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大萧条与古典经济学的落幕

2025年1月1日  来源: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 作者:马丁·费尔德斯坦 提供人:gushang23......

在经济学方面,凯恩斯主要关注货币政策,1923年他写了《货币改革论》(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30年又写了两卷本的《货币论》(Treatise on Money)。《货币论》将凯恩斯早期关于投资的许多研究与关于储蓄与投资之间联系的新见解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尽管《货币论》堪称面面俱到,1930年给经济学带来了如此令人困惑的挑战,以至于凯恩斯仅靠他已出版的几本著作和自身的迷人魅力也不能高枕无忧。尽管凯恩斯的运气似乎永远不会枯竭,但整个世界的运气却会,当时各国都沉浸在大萧条带来的债务和绝望之中。

回想一下马尔萨斯描绘的可怕情景,世界似乎一分为二,受害者们为生存而彼此践踏。就在并不久远的过去,在你我颇为熟悉的美利坚土地上,这一情景几乎成真。在1929年到1933年的美国,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狠狠给了“经济繁荣”一记耳光。失业率从3%飙升至25%,国民收入下降了一半。住宅建设完全停滞,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事业。1929年股市崩盘,股票经纪人纷纷从高楼一跃而下,这一切又成为进一步经济衰退的象征和原因。“兴旺的20年代”戛然而止,1933年的收入比1922年还低。工人们为了为数不多的工作你争我夺,施粥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伴随着经济萧条的是人们心理上的颓废抑郁。

流行歌曲的词作者叶·哈伯格(Yip Harburg)在后来为朱迪·嘉兰(Judy Garland)谱写的歌曲《在彩虹之上》(Over The Rainbow)中承诺了一个更光明的未来,这与他在经典歌曲《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Brother,Can You Spare a Dime)中所反映的大萧条带来的沮丧消沉相映成趣。这首歌记录了几代人在美国荒原上努力开创繁荣文明的艰辛与坎坷。然而,这位帮助修建了“与时间赛跑”的铁路的歌唱者,如今已没有工作。一个人能带着骄傲和尊严去乞讨吗?答案是“能”。因为他失去工作并不是因为任何个人的过失,而是被迷途的经济所裹挟。

关于大萧条起因的不同观点,参见 Milton Friedman and Anna J. Schwartz,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eter Temin,Did Monetary Forces Cause the Great Depression?(New York:Norton,1976);以及 Karl Brunner,ed.,The Great Depression Revisited (Boston:Martinus Nijhoff,1981).

经济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就大萧条的原因争论不休,但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更重要的问题是,是什么把衰退变成了一场噩梦?美国的经济以前经历过跌宕起伏,但衰退从来没有这么严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指出当时祸不单行的情形:投资机会在20世纪20年代加速增长后枯竭;消费者决定减少支出,偿还贷款;各国惊慌失措,采取保护主义;而美联储却以紧缩而非宽松的政策来加以应对。 00050.jpg

1980年罗纳德·里根与时任总统卡特在竞选中展开角逐时,他戏谑式地定义了一些经济术语:“经济衰退就是你的邻居失业了。萧条就是你也失业了。而复苏就是吉米·卡特失业了。”

凯恩斯可能会认同这些定义,只不过要对最后一个稍稍作些改变。经济要从大萧条中复苏,就得让英国财政部(和美国政府)里的那些老古董们失业。在凯恩斯看来,财政部的老家伙们已经沉醉于古典经济学家酿的陈年老酒而不可自拔。但在他眼里,这些酒早已发酸变味。凯恩斯抨击财政部的观点,即认为面对萧条要有耐心,并承诺长远来看经济总会复苏。按这种说法,要这样一个政府又有什么用呢?他在《货币改革论》中写道,“从长远来看,我们都已死去”。

事实上,束缚财政部的不仅仅是不思进取的惰怠和痴长的年纪。他们确实有一些聪明、年轻的理论家作为后盾。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曾多次访问维也纳,并开始采纳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他的学生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领导的所谓“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

November 15,1978,Hayek Interviews,http://hayek.ufm.edu/index.php?title=Leo_Rosten_Part_II. Gene Epstein,“Mr. Market,” Barron's,August 24,1998,https://www.barrons.com/articles/SB903738915698011000.

罗宾斯发现,与在英格兰占主导地位的马歇尔式分析相比,哈耶克的观点令人振奋且充满异国情调。他在伦敦为32岁的哈耶克提供了一个职位,两人开始合力对抗凯恩斯。尽管哈耶克对凯恩斯的过人智慧和迷人声线惊叹不已,但他也对凯恩斯对非英国经济和欧洲历史的无知而感到震惊。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访谈中,哈耶克回忆道,凯恩斯“除了马歇尔经济学以外一无所知……他讨厌19世纪,因此对它知之甚少”。根据哈耶克的说法,凯恩斯沉迷于自己的理论,“蔑视其他大多数经济学家”。 00050.jpg在《价格与生产》(Prices and Production,1931)一书中,哈耶克阐述了他自己的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央银行造成经济衰退是因为它们首先引发了经济繁荣。在“兴旺的20年代”,通过将利率推至低于“自然利率”(natural rate,来自克努特·威克塞尔的一个术语)的水平,央行错误地刺激了企业大量借贷,并对风险过高的意图进行过度投机。经济在这种“兴奋剂”的刺激下飞速发展,然后突然崩溃。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听了哈耶克在伦敦的第一次讲课,称他的观点简直“神奇”。但他对大萧条有何对策呢?凯恩斯和哈耶克在晚宴上气氛融洽地推杯换盏,一边交换表示友好的信函,一边又对彼此的工作极尽刻薄评论。凯恩斯算是一个恶毒的辩手,他称哈耶克的工作是“可怕的一团糟”,“将以精神错乱告终”。除了彼此的中伤辱骂外,两人开出了截然不同的药方:凯恩斯称政府应该亲自填补缺口,向工人和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哈耶克和罗宾斯则建议等待被过度干预的市场自行归位,等待价格重新调整。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后来将这种方法称为“清算主义”(liquidationist),而米尔顿·弗里德曼则认为哈耶克和罗宾斯的“伦敦轴心”宣扬的是一种令人悲观沮丧的观点,对世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00050.jpg

Lawrence H. White,“Did Hayek and Robbins Deepen the Great Depression?,”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40,no. 4 (2008),763. F. A. Hayek,The 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 (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1976).

这场“剑桥对伦敦”的大对决在学校黑板、杂志刊物和新闻报纸上不断上演。1932年10月17日,凯恩斯及其支持者在一封致伦敦《泰晤士报》(Times)的联名信中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两天后罗宾斯和哈耶克进行了反驳。然而,在危机时刻,“无所作为”并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政策项。随着失业人数飙升,英国出口暴跌50%,罗宾斯和哈耶克退出了这场论争。两人都在很长一段时间一蹶不振。40多年后,罗宾斯承认:“我当时站错了边。”50年后,哈耶克则说:“一旦有任何迹象表明收入流实际上可能减少,我就应该……尽我所能,阻止它减少。” 00050.jpg在与凯恩斯大战一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哈耶克更多地转向了政治和法律哲学,创作了《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和《自由宪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等脍炙人口、经久不朽的作品。虽然哈耶克于1992年去世,但他亦可被认为是加密货币的祖师,因为早在第一个比特币出现之前,甚至在第一个互联网链接被点击之前,他就倡导非政府货币。 00050.jpg当英王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授予凯恩斯男爵头衔并让他进入上议院时,哈耶克则将从老布什那里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Paul Samuelson,“Lord Keynes and the General Theory,” Econometrica14 (1946),p.190.

视线再回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知道,仅靠给编辑写信不会帮他赢得论战胜利。他在1936年的杰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以下简称《通论》)中证明自己给政客们的建议是正当合理的,这本书粉碎了财政部的观点,并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正如凯恩斯在该书序言中预测的那样,传统经济学家会“在认为自己大错特错和认为自己没说任何新东西之间”摇摆不定。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导论教材向几代人教授了凯恩斯经济学,他巧妙地总结了《通论》的模糊性:“这本书写得很糟糕,逻辑也很混乱。任何被作者先前的名声所欺骗的外行要是买了这本书,都会被骗走他的五先令……全书风格就是傲慢自大,脾气暴躁,争强好胜,在其致谢中也是斤斤计较。它充斥着混乱和无稽之谈……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天才之作。” 00050.jpg

凯恩斯在开篇就毫不留情地攻击他的前辈和剑桥大学的同事(尤其是庇古),有时直接攻击,有时通过夸张的讽刺。在大萧条前的繁荣岁月里,庇古总是自信地说:“一切都尽在马歇尔的解释中”,似乎经济学上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了。尽管举止腼腆,庇古确实提出了许多原创的想法,近年来他正重获声誉。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看到他的模型如何帮助解释2008年大衰退后的经济反弹。与凯恩斯不同,庇古一旦放下粉笔离开教室,就不喜欢讨论经济争议。凯恩斯的朋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就更拒人千里之外了。他一下课就跑去看电影,最好是卡门·米兰达(Carmen Miranda)主演的电影,她以一边头顶热带水果跳舞,一边唱《香蕉之歌》(Chiquita Banana Song)而闻名。至于维特根斯坦是否在这个表演仪式中找到了更深的意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Keynes,General Theory,in Collected Writings,vol.7,p.183. Elizabeth S. Johnson and Harry G. Johnson,The Shadow of Keynes (London:Basil Blackwell,1978),p.102.

《通论》试图对哈耶克占得上风,把后者比作易卜生剧中潜入泥泞的湖底,并被水草缠住的“野鸭”。 00050.jpg哈里·约翰逊(Harry Johnson)很恰当地描述了凯恩斯在《通论》中对知识分子极尽挖苦乃至诉诸语言暴力的攻击:“它假想出一群没有名字、面目不清、循规蹈矩的蠢材,其中有几张依稀可辨的面孔,然后对他们发表的、假定的或推测的观点进行奚落。” 00050.jpg这些人最愚蠢的信仰是萨伊定律,马尔萨斯在一个世纪前就抨击过它。回想一下之前的章节,萨伊定律指出,生产商品会给工人和供应商带来足够的收入来购买所有的商品。因此,不可能出现普遍过剩。人们有足够的钱购买生产出来的所有东西。当然,一个商人可能过多地生产了某种特定产品,但这并非普遍过剩。价格会下跌,以消除这种特定过剩。然而,如果一个人相信萨伊定律,他就不应该相信会有长期失业和大萧条。只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才会同时相信两者。即使毒辣如凯恩斯也不会指责他的同事患有精神分裂症。如果没有证据,那他也宁愿相信他并无此症,只是称他们愚蠢而已。

这群蠢材忽视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生产者如此往复的“顺畅”周期性流动中的一个重要漏洞。当家庭储蓄时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的银行账户存款越来越多,商人们会不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成堆未售出的商品?凯恩斯如此认为。蠢材们对此也有答案。它是对的吗?凯恩斯却不这么认为。他反驳了两个主要观点:

1.古典主义者认为,家庭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以消费,再将剩下的存起来。如果消费者决定增加储蓄,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就会下降,“但是”这一趋势被抵消了,因为商人增加了投资。为什么商人会投资更多?当人们储蓄时,他们通常不会把现金塞在床垫下面,而是把钱存入银行。而银行会把钱借给商人。现在,如果人们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储蓄,银行就会降低向借款人收取的借贷价格,也就是利率。而如果银行降低利率,商人们将会借更多的钱来投资,因为与借贷成本相比,更多的投资项目会显得有利可图。因此,每当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时,就会诱使商人增加投资。在马歇尔的恢宏经济学框架下,灵活的利率将把投资和储蓄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说,消费者提供储蓄供给(随着利率上升,供给也上升,因为储蓄变得更有吸引力),而商人提供对这些储蓄的需求(随着利率上升,储蓄需求下降)。

如果由于人们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的行为导致经济衰退迫近,该模型预测利率将会下降,这将激励商人加大投资,这些投资将流入人们的钱包,并维持流动性。

2.弹性工资和物价支撑着萨伊定律。假设所有商人都是瘸腿。当消费者增加存款时,商人们前往银行借钱的速度远不及消费者存钱的速度。因此,商人无法迅速投资以弥补消费的减少,这可能会导致轻微的经济衰退,但是工资和物价会随着商品和服务需求的下降而下降。随着工资的下降,失业的工人将被重新雇用。随着物价的下降,剩余的商品将被售出。经济衰退将很快结束。

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凯恩斯拒绝承认这幅简洁明了、合乎逻辑的“古典主义”画作是写实主义的。它可能以一种印象主义的方式向人隐晦地昭示某种真相,但现实世界并没有那么美好,尤其是在1936年。

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派发起了双管齐下式的攻击。首先,他否认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自动联系。家庭进行储蓄和企业进行投资的原因完全不同:一个家庭可能出于习惯或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如养老或购置汽车)而储蓄,企业则可能会根据政治局势、经营信心、技术、汇率或谁赢得世界职业棒球大赛(World Series)而改变投资计划。指望利率带来两者的和谐太过一厢情愿。如果家庭储蓄超过企业投资,就会出现过剩,老板会解雇员工,导致消费进一步减少。1997—1998年,日本央行将短期利率下调至0.5%,但日本家庭仍减少了支出。随着收入下降,储蓄可能会下降到与投资相等的水平,但不一定是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其次,凯恩斯对灵活弹性工资和物价的观念大加嘲讽。当政客们预言价格会上浮到合理的水平时,他们的话语听起来就像魔法师在念念有词:“阿布拉涨,卡达布拉跌。”垄断和工会合同肯定会阻碍这种调整。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衰退期间,实际工资应该下降。但凯恩斯认为,工人通常拒绝接受更低的名义工资。

他论证,在经济衰退中,企业会削减投资。是的,储蓄最终会等于投资。但是为什么呢?并非如古典主义者所言,是因为投资增加,而是因为被解雇的员工没钱储蓄。此外,由于工资和物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调整,长期的衰退或萧条也是可能的。

果不其然,在20世纪30年代初,储蓄确实等于投资。因为这两样都是空空如也。古典经济学的大幕该落下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