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4. 农民为什么消极抗日

2024年12月27日  来源: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熊培云 提供人:gushang23......

年少时爱看《霍元甲》,爱唱片头粤语歌,最拉风者除了“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便是“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此时,毛泽东像渐渐淡出,而流行于各式文化衫上的霍元甲(黄元申饰)形象渐渐成为代表中国力量的新图腾,让你觉得“分(昏)睡百年”后的中国好不威武!如果谁敢欺负中国,全中国人就像现在的大学生考公务员一样,都一起上了。

然而,待年岁渐长,对社会与人生有了些自己的理解,发现世界远非那么简单,“全民皆兵”的歌声更是过于浪漫。毕竟,生活于尘世的人们,无论天下承平,还是动荡岁月,各有自己的当务之急。且不说现实中的“霍师傅”在“全民向钱看”的年代了断红尘,从此出家做了和尚,回望历史,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也没有真正形成“全民皆兵”的局面。

至于古希腊的斯巴达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之“全民皆兵”,则另有内涵,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难得一见。当每个个体迫于军事共产主义而别无选择,只能争做手持利剑、不谈私利的公民;当国家因为唯一目标而被改造或者简化为一辆开足马力的战车,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片土地虽然不若从前那般“分睡百年”,但终将重新回到沉睡的年代。而且是集体沉睡,更大的危险自在其中。

逃兵役

回望中日之战,事实上早在率军北伐遭遇“济南惨案”之时,蒋介石便已深知日本将是他一生的敌人。只可惜那时的中国,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旧潮未去,新潮未立,实在没有本钱和日本人拼,所以蒋介石便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希望能够一心搞建设,遇事能忍则忍,“小不忍乱大谋”。此“大谋”就是卧薪尝胆,积聚国力,以备他日再与日人一战。然而,如意算盘终落空,任凭你忍辱负重,日本的刺刀还是齐刷刷伸到了卢沟桥,伸到了夜上海,伸到了武汉城,伸到了我们村。

和宋朝一样,中华文明的生长又一次被外敌入侵彻底打乱。如齐邦媛在《巨流河》里所谈到:“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以南京为首都的中国充满了希望,到处都在推动新建设。那段时期,近代史上有人称为‘黄金十年’。日本有正式记录提到,军方主张早日发动战争,不能再等了,因为假如现在不打中国,待她国势强盛起来,就不能打了。”

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战争。不只是武器,还包括人。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谈起二十世纪中国的抗日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八年抗战”与“全民抗战”。实际上中国的抗战早在这八年之前便开始了。“全民抗战”同样需要大打问号了。蒋介石曾经说过:“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胜利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但是,国民政府正面抗战所能动员的,更多是青年学生,至于农民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以我在当地寻得的资料,并翻检其他地方当年的历史,更多农民选择了不抵抗,至少是没有积极抵抗。而这方面,逃避兵役便是最好的注脚。

除了外逃和花钱躲避兵役外,当地老人还谈到其他三种办法:一是改变年龄,由于兵役年龄是在18~45岁,所以年纪大的改大,年纪小的改小。在当时,许多人的年龄也无法确定。以前考察年龄的唯一根据是家谱,但在动荡年代,不少家谱毁于兵祸,已无从查找。所以许多人知其伪报,却也查无实据。改动几岁,通常也看不出来。二是找个差事当,如情报员、科员、乡丁、保丁、区队长、文书、乡干、副官等,这些一般还能免夫免税,拿薪晌。许多人后来有了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年取巧逃役不无关系。此外就是混个文凭,山里国统区的国民小学因此挤了好几百人。据说真正的学生恐怕不到一半,很多人早就不是学生,他们名为读书,实为在“拉丁区”躲壮丁。

农民之所以热衷于逃避兵役,未能积极抗日,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