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社会》是2010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也将成为2010年各类媒体好书榜的常客。熊培云兄的路径是我这样的报人的理想之路,但我远远做不到他的努力,他的读书速度我完全做不到。其在思想领域不断掘进,以敏锐的记者、时评人,开始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有创见的思想学者。2009年有《常识》,2010年有《重新发现社会》,他们所达到的,是评论人的理想归宿。
——《新京报》评论编辑、著名书评人 潘采夫
无论是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还是孙立平的《重建社会》,都凸显了社会学者们的努力,即试图将“社会”这一新的维度纳入“国家”和“市场”这一传统二元冲突之中。
——《中国新闻周刊》书评《“社会”的新角色》,作者苏琦
这场私启蒙也只能发生在改革开放而立之年后的中国,也大抵只能由不惑未及的熊培云们来完成。50后、60后自然也不乏有识之士,但受那个全能国家的影响过深,不是习于“先谢国家”,就是物极必反到连社会也一并敬而远之,从此只有个人;而在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没有过对“免于匮乏的自由”的渴望经历,却从一出生就被投入竞争洪流,80后、90后还没来得及学会敬畏,做到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宽容,还得再给点时间。
——《Timeout》书评《而立之后的“私启蒙运动”》,作者黄哲
“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学者熊培云在著作《重新发现社会》的第一页引用了十九世纪美国哲学家亨利·梭罗这样一句话。回望自1949年后的六十年,我们不难发现,在风雨沉浮的历史背后,是国家、社会、政府与个人在权界上的错位与归位。
——香港阳光卫视的“阳光书坊”栏目专题介绍本书
熊培云因读书走出江西乡村,到巴黎留学,落脚大都市。可谁曾想,他们年轻的世界,装载着的却是“国家与社会”,思考着的却是“从自由到民主”。年轻一辈的表达方式,迥异于上辈。他们能找到更适合的词语,阐释更尖锐的问题。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承载更忧患的深思;熟读经典,善用经典,面对的却是每日发生的事情,不回避。其观察和洞见,实同辈人罕见。
——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著名书评人 刘苏里
今年来我读过最激动的两本书:《金融的逻辑》和《重新发现社会》。心潮有如当年读王小波那样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畅快淋漓,美不暇给。读这两本书,为两位中国学者笔下引领未来的杰作、照亮心灵的思想而深感骄傲和欣慰。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徐小平
今早读熊培云,他的忌讳“庸俗革命家”,社会建设需要一点一滴的议论与李泽厚、刘再复的“告别革命”有异曲同工之感……如熊培云说,这“也是一场历史性告别的开始”。
——《财经》杂志总编辑 何力
这将是一本长栖时间居所的书,具有一部经典作品的基本特质:直面当代最紧迫议题,关切人类最基本权利,情感崇高而温暖,论述深刻且平易,文笔优美而洗练。从思想谱系来看,《重新发现社会》是自胡适之后的最重要写作之一。
——著名政治学者 吴稼祥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陈志武
昨在《文坛开卷》和熊培云谈《重新发现社会》。他说胡适是温和而坚定的。时政评论我读得不多,但培云兄把评论写得尖锐又温和、批判又有趣、让人看到社会的阳光,读来激动。苏里老师说,培云写文章有三把剑。我想不只是优美的文字、深厚的知识背景,最重要的是他站在高处的思维方式,温和而坚定。
——新浪读书频道主持人 文坛
一本对公民意识启蒙的好书,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得到的启发真是难以言说。我们这个时代真的太需要这种温和与理性的启蒙……特别是关于人是“时间之维”的观点,每个人都不应该被空间所束缚,我们拥有的只是时间。
——当当网读者
已经很久没有一本书读后让我久久难以平复。作为政治人口大国,中国不乏忧国忧民有识见的饱学之士,但因惧怕体制之伤害,大多犬儒不能身体力行;而有奋不顾身之勇者,往往没有足够的智慧唤起民众。因此真知灼见有激情又能够奔走呼号的实践者,就显得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新浪微博网友 朱弱水
于故乡某小书店购得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于东北零下三十度的气温中手捧书卷边走边读,竞欲罢不能,直到手被冻得通红方止。先生的文字还是那么温暖而坚定,让我回想起了初读《思想国》时的情景。重新发现社会,任重道远啊!
——新浪微博网友 独孤求败
《申肖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张虹
这是一部融记者的敏锐视角、时事评论家的犀利洞见、思想者的清明理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普世情怀为一体的佳作;它上承中国100年近世启蒙传统,见证60年社会思想变迁,紧扣30年时代精神演进主脉,梳理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辨析思想与主义的多重纠葛,重建国家伦理底线,扶正公民的权益与价值,捍卫常识的尊严;它是我们时代不可多得的精神档案,也是新新中国可资传世的思想文献。
——2010《新周刊》年度图书《重新发现社会》颁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