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无畏的琼·罗宾逊

2025年1月1日  来源: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 作者:马丁·费尔德斯坦 提供人:gushang23......

Marjorie S. Turner,Joan Robinson and the Americans (London:Routledge,2015),p.90.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在20世纪70年代距离诺贝尔经济学奖仅有一步之遥。她于1903年出生在英国萨里郡的一个精英家庭,曾跟随年迈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短暂学习,却热衷于在他的模型中寻找缺陷。她嫁给了一位名叫奥斯汀·罗宾逊(Austin Robinson)的经济学家,但很快在学术上超越了他,后来在爱情上也和他分道扬镳。1933年,她与哈佛大学的爱德华·张伯伦(Edward Chamberlin)同时发表了关于“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的重要发现,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只有少数公司可能在市场上行使非凡的权力(寡头垄断),或者同质化产品之间差异甚微,从而令它们之间的竞争程度降低。女诗人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曾写过一句诗“玫瑰就是玫瑰”,但罗宾逊可能会说“咖啡就是咖啡,但如果星巴克的价格比富杰仕(Folgers)高出5倍,那它们卖的就不是同一种东西”。她和她在哈佛的竞争对手张伯伦将这种情况称为“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并指出广告在区分品牌方面的力量。罗宾逊提出的最著名术语“买方垄断”(monopsony)曾出现在美国最高法院的“苹果诉佩珀斯案”(Apple v. Pepper)中。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诺(Brett Kavanaugh)在判决中表示,苹果可能拥有不应有的权力,因为它是与苹果操作系统兼容的应用程序的唯一买家,因此它从应用程序的收入中收取30%佣金抽成的行为可能被起诉为垄断。一般所谓的“垄断”是指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卖方,而罗宾逊则称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买方为“买方垄断”。她在与一位古典文学教授喝茶时想到了这个希腊语风格的词。写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时,罗宾逊才20多岁,并很快就成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核心圈子的一员,而她的思想也开始被纳入标准教科书。凯恩斯圈内人的标志,就是他们对经济学和其他问题常有珠玑妙语,且不乏打破传统进行探索的勇气。他们如何集这些特征于一身?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复述凯恩斯给他妻子讲过的一个故事来了解:他走进一间书房,让正在地板上滚作一团的罗宾逊“夫人”和她的学生理查德·卡恩(Richard Kahn)大吃一惊。说到这儿凯恩斯眨了眨眼睛,向他的妻子保证说:“他们只是在讨论《纯粹垄断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Monopoly)而已。” 00081.jpg

那么,为什么这位活到80岁高龄,对微观经济学有再造之功,并且还被一位现任最高法院法官引用的罗宾逊夫人,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呢?即使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保罗·萨缪尔森,她在知识界的两位劲敌,也都认为这份荣誉于她而言是实至名归。我想到了几个原因。第一,她反对经济学的极速“数学化”,她说:“我从来没有学过数学,所以我必须思考。”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学者,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师从罗宾逊,但他们的关系变得“乱糟糟”的,导致他很快就转投了一位数学专业的导师。第二,她似乎撤回了对自己早期不完全竞争研究的支持。第三,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理念似乎影响了她的经济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