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1. 城乡不平等的起源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熊培云 提供人:gushang23......

穿的粗布衣,吃的家常饭。腰里掖着旱烟袋儿,头戴草帽圈。手拿农作具,日在田野间。受些劳苦风寒,功德高大如天。农事完毕,积极纳粮捐。将粮儿交纳完,自在且得安然。士工商农轻视咱,轻视咱,没有农夫谁能活天地间?

晏阳初的这首《农夫歌》曾经广为流传。而我真正以农村人的身份走入社会,还得从我第一次卖粮开始。

第一口啤酒

十多年前,法国作家菲利普·德莱姆写过一本名为《第一口啤酒》的散文小集子。该书由34篇小文章辑录而成,写得细致入微,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如喝第一口啤酒、在海滩上阅读、早餐时读报、在影院里看电影,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帮人剥豌豆时的情景:“大拇指在豆荚的裂口处一压,豆荚就顺从地、情愿地张开了。”如此平淡的细节,相信会给那些尤其是曾经在乡村生活过的人们带来某种温馨的记忆。

德莱姆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不无感慨地说,在法国和在世界各地一样,“人们忍受着没有时间的痛苦”。想来也是悲哀,现代人虽然早已经衣食无忧,却像是被“成功学”诅咒,绝大多数人都在为并不存在的事业终日劳碌,荒废自己宝贵的人生光阴。

好了,在您认定我走进写书评这个行当之前,我还是趁早回到生活与回忆中来,讲述我生活中的“第一口啤酒”。大概是1984年秋天的一个清晨,也就是在我刚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父亲让我跟随村里的几个大人一起到最近的一家粮站去卖两麻袋谷子。一行人随车到了粮站,然而好说歹说粮站的大人就是不收本村的大人运来的谷子。万般无奈,大家只好继续租着车赶到十几里外镇上另一家粮站。记得当日酷暑难熬,直到下午两三点这些粮食也没有卖出,而我早已又饥又渴,于是就在粮站附近的小卖部里买了平生第一瓶啤酒。我一饮而尽,然后就躺在树底下的石条凳上睡着了。

老实说,我一点也没有品味到德莱姆写在《第一口啤酒》里的美妙,更未见那“近似于蜂蜜与冰冷阳光的颜色”。虽说饥不择食、渴不择饮,但我还是觉得啤酒非常难喝,像想象中的猪潲水的味道。这个印象,直到上大学后,啤酒喝得多了,才稍稍有所改观。再后来,我对啤酒有了美好记忆,也只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监狱屋顶上,而不是在我的生活里。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