那些例子来验证模型而已。
在所有的学科中,哲学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生物学的发展,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哲学思想的第一性原理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哲学思维作为商业系统的“基石假设”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现实是,在我们的群体认知中,哲科思维属于“无用”的学问。其实,并不是哲科思维“无用”,而是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应用这种根基性的学问。所以我称这种创新为“第一创新”,我想表达的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应用到所有领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