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其三,受制于贫困。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熊培云 提供人:gushang23......

其三,受制于贫困。

如前文所述,自然灾害、洋货倾销以及连年混战是农民走向贫困的主要原因。这里仅以养兵为例,看农民有多少负担。根据1929年的一份统计,当年中国兵额达220多万,军费开支占到全国支出的92%,而世界五大强国的合计兵额也不过206.6万。据估算,养活一个士兵每年要花费200元,而每个普通壮年人在家一年只需40元生活费,且不说他一年因为生产建设尚有收入,仅就消耗而言,一个士兵花去的费用相当于居家农民的五倍。如此穷兵黩武,怎能不国弱民穷?

抗战之初,有学生下乡动员农民,但当后者从学生口中得知抗日“短则一二年,长则三五年”时,第一反应却是:“我们不被日本人打死,也要饿死了。” 如果被劝急了,农民还会反问:“我们这座山,几坵田,烂屋壳,也怕日本人抢去不成?”对此,来自城里的青年学生是既感慨又同情:“抗战需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农民有农民的难处,他们今天捐了手里仅有的五毛钱,明天早上便没钱买盐了;他一天不上街卖菜,一家几口便活不下去。为此,他们想方设法逃避兵役和劳役,有的后来甚至会为了少量钱财为日本人卖命。”

甚至,当学生要求农民报名参加训练时,有些农民也很不以为然:“我们每天都做得两头黑,哪里还有时间受军事训练?……你们有钱人,读书不管家,要操练就操练。”虽然未必是对学生有意见,但是这些为生活所迫的农民对国家的现在和未来缺少感情却是真实的。

是的,爱国很好,混个英雄还可以光耀门楣,流芳百世,可是爱国同样是件十足奢侈的事情。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民族”与“主义”等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概念,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对于许多活得朝不保夕的穷人来说,“救亡图存”不是什么大道理,它首先是要让自己和家人能够活下去。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