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实行宪政”
让杨县长更风光的事当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据当事者回忆,1945年9月15日早晨8点半,在流亡县政府的小广场上,全县各公法团的全体官兵和县中师生员工共五百多人庆贺复员还治。站在前列的学生,除了高擎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还举着几幅布条对联。其中一幅是“五载守故乡,艰苦久尝悬壁胆;四知遵祖训,清廉惯饮在山泉”。
何谓“四知”,另有典故。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华松是史上著名清官杨震的后代。杨震生在东汉,为官办学,得一世清名。据说,有一年他去山东赴任,半路遇到一位前来送“脑白金”的老部下,杨震不想与这位故交交出事故,拒不收礼。对方便说,今夜月黑风高,正是行贿的好天气,我趁着夜色送你点东西没人知道。一来二去,杨震便给那人做了一次流芳千古的思想工作——“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就是《后汉书》记载的“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杨震也因此得了个“四知先生”的美誉。
同样备受礼遇的还有杨华松。就在这一天,这位民国版的“四知先生”,由四位健壮的民夫支着轿子,像骄傲的国王一样巡视“恭候杨县长出山还治”的人马,一路上浩浩荡荡,好不威风。待终于到了可以举行盛典的大村庄,那里同样旗帜招展、人山人海,更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和“促进地方自治”的标语。在这次团结的、胜利的庆祝大会上,杨县长还发表了重要讲话:
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主持永修县政已五年零九个月了,我始终一本三民主义宗旨和守土有责的革命军人天职,保住了云山这块抗日根据地,与凶狠残暴的日寇进行过数百次大小血战,共歼灭日寇百余人,生擒日军五人,策动汪伪组织人员弃暗投明者八十多人,消灭死心塌地为虎作伥的汉奸二十余人。这都是中央和委员长领导有方,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全体将士用生命而取得的。现在抗战是胜利了,但建国大业还很艰巨,马上要实行宪政,县是一级地方自治单位,要搞好地方自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要恪守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导的教诲,以抗战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地方自治……
这些文字难免给人一种“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悲喜滋味,更让人感叹那一时代人们的理想。在我搜集整理民国时期的旧文献时,曾经读到当地人在1943年写的《赣江南北》,作者为沈传蕃。该书由蒋经国题字并作序。当时沈在蒋经国手下一起建设新赣南。作者在书的结尾写到自己的一个梦想:破坏和平,蔑弃人道的法西斯强盗德、意、日拖到1945年秋天完全崩溃,日皇退位,日本实施民主政体,并解除全国武装,而中国也在几个月后开始实施宪政,颁布宪法,实施选举,“劳苦功高的伟大领袖——蒋总裁,当选为第一任大总统”,而作者也回到老家,成为第一任县长,重修县政。
不知作者如何准确预言二战在两年后结束,接下来是下面一段:
我那夫人的本领真大,一连生了五男二女,这时都成了人。长子学习海军,做了海军少将;二子学习陆军,做了陆军中将;三子学习空军,做了航空队长;四子学工,做了某大工厂厂长;五子学习政治,就在本乡做个乡长;大女儿学医,在自己家里,办了一个小医院,以利本乡贫苦大众;小女儿学教育,就在乃父所办的学校里执教鞭……我虽年逾古稀,因平日修养有方,体格还很强健,就慨然同着夫人,带着简单的行李,跟长子游遍了南洋,跟次子游遍了全中国,跟三子游遍了欧美。这时我国已经是东亚的一等强国,天下的刀兵,早已化为玉帛,国际设有一强有力的和平机构,政府和人民,得以全力从事于科学之研究,所以出产丰盛,物质文明,旅客是乘飞机往来,交通极便利,天涯若比邻。
可叹历史并没有像沈传蕃梦想的那样走向和平,而是走向了一场新的残酷的内战。
庆祝大会结束后,接下来是夜间千人大游行。人龙所到之处,无不灯火通明,许多人兴奋得一夜未睡,以为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至翌日清晨,游行队伍抵达小堡村附近时,离日军驻地仅几里之遥。而杨县长平生办的最窝囊的一件事,便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谓之“最窝囊”,当然不是说杨县长“马上要实行宪政”、“搞好地方自治”的梦想很快泡汤——这是全中国的大窝囊,小小杨县长如何担得起这个责任。杨县长的“最窝囊”是:当他率众行至修河南岸,准备去接管伪县政府并接受驻当地日军投降时,发现远处前来投降的日军军容整齐、刺刀闪闪。由于害怕日军诈降,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一干人等便在河边一个村庄躲了起来。
很不幸,就在杨县长隔岸“静观其变”的半个月里,汪日政府及日军留下来的绝大部分物资钱财都被其间赶来的国民党第三十集团军105师第436团“劫收”。待杨县长终于壮着胆子被人抬到修河北岸,该团早已满载而归。国军留给杨某人的,只有两匹日本战马、一只狼狗、40条破枪以及保险箱里若干无用的储币。除此之外,还有12位“县伪汉奸”等着他收监看押,其中包括汪伪县长陈允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