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看懂中国+认知决定层次——疫情可能是我们一生遇到的唯一一次洗牌的机会-大道至简——解读热门事件背后预示的未来发展趋势-人口即国运——普通人未来10年如何乘运而起!(上)-洞见未来:下一个十年,低成本生存,将成为竞争常态-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自序:我的村庄我的国+第一章 万物生长-1.谁人故乡不沦陷-2.墓畔回忆录-3. 为什么不是农民拥有土地-政争年代的土地革命-昙花一现-“中华人民公社”-《论人民公社》-发现董时进-4. 为什么是土地拥有农民-逃亡满天下-户籍戒严-“狗日的户口”-5.讨伐李四喜-6.幸福的自留地-后来者小岗村-董时进的预言-7. 六畜兴旺周杰伦-性交役-7. 六畜兴旺周杰伦-8. 生育的故事-9. 摸着石头进城-之一:上学记-之二:参军记-之三:打工记-10.几户人家-新乡村猎人-逃荒一家人+第二章 前线与后方-1. 会开枪的农具-2.到农村去-“捧着一颗心来”-乡建之子,云散风流-3. “不建设,毋宁死”-乡村建设的主体与关键-“几十万弟兄的尸骨,仅换来一个地归原主”-4.计划政治下的“盲流”-5.革命的水稻田-群口相声-插秧歼灭战-6.识特务者为俊杰-“台湾特务”-“不宜录取”和“恨不起来”-7. 几位乡镇干部的心里话-第三章 阴阳界-1.鬼子来了-2. 刺刀下的公民课+3.阴阳界上的乡村-“两个朝廷”-灯红酒绿+4. 农民为什么消极抗日-其一,麻木于兵祸。-其二,重文轻武。-其三,受制于贫困。-其四,不公正的社会难于凝聚民心。-其五,政府弱于组织动员。-爱家者-5.两位县长的故事-“马上要实行宪政”-三重牢-山峙水流-6.地方如何记忆+第四章 隐忍、混乱与抵抗-1. 城乡不平等的起源-“少一味粮食”-奔跑的马车-从身份到契约-不设防的乡村-2.无权无势者如何抵抗-3.第二颗子弹-汪中求进城-谁来通缉在逃的正义-4. 故乡之斯巴达-大村崛起-“江西之斯巴达”-5.人类为什么会失去温良-6. 有不公,为什么没有大动荡+第五章 乡村民主-1.第五大发明-2.为什么要有乡镇精神-3. 从民选省长到民选村长-4. 村治与县政-5.答案就在风中飘-痛苦的抉择-6.民主日记摘录-补记,发放第四个相机+第六章 生活与信仰-1.乡村“拉斯维加斯”-2. 麻将与宪政-幼儿园宪政-3.德先生、赛先生,还有一个无小姐-安那其女郎-4.以家为事业信仰-接谱嘉年华-熟人社会的压力集团-生不逢时的复兴-5.农民怎样修行-上山下山-6.山坳上的赞美诗-“阿门来了!”-信上帝,还是信苏格拉底-7. 沦落风尘的村姑-“黄色娘子军”-8. 保卫乡村,守护灵魂-没有自然的生活-结语:推土机年年作响,回不去故乡-后记:有故乡的人心存敬畏-附录一:两千分之一的改变-附录二:没有土地,就没有灵魂——熊培云专访

5.两位县长的故事

2024年12月27日 字数:1142 来源: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熊培云 提供人:gushang23......

还是回到具体的命运中来吧。接下来说说抗战前后两位县长的故事。由于时代久远,又逢特殊的政治原因,他们的生平与故事,如今在当地早已湮没无闻。我也只是近几年因为写作本书的缘故,才偶然知道了他们的一点事迹,并由此顺藤摸瓜,查阅了一些资料,又走访了当地一些老人,对当年共治永修的两位县长的作风与命运渐渐有了相对清晰的印象。

流亡县长

先说杨华松。虽然当时有属地回避制度,但杨华松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县官。早些年我曾听村里的老人们谈起过他,据说我爷爷那辈人还给他抬过轿子,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杨老爷有180斤,甚至在日本人追赶时,也还要坐着轿子逃跑,累得轿夫们一个个叫苦连天。再后来是我回乡参加县一中65周年校庆,了解到这所学校就是他在山区里打游击时创建并且兼任校长。学校以“礼义廉耻”为校训,遵从“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而杨县长兼任一中校长,救亡、启蒙两不误,也算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政教合一”。

那个时代的县长,表面上看虽然像现在的某些县委书记一样权倾田野,实则没有多少实权。在古代,一向是“客不修店,官不修衙”,因为没有这份预算。汉代才有郡财政(这相当于元明清时代的省财政),直到1935年才有县财政。没有财政支配权的县官要想修衙,不是自掏腰包,就是税外收费,或者向上级打报告争取拨款,但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既然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列位县大人通常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1910年1月9日,清廷正式颁布法院编制诏令,正式宣布行政官与法官分离,县长的审判权旁落,可以借机渔利修衙的机会就更少了。

虽然后来勉强有了县财政,整体而言,国民政府时期的县长仍沿袭“包干制”,县长在任期间,只能领点可怜的工资,既无钱修衙,又无地可卖,也不置公物。新官上任时,甚至连总理遗像、党旗、国旗都要自己带上。若不捞点外快,一年县长下来,这县长就破产了。至于沦陷区,更流行“背包县长”,背一个布包,悬一颗县印,将流亡政府演绎到了极致。我曾谓有些官员,头脑简单,遇事只知动用武力,真可谓“穷得只剩下条枪”,而当年这位杨县长,受日军的封锁追剿,活得颠沛流离,虽然拉起了一支队伍,却也因为缺粮少盐,真落得个穷得只剩下条枪了。

不过,就这么一个胖乎乎的县太爷,走到哪里自己都是国军的“辎重”,能够在日本人的枪炮边上维持县政府“金枪不倒”,也实属不易。由于实行“焦土政策”,在日军大兵压境之时,国民县政府先是纵火烧毁了县城,然后将政府迁至云山山区。其后几年间,由于这里地势险要,日军久攻不下。

上中学的时候,我曾“暗访”过这片深山老林。那是八十年代的一个夜晚,学校组织了一卡车的中学生去山里打火,一直折腾到晚上两三点,像当年鬼子一样历经千辛万苦。好在终于没有引火烧身,否则读者就看不到我这篇文章了。

说到杨县长抗日,不得不提的是1943年9月4日的云山堵击战。当时日军痛下决心,出动了2000多人上山下乡清剿国军,不曾想被“杨家将”打了个落花流水归去也。由于这是在日军十倍于我、装备优劣悬殊的情况下的一次大捷,此战获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和省政府的嘉奖,县政府也因此收获了52箱弹药、40发“八二”迫击炮弹及两千块大洋。国民党《中南日报》、《民国日报》还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