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政治制度-《封建论》:柳宗元的国家政治学说-家国和城邦,不同的经济类型,塑造了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结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诺奖巨大争议背后:《国家为什么失败》,不能解释中国的成功-为什么只有少数国家获得成功-(三)成功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人类工业革命的“胚胎发育”演化模式-(二)中国快速工业化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胜利吗-(三)苏联和东欧改革为什么失败印度为何比不过中国-中等收入陷阱-吴敬琏:国家为什么失败-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解读版)-一、国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二、制度怎样决定了国家的成败-三、不同的制度,可能引发怎样的后果-1、很靠近却很不一样-(3)从卡哈马卡-(6)创意、创立企业、取得贷款-(7)路径依赖式的改变-(4)来到詹姆斯镇-2、 无效的理论-(3)文化假说-(2)地理假说-(4)无知假说-3、 富裕与贫穷的形成-(3)富裕的引擎-(5)为什么不总是选择富裕-(6)刚果长期的痛-(7)榨取式政治制度下的成长-4、 小差异和关键时期:历史的重量-(2)广纳式制度的形成-(4)偶然的历史发展-(5)了解今日的情形-5、 “我已见过未来,它行得通”:榨取式制度下的成长-(2)卡塞河河岸-(4)不稳定的榨取-6、 渐行渐远-(2)罗马之善-(3)罗马之恶-(4)没有人从文都兰达写信-7、 转折点-(2)随时存在的政治冲突-(3)光荣革命-(4)工业革命-(5)为什么发生在英国-8、 别在我们的领土:发展的障碍-(2)小差异却有大影响-(3)对工业的恐惧-(4)禁止船运-(6)萨马利人的后代-9、 倒退发展-(2)司空见惯的制度-(3)打造二元经济-10、 富裕的扩散-(2)冲破障碍:法国大革命-(3)革命输出-(4)追求现代化-(5)世界不平等的根源-11、 良性循环-(2)民主的缓慢进程-(3)粉碎托拉斯-(4)买通法院-12、 恶性循环-(2)从赐封到强占土地-(3)从奴隶到吉姆-克劳-(4)寡头铁律-13、当前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2)儿童十字军-(3)谁才是政府-(4)小畜栏-(7)不公平的游戏-(8)国家为什么会失败-14、打破窠臼-(2)南方榨取式制度的末日-(3)中国的重生-15、理解富裕与贫困-(2)威权式成长难以抗拒的吸引力-(3)繁荣富裕不是设计出来的-(4)外援的失灵-(5)赋权-政治秩序的起源 : 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导读: 重新带回国家-序言+第一部分:国家之前-第1章:政治的必需-政治焦虑-政治衰败-无政府幻想-达到丹麦-中国第一-底下无数龟-第2章:自然状态-黑猩猩政治与人类政治发展的关系-唯独人类-红脸野兽-寻求承认的斗争-政治发展的基础-进化与迁移-第3章:表亲的专横-史前阶段-家庭和族团层次的组织-从族团到部落-祖先和宗教-宗教和权力-第4章:部落社会的财产、正义、战争-亲戚关系和私人财产-法律和正义-战争和军事组织-从部落制到保护人—依附者和政治机器-第5章:“利维坦”的降临-国家形成的理论-国家为何不是普世共有-第二部分:国家建设+第6章:中国的部落制-中国的家庭和亲戚关系-中国的“封建”时期+第7章:战争和中国国家的兴起-持续战争带来的制度改革-商鞅的反家庭运动-儒家与法家-中国发展路径为何异于欧洲-多种现代化+第8章:伟大的汉朝制度-秦朝国家和崩溃-汉朝政府的性质+第9章:政治衰败和家族政府的复辟-富人更富-国家分裂和家族制复辟-强大的中国国家+第10章:印度的弯路-印度部落社会-印度家庭和亲戚关系-过渡到国家-弯路+第11章:瓦尔纳和迦提-印度宗教的合理性-思想及其政治后果+第12章:印度政体的弱点-孔雀帝国:何等国家-社会战胜政治-第13章:军事奴隶制与穆斯林走出部落制-创建穆斯林国家-军事奴隶制的起源+第14章:马穆鲁克挽救伊斯兰教-马穆鲁克的衰退-作为犯罪集团的国家+第15章:奥斯曼帝国的运作和衰退-仅一代的贵族-完善军事奴隶制-作为治理机构的奥斯曼国家-家族制的复辟和衰败-奥斯曼帝国的遗产+第16章:基督教打破家庭观念-从身份到契约-欧洲建国的社会背景+第三部分:法治-第17章:法治的起源-法治的现代迷惑-法律早于立法的哈耶克理论-从惯例法到普通法-第18章:教会变为国家-天主教会宣告独立-罗马法的再现-中世纪教会为法治树立先例-第19章:国家变为教会-中东的法治-国家与清真寺的分离-印度和伊斯兰教的法治无法幸免于西方的叩门-西欧的法治为何较强-第20章:东方专制主义-唐宋过渡之后的中国现代化-天命-第21章:“坐寇”-好政府,坏政府-“坏皇帝”的问题-光有制度还不够+第四部分-第22章:政治负责制的兴起-向平等进军-仅了解一个国家等于不懂国家-欧洲的东周时期-法律在欧洲发展中的作用-国家建设的架构-第23章:寻租者-家族专制主义的起点-总督和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局限和改革的不可行-抵抗法国专制主义的失败-寻租的社会-第24章:家族化跨越大西洋-破产的西班牙国家-无代表仍纳税-制度移植到新大陆-大庄园的铁律-第25章:易北河以东-主人和奴隶-宪政主义及其在匈牙利的衰落-自由和寡头政治-第26章:更完美的专制主义-自由选择-彼得大帝之后-第27章:征税和代表权-英国政治团结的根源-自由城市和资产阶级-征税斗争-光荣革命-第28章:负责制或专制主义-弱的专制主义-英国的结果为何不像匈牙利-达到丹麦+第五部分:迈向政治发展理论-第29章:政治发展和政治衰败-政治的生物基础-思想作为原因-政治发展的普遍机制-制度(机构)-政治衰败-暴力和功能失调的均衡-第30章:政治发展的过去和现在-马尔萨斯式世界中的政治-当代条件下的发展-现代发展的范例-今天的负责制-致谢+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导读:如何到达丹麦-引言:政治制度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发展-第一部分:国家-第1章:何为政治发展-第2章:发展的各个方面-第3章:官僚体系-第4章:普鲁士建立国家-第5章:腐败-第6章:民主发源地-第7章:意大利和低信任的平衡-第8章:庇护政治和改革-第9章:美国开创依附主义-第10章:分赃体系的终结-第11章:铁路、森林和美国的国家建设-第12章:民族建设-第13章:好政府,坏政府-第二部分:外来制度-第14章:尼日利亚-第15章:地理-第16章:白银、黄金和蔗糖-第17章:不叫的狗-第18章:清洁的石板-第19章:非洲风暴-第20章:间接统治-第21章:国产或进口的制度-第22章:共同语-第23章:强大的亚洲国家-第24章:法律在中国的挣扎-第25章:中国国家的再造-第26章:三个地区-第三部分:民主-第27章:民主为什么会扩展-第28章:通向民主的漫长之路-第29章:从1848年到阿拉伯之春-第30章:中产阶级和民主的未来-第四部分:政治衰败-第31章:政治衰败-第32章:法院和政党的国家-第34章:否决制的美国-第35章:自主和服从-第36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第33章:国会和美国政治的家族制复辟-致谢

军事奴隶制的起源

2025年1月1日 字数:3268 来源: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作者: 提供人:gushang23......

军事奴隶制发展于9世纪中期的阿拔斯王朝,用以克服之前穆斯林军队基于部落征召的重重弊端。 [18] 阿拔斯王朝属于哈希姆血统,在什叶派和波斯的呼罗珊(Khorasani)义军帮助下,于750年推翻倭马亚王朝,并把首都从大马士革迁至巴格达。 [19] 早期的阿拔斯王朝在巩固其统治方面非常残忍,尽量灭绝倭马亚王朝的血统,并镇压曾经的盟友什叶派和呼罗珊义军。国家集权有增无减,大权独揽的是称为维齐尔的首相。宫廷的规模和奢华均有增加,定居城市的帝国与其发源的部落区域则更加分隔。 [20]

一开始,阿拔斯王朝统治者就暗示,基于亲戚关系的政治权力趋于浮躁善变,可能的解决之道就是军事奴隶制。哈里发马赫迪(al-Mahdi,775—785年在位)宁可选择一批毛拉(mawali,释奴)作为自己的仆人或助手,也不愿挑选亲戚或呼罗珊盟军。他解释道:

我坐在观众席里,可以唤来毛拉,让他坐在身边,他的膝盖触碰我的膝盖。等到散席,我可命令他去侍候我的坐骑,他仍然高兴,不会生气。如果我要求其他人做同样的事,他会说:“我可是你的拥护者和亲密盟友的儿子”,或“我可是你(阿拔斯王朝)霸业的老兵”,或“我可是首先投入你霸业的人的儿子”。而且我不能改变他的(顽固)立场。 [21]

到马蒙(al-Ma’mun,813—833年在位)和穆尔台绥姆(al-Mu’tasim,833—842年在位)的治下,阿拔斯王朝征服中亚的河中地区(Transoxania),大批突厥部落投靠帝国,外国人充当国家军事力量的核心方才成为惯例。当阿拉伯人遇上生活在中亚大草原的突厥部落时,其领土扩展受到阻止,后者优秀的打仗能力获得很多阿拉伯学者的承认。 [22] 哈里发不能招募整个突厥部落为自己打仗出力,因为它们同样有着部落组织的缺陷。所以,突厥人只是作为个别奴隶,在非部落军队中接受训练。马蒙创建了四千突厥奴隶的卫兵队,称作马穆鲁克,到穆尔台绥姆时期,壮大至将近七万人。 [23] 他们是凶悍的游牧人,新近皈依伊斯兰教,充满了对穆斯林事业的热情。他们成为阿拔斯军队的核心,“因为他们在威力、血气、勇敢、无畏方面,都比其他种族优越”。根据一名见证马蒙征战的观察员,

停战区道路两侧站着两行骑士……右首一侧是一百名突厥骑士,左首一侧是一百名“其他”骑士(即阿拉伯人)……大家都排成战斗行列,等待马蒙的莅临……时值正午,天气愈益炎热。马蒙到达时发现,除三四人外,突厥骑士依然危坐于马背,而“混杂的其他人”……早在地上东倒西歪。 [24]

穆尔台绥姆把突厥人组成马穆鲁克团,因为本地居民与突厥士兵的暴力争端,而把首都从巴格达迁至萨迈拉(Samarra)。他让他们在自己学院中接受训练,购买突厥女奴配给他们成家,但不准与本地人混杂,由此创建了一个与周围社会分隔的军事种姓。 [25]

忠于家庭,还是忠于公正的政治秩序,两者之间存在矛盾。这种思想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具有悠久历史。柏拉图的《理想国》记载了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一群年轻人的讨论,他们试图在“讲说中”创造一个“正义之城”。苏格拉底说服他们,正义之城需要特别激昂的保卫者阶层,为防御自己城邦而感到无比自豪;保卫者是武士,其首要原则是对朋友友善、对敌人凶狠;他们必须接受妥善的音乐和体操的训练,以培养公益精神。


早期阿拉伯帝国治下的扩张

《理想国》第五卷有段著名论述,谈到保卫者应实行妻小共有制度。苏格拉底指出,性欲和生儿育女都是自然的,但保卫者又要忠于自己防御的城邦,两者会有竞争;为此,必须告诉孩子一个“高尚谎言”,他们没有生身父母,只是大地之子。他还主张,保卫者必须过集体生活,可有不同的性伙伴,但不可跟单独女子结婚,生下的孩子也必须过集体生活。自然家庭是公益的敌人:

那么,我们已讲过的和我们正在这里讲的这些规划,是不是能确保他们成为更名副其实的保卫者,防止他们把国家弄得四分五裂,把公有的东西各各说成“这是我的”,各人把他所能从公家弄到手的东西拖到自己家里去,把妇女儿童看作私产,各家有各家的悲欢苦乐呢? [26]

不很清楚,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是否相信此举的可行性。事实上,苏格拉底的对话者,对“讲说中”的正义之城能否成为现实,表示了巨大疑问。讨论的目的在于指明,亲戚关系和对公共政治秩序的义务之间永远存在紧张关系。它的启示是,成功的秩序需要通过某种机制来抑制亲戚关系,使保卫者把国家利益放在自己的家庭之上。

如果说马蒙、穆尔台绥姆或其他早期穆斯林领袖读到了柏拉图的著作,或知道他的想法,这非常可疑。但军事奴隶制确实应答了柏拉图所提出的必需,没说他们是大地的孩子,只知道出生地非常遥远,除了代表国家和公益的哈里发,不欠任何人。奴隶们不知道生身父母,只认主人,忠心耿耿。他们获得通常是突厥语的普通新名,身处基于血统的社会,却与任何血统毫不关联。他们没有实行女人和孩子的共产主义,但隔离于阿拉伯社会,不准扎根,尤其不可自立门户,以避免“把能弄到手的所有东西都搬回家”。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中,裙带关系和部落忠诚的难题,就此获得一劳永逸的解决。

作为军事制度的马穆鲁克来得太迟,以致不能保住阿拔斯王朝。9世纪中期,帝国已分裂成一系列独立主权政治体。756年,逃亡的倭马亚王子在西班牙设立第一个独立伊斯兰国,帝国分裂自此开始。8世纪末9世纪初,独立王朝建立于摩洛哥和突尼斯;9世纪末10世纪初,独立王朝又在伊朗东部出现。到10世纪中期,埃及、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也从版图上消失,阿拔斯国家只保留伊拉克的部分地区。阿拉伯政权,不管是王朝还是现代,再也没有统一的穆斯林或阿拉伯世界。统一大业只好留给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

阿拔斯帝国灭亡了,但军事奴隶制得以幸存。事实上,它在后续世纪中,为伊斯兰教本身的生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个新的权力中心涌现出来,都基于军事奴隶制的行之有效。第一个是伽色尼(Ghaznavid)帝国,曾在前一章中提及。它以阿富汗的伽色尼为中心,统一了波斯东部和中亚,还渗入印度北部,为穆斯林统治次大陆铺平道路。第二个是埃及的马穆鲁克苏丹国,在阻止基督教十字军和蒙古军方面,扮演了生死攸关的角色,可能因此而挽救了作为世界宗教的伊斯兰教。最后一个就是奥斯曼帝国,它改善军事奴隶制,为自己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打下基础。所有三个案例中,军事奴隶制解决了部落社会中建立持久军事工具的难题。但在伽色尼和埃及马穆鲁克的案例中,亲戚关系和家族制渗入马穆鲁克制度,使该制度衰落。此外,作为埃及社会最强大制度的马穆鲁克,不愿接受文官的控制,进而接管国家,预示了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军事专政。只有奥斯曼帝国清楚看到,必须把家族制赶出国家机器,其照章办事将近三个世纪。尽管文官政府严格控制军队,但从17世纪晚期起,当家族制和世袭原则重新抬头时,它也开始走下坡路。

[1]我使用罗马拼法,而不是现代土耳其文的拼写,所以是 devshirme和sanjak,而不是dev?irme和sancak。

[2]Albert H. Lybyer,《苏莱曼一世时代的奥斯曼帝国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Ottoman Empire in the Time of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纽约:AMS出版社,1978年),49—53页;Norman Itzkowitz,《奥斯曼帝国与伊斯兰教传统》(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 )(纽约: Knopf出版社,1972年),49—50页。

[3]Norman Itzkowitz,《奥斯曼帝国与伊斯兰教传统》,51—52页。

[4]这在1574年之后尤其如此。其时,奥斯曼帝国征服突尼斯,并将北非置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参见William H. McNeil,《欧洲的大草原边境,1500—1800年》(Europes Steppe Frontier, 1500-1800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4年),29页;Halil Inalcik,《奥斯曼帝国:1300—1600年的古典时期》(The Ottoman Empire: The Classical Age, 1300-1600 )(纽约州新罗谢尔市:奥菲斯出版公司,1989年),86—87页。

[5]Patrick B. Kinross,《奥斯曼世纪:土耳其帝国的兴衰》(The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 )(纽约:威廉莫罗出版社,1977年),453—471页。

[6]Daniel Pipes,《奴隶军与伊斯兰教:军事制度的起源》(Slave-Soldiers and Islam: The Genesis of a Military System )(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1年),93—98页。

[7] 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历史绪论》(The Muqaddimah: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引自 Bernard Lewis编辑和翻译,《从先知穆罕默德到君士坦丁堡沦陷时期的伊斯兰教》第1卷:《政治和战争》(Islam from the Prophet Muhammad to the Capture of Constantinople. I: Politics and War )(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年),97页之后。

[8]Fred M. Donner,《早期伊斯兰教的征服》,82—85页;Marshall G. S. Hodgson,《伊斯兰教的冒险:世界文明中的良心和历史》(The Venture of Islam: Conscience and History in a World Civilization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1年),197—198页。

[9]有关这些征服的详细介绍,参见Hugh N. Kennedy,《阿拉伯大征服:伊斯兰教的扩张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The Great Arab Conquests: How the Spread of Islam Changed the World We Live In )(费城:Da Capo出版社,2007年)。

[10]Fred M. Donner,《早期伊斯兰教的征服》,239—242页;Peter M. Holt,Ann K. S. Lambton和Bernard Lewis编,《剑桥伊斯兰教史》第1卷:《伊斯兰教的中央领土》(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Vol. I: The Central Islamic Lands )(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70年),64—65页。

[11]Fred M. Donner,《伊斯兰教国家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the Islamic State),载《美国东方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第106卷,第2期(1986年):283—296页。

[12]例如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巴里·温加斯特(Barry R. Weingast)和约翰·沃利斯(John Wallis),《暴力和社会秩序:解释人类信史的概念架构》(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Recorded Human History )(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在他们眼中,国家变成了相对同等的寡头之间的集体行动问题。

[13]其实用价值就是君主的经常干涉,以降低本地精英强加于自己臣民的掠夺性税收。Marshall G. S. Hodgson,《伊斯兰教的冒险:世界文明中的良心和历史》,281—282页;Fred M. Donner,《伊斯兰教国家的形成》,290—291页。

[14]参见Bernard Lewis编辑和翻译,《从先知穆罕默德到君士坦丁堡沦陷时期的伊斯兰教》第1卷:《政治和战争》,引自Joseph Schacht编,《伊斯兰教的遗产》(The Legacy of Islam ),164—165页。

[15]Peter M. Holt,Ann K. S. Lambton和Bernard Lewis编,《剑桥伊斯兰教史》第1卷:《伊斯兰教的中央领土》,72页。

[16]Fred M. Donner,《早期伊斯兰教的征服》,258页。

[17]Fred M. Donner,《早期伊斯兰教的征服》,263页。

[18]有关背景资料,参见 David Ayalon,《伊斯兰教和战争的巢穴:奴隶军与伊斯兰教的敌人》(Islam and the Abode of War: Military Slaves and Islamic Adversaries )(佛蒙特州布鲁克菲尔德:Variorum出版社,1994年)。

[19]有关阿拔斯王朝的兴起,参见Hugh N. Kennedy,《巴格达统治穆斯林世界时:伊斯兰教最伟大朝代的兴衰》(When Baghdad Ruled the Muslim World: The Rise and Fall of Islam’s Greatest Dynasty )(马萨诸塞州剑桥:Da Capo出版社,2006年);Marshall G. S. Hodgson,《伊斯兰教的冒险:世界文明中的良心和历史》,284页。

[20]Marshall G. S. Hodgson,《伊斯兰教的冒险:世界文明中的良心和历史》,286页。

[21]引自 David Ayalon的《伊斯兰教和战争的巢穴:奴隶军与伊斯兰教的敌人》,2页。

[22]David Ayalon,《伊斯兰世界的局外人:马穆鲁克、蒙古人及阉人》(Outsiders in the Lands of Islam: Mamluks, Mongols, and Eunuchs )(伦敦:Variorum出版社,1988年),325页。

[23]Peter M. Holt,Ann K. S. Lambton和Bernard Lewis编,《剑桥伊斯兰教史》第1卷:《伊斯兰教的中央领土》,125页。

[24]引自David Ayalon的《伊斯兰教和战争的巢穴:奴隶军与伊斯兰教的敌人》,25页。

[25]引自David Ayalon的《伊斯兰教和战争的巢穴:奴隶军与伊斯兰教的敌人》,29页;Peter M. Holt,Ann K. S. Lambton和Bernard Lewis编,《剑桥伊斯兰教史》第1卷:《伊斯兰教的中央领土》,125—126页。

[26]柏拉图,Allan Bloom译,《理想国》(纽约:基础读物出版社,1968年),464页c—d。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