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看懂中国+认知决定层次——疫情可能是我们一生遇到的唯一一次洗牌的机会-大道至简——解读热门事件背后预示的未来发展趋势-人口即国运——普通人未来10年如何乘运而起!(上)-洞见未来:下一个十年,低成本生存,将成为竞争常态-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自序:我的村庄我的国+第一章 万物生长-1.谁人故乡不沦陷-2.墓畔回忆录-3. 为什么不是农民拥有土地-政争年代的土地革命-昙花一现-“中华人民公社”-《论人民公社》-发现董时进-4. 为什么是土地拥有农民-逃亡满天下-户籍戒严-“狗日的户口”-5.讨伐李四喜-6.幸福的自留地-后来者小岗村-董时进的预言-7. 六畜兴旺周杰伦-性交役-7. 六畜兴旺周杰伦-8. 生育的故事-9. 摸着石头进城-之一:上学记-之二:参军记-之三:打工记-10.几户人家-新乡村猎人-逃荒一家人+第二章 前线与后方-1. 会开枪的农具-2.到农村去-“捧着一颗心来”-乡建之子,云散风流-3. “不建设,毋宁死”-乡村建设的主体与关键-“几十万弟兄的尸骨,仅换来一个地归原主”-4.计划政治下的“盲流”-5.革命的水稻田-群口相声-插秧歼灭战-6.识特务者为俊杰-“台湾特务”-“不宜录取”和“恨不起来”-7. 几位乡镇干部的心里话-第三章 阴阳界-1.鬼子来了-2. 刺刀下的公民课-3.阴阳界上的乡村-“两个朝廷”-灯红酒绿+4. 农民为什么消极抗日-其一,麻木于兵祸。-其二,重文轻武。-其三,受制于贫困。-其四,不公正的社会难于凝聚民心。-其五,政府弱于组织动员。-爱家者+5.两位县长的故事-“马上要实行宪政”-三重牢-山峙水流-6.地方如何记忆+第四章 隐忍、混乱与抵抗-1. 城乡不平等的起源-“少一味粮食”-奔跑的马车-从身份到契约-不设防的乡村-2.无权无势者如何抵抗-3.第二颗子弹-汪中求进城-谁来通缉在逃的正义-4. 故乡之斯巴达-大村崛起-“江西之斯巴达”-5.人类为什么会失去温良-6. 有不公,为什么没有大动荡+第五章 乡村民主-1.第五大发明-2.为什么要有乡镇精神-3. 从民选省长到民选村长-4. 村治与县政-5.答案就在风中飘-痛苦的抉择-6.民主日记摘录-补记,发放第四个相机+第六章 生活与信仰-1.乡村“拉斯维加斯”-2. 麻将与宪政-幼儿园宪政-3.德先生、赛先生,还有一个无小姐-安那其女郎-4.以家为事业信仰-接谱嘉年华-熟人社会的压力集团-生不逢时的复兴-5.农民怎样修行-上山下山-6.山坳上的赞美诗-“阿门来了!”-信上帝,还是信苏格拉底-7. 沦落风尘的村姑-“黄色娘子军”-8. 保卫乡村,守护灵魂-没有自然的生活-结语:推土机年年作响,回不去故乡-后记:有故乡的人心存敬畏-附录一:两千分之一的改变-附录二:没有土地,就没有灵魂——熊培云专访

灯红酒绿

2024年12月27日 字数:1891 来源: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熊培云 提供人:gushang23......

灯红酒绿

从整体上说,即便日军依旧恶行累累,但对于沦陷区百姓而言,“安民”后的秩序终究好过大军过境之年。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种:

其一,杀人放火是手段而非目的,既然日军侵华是为了占有中国,就不会让自己成为生活在孤岛上的统治者,所以会通过“皇民化统治”尽量笼络或者奴役人心。一方面,日军会假意讨好沦陷区居民,暴行较之先前势必有所收敛;另一方面,日军也在积极推进“新政”,培育“新民”,收买合作者,通过“以华制华”瓦解中国人的斗志,并借此宣示“改朝换代”大局已定。

其二,地方自卫意识明显提高。大批日军过境之后,国民县政府在国统区与阴阳界重建了保甲制度,村民也主动轮流放“烽火哨”。一旦发现日军有何动静,立即通报。害怕村庄被包围的村民畏而远之,通常会藏进山间窝棚住上数日。即便来不及外逃或者心存侥幸,男人们也会将村里的女人藏在棺材或者事先挖好的土洞里。这样做也有双重风险:一是如果日本兵因为找不着女人发泄而发疯,村中“留守男人”难免遭殃;二是女人被藏得久了,也可能窒息而亡。

其三,当地人也在努力适应“改朝换代”这一过程。虽是乱世,从各乡镇的维持分会到县维持总会再到伪县政府,那点扭曲的、弱不禁风的秩序还是在缓慢生长。“中日亲善”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乡下有些胆大又想捞油水的女人,每当日本人来打猪杀鸡,她们就自告奋勇,帮着脱毛、烹饪,待一个个吃点走了,剩下的便全由她们带回家。有些女人得了好处,甚至还会等着日本人来,寻欢作乐也不避让。几年下来,还有人“托日本佬的福”,做起了皇军的情妇。有位姑娘,自从和日本兵住在了一起,家里收入大增,不论鱼肉,“光弄到的粮食放在楼上都压断了两根楼棱”。这些女子通常并不会为害乡里,反而会就着乡情与日本人周旋,时而还会借着手头那点水月镜花、朝不保夕的可怜阔气,接济跑反归来的难民。在此意义上,她们和日伪政权里部分乡情未泯的人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润滑剂或者缓冲带的作用。

其四,因为战事稍歇,又在一个地方共同生活,部分日本兵也有人性萌发之时。

由于日军的封锁,国统区与阴阳界少有盐吃。人们只好用辣椒、霉豆腐当盐,有的用陈墙土的硝熬盐,实在不堪忍受,而黑市里一斤盐要一担谷。一些小孩便会弄些红薯、芋头和日本人换盐吃。当住在“国统区”或阴阳界的农民过河来买盐吃,有时候日本人会在碉堡里往外撒盐条,待大家挤成一团,便朝着农民浇水,而他们在上面笑。有时换完盐,还有被搜回去的。有个人偷了一包盐,被日本人发现了,抓着后被绑在旗杆上,让狗活活咬死了。

好在伪县长陈允兹在日本人那做事,能帮着弄些盐条子,河南岸的人便时不时地到北岸县城领条子买盐。有个渡口是一个叫岗本太君的把守,表面还算和善,许多人便从这里进城。不幸的是,为了领盐条子,有一次船上坐的人太多,结果把船弄翻了。好在日本兵上前用竹篙搭上岸一些。虽然这次翻船依旧淹死了18人,但这个搭救的细节也表明,虽然侵华日军乃禽兽之师,但有些禽兽终归有着一点人性。

其五,沦陷区渐起的灯红酒绿消磨了中日双方的斗志。比如慰安所陆续开张,仅在永修吴城便有几家,门口分别挂着“慰安所”和“日华金钱”的牌子。据老人们回忆,“慰安所”里都是些穿和服、讲日语的日本妇女,而“日华金钱”里的慰安妇则穿中国衣服,既能讲中文又能讲日文,多是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和朝鲜人。

唐德刚先生在小说《战争与爱情》中谈到日本妓女举世有名,建妓院也是日本人的拿手好戏。不过,在沦陷区的皇军慰安所里,皇军需要慰安妇时,一切都是免费供应。所以,为了赚点外快,一些日本妓女时常偷偷越界,要与中国男人在床上一起画大东亚共荣圈。如此一来,也成全了那些有着家仇国恨却无力伸张的中国男人的“床上爱国主义”,让他们当阿Q、开洋荤、出重价,在这些日本女人身上“咪西、咪西”,以向天皇泄愤雪耻,抗日救国一番。如果说入侵中国与强奸妇女是“双重进入”,找日本妓女“行爱国房”,也算是扳回一局了。

当然,即便是沦陷区,并非所有男人都这般只知“为国捐精”。刺刀之下,乱世之中,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英雄故事。抗战结束后,著名方志学家吴宗慈在其所编《江西通志》中记载了永修“义盗蔡家明”的故事。蔡本是当地有名的武师,弟子数百,平时只是在周边盗马偷牛、坐地分赃。按说如此“鸡鸣狗盗之辈”,又是长辈,最名副其实的称号当是“贼王”,而非“义盗”。

又毕竟,时势造英雄。虽已年近花甲,当日军打到修河,蔡家明这等乡村领袖岂能袖手旁观!很快,他便响应国军“抗战建国”的号召,带上原班人马,专偷日军营地的马匹与军火,偶尔甚至还打打伏击。据说蔡家明屡屡得手,头次进城便成功捎回步枪、机枪与弹药若干。而最风光是,有一次这伙人竟然赶着日军军马从日营中驮回了小钢炮(六○炮)。直到后来,蔡英雄被日本重兵追得无路可逃,只好纵身跃上一棵大树,随后被敌狼狗发现,为鬼子的枪林弹雨射杀。生命如此凋零,也似落叶归根。

两年后,江西《民国日报》以赫然大字追忆“义盗”蔡家明抗击日军、以身殉国的旧闻,一时轰动各地。

不过,在一个无组织的社会里,虽然有人心向背,但像蔡家明这样以身相搏的英雄好汉毕竟凤毛麟角。无论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对于普通人而言,如何安身立命终归是头等大事。强权之下,少数人奋起反击,为灵魂努力征战,多数人隐忍苟安,为肉体尽责繁衍,也算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常态。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