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以高傲的姿态撰写了关于资本主义的权威剖析著作《资本论》。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埋头阅读成堆的经济学著作。当他分析无产阶级遭受的苦难时,他的家人却在实实在在地挨饿。马克思一家寓居在伦敦最贫穷地区的一间肮脏简陋的公寓里。
Padover,Karl Marx,pp. 291-293.
至于马克思本人,“他过着真正吉卜赛人的生活。对他来说,洗澡、梳洗和更换内衣都是稀罕事;他常不知疲倦,夜以继日地工作。”燕妮虽然从小锦衣玉食,但“在这种悲惨境遇中仍处之泰然”。
在伦敦的5年里,马克思家有三个孩子死于肺炎、支气管炎和肺结核。虽然马克思经常对外人很严厉,但他孩子们的遭遇还是让他展现了自己性格中仁慈的一面。当孩子一个个夭折时,他的心也碎了。
Payne,Karl Marx,p. 295.
培根说,真正重要的人与自然和世界有诸多的关系,有诸多感兴趣的对象,所以他们很容易就能从任何失落之中恢复。我并不在这类人物之列。孩子的死深深地撕裂了我的心灵,让我所感受到的失落就像失去他们的第一天那样鲜活。
McLellan,Karl Marx,pp. 264,357.
他对家庭财务的理解如婴儿般幼稚。如果算上燕妮一家和恩格斯的赠予,以及《纽约论坛报》(New York Daily Tribune)文章的稿费,马克思一家“挣”的钱对一个中下层家庭来说已经足够了。在他们最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他们的收入也大概是非熟练工人的三倍。一位同样被驱逐出境的激进德国诗人称,与马克思相似的收入总能给他买到“美味的流亡牛排”。 但马克思却没有把钱用来稳定地供养家人,而是把钱投入政治刊物。
McLellan,Karl Marx,p. 284.
在1850年至1851年间,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待的时间比在家的还多。他几乎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并花了足足几个月的时间在笔记本上摘抄了大约80位作家的长篇大论。恩格斯试图催促他尽快完成自己的作品,但马克思却保持着自己的写作步调。为了找到一个愿意按他的写作计划出版《资本论》的出版商,马克思也是颇费周折。恩格斯也告诫这名顽强的共产主义者:“这次可要讲点生意经。”
当马克思完成了他的研究、写作和编辑工作,并从几次疾病中康复时,日历已经翻到了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终于出版了。另外三卷书则要等到他去世后才能出版。
如果要对《资本论》加以描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罗格同义词词典》(Roget's Thesaurus)中任选一页,再任选一个形容词大声读出来就行。这一鸿篇巨制长达2500页,引用了1500多部作品。有些内容堪称文学杰作。内容逻辑清晰明了,十分专业。
让我们分三步理解《资本论》。第一步,我们将发现资本主义的关键,即马克思的资产阶级剥削理论。第二步,我们将研究资本主义的运作规律,这规律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覆灭。第三步,我们将着眼于资本主义的心理成本。
马克思并没有走捷径。他不是简单地指着那些专横跋扈的企业的鼻子,然后宣称属于企业家和他们完美的亚当·斯密式竞争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记住,他是黑格尔派哲学家,他想表明的是,即使是最理想的资本主义形态,也终会自取灭亡。他是从古典工具开始论证的。
就像斯密等人,尤其是李嘉图一样,马克思“证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机器只是以金属形式储存的过往劳动力。花10个小时制作的音响要比花5个小时制作的音响贵一倍。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除非劳动受到剥削,否则就没有利润可言。下面这个简单的三段论也是合理的:
1.大前提:商品的价值(价格)是由劳动量决定的。
2.小前提:工人们得到他们对商品所贡献的全部价值。
3.结论:商品的价值等于工人的收入。
但是,商品的销售价格并不只是在工人之间分配的。所有者也要从中占有一份,即他的利润。忘记“看不见的手”吧。资本家那只看得见的、咄咄逼人的手也从生产活动中分得了一杯羹。利润从何而来?上文的小前提必然是错的。工人们必定没有得到他们贡献的全部价值。他们必定受到了剥削。
资本家是如何欺骗工人的?资本家只付给他们维持生活和工作所需,也就是“生存”(subsistence)所需,而不是将他们所增殖的资本家业务价值的全额都付出。资本家像购买其他商品一样购买劳动力,然后让其投入工作,每天X小时。
我们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说明。马克思将资本家提供的工厂和设备,称为“不变资本”(constant capital)。他们支付的劳动力报酬,称为“可变资本”(variable capital)。当生产发生时,资本家必须确保最终产品的价值超过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的总和。这部分额外价值(利润)的产生,是因为付给工人的工资低于他们创造的价值。换句话说,工人为产品增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获得的可变资本。马克思将这种从劳动者身上掠夺所得的称为“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
例如,贾思敏(Jasmine)是无线电城音乐厅(RadioCity Music Hall)舞台演出的一名裁缝。观众一般不喜欢看到撕破的戏服,所以她的缝纫使一场演出的价值增加了10美元。但她只拿到6美元。老板在每天的表演中从贾思敏身上榨取4美元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工资的比率(4∶6)就是“剥削率”(ratio of exploitation)。
为什么贾思敏不要求收取10美元,以得到她创造的全部价值?资本主义造就了失业,如果贾思敏要求更高的工资,就会有一支“产业后备军”(reserve army)随时接替她的位置。她并不拥有缝纫机、戏服和舞台,拥有这些的是老板们。通过控制生产资料,他们控制了劳动力市场。
老板们是如何将贾思敏的工资设定为6美元的?老板们只需支付给工人够他们维持生计的工资。贾思敏得到6美元,因为6美元能让她活下去。她得到的是“生存工资”(subsistence wage)。如果她每小时挣1美元,工作6小时就能维持生活。但是老板们不会让她只干6小时。他们强迫她延长工作时间,修补更多破损的戏服。例如,他们把她6美元的工资分摊到10个小时里。结果便是:她为自己工作6小时,为老板额外工作4小时。这4小时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就直接进了老板的口袋。而他们甚至不需动一下手指头。
为什么工人只能拿到生存工资?我们之前说过,商品的价值是由投入到其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供给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劳动力的价格就是造就和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的货币数量,即生存水平。
一般来说,老板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足以让他们购买自己生产的所有商品。工人们只能争取购买其中一部分。在我们的例子中,贾思敏就买不起10美元的演出门票,尽管她为演出增加了10美元的价值。也许老板会让她花5美元买一张票,但前提是她答应只看演员腰部以上的表演。
如果利润来自剥削劳动,我们可以将利润率定义为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加不变资本之和的比值[s/(v + c)]。如果资本家迫使雇员延长工作时间,他就能提高利润。或者,除了剥削男人之外,还剥削妇女和儿童的劳动,这也能提高利润。在马克思著书立说的那个时代,工作时间确实增加了,也有更多的妇女和儿童进入了工业劳动大军。
现在我们已了解利润是如何建立在剥削之上的。但为什么这种情况不可持续呢?是什么资本主义法则最终将工人从绝望中解救出来,并迫使资本家屈服?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宣称,即将爆发一场社会革命。他还仔细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不一致性。下面我们将考量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矛盾的5个“规律”或“趋势”。“看不见的手”非但没有为资本主义鼓掌,反而最终将其砸得粉碎。
1.利润率下降与资本积累。和亚当·斯密一样,马克思也看到了资本家面临的竞争。如果一家公司扩大其生产规模,它可以生产得更有效率。这家富于革新精神的公司迫使其竞争对手也进行扩张。它们雇用更多的工人。但这使得工资水平超过了生存所需。对此老板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用设备代替劳动力。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的利润就会骤降,因为工资的上涨会遏制他们进行剥削。竞争迫使他们进行这种替代。
但此时,老板们自作聪明,结果陷入了两难境地。剩余价值只能从人类身上榨取。资本家中的机器卖方可以对产品收取全部的合理价值(如果一台高速胶片冲洗设备因为每小时能冲洗更多照片而增加了公司的收入,那么设备制造商可能会向摄影公司收取适当的费用)。再看看马克思的利润率公式:s/[v + c]。通过增加机器(c),资本家降低了他们的利润。另一方面,如果他们拒绝增加机器,没有人会购买他们缺乏竞争力的产品,这让他们再次进退两难: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的资本有不断增长的必要,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积累啊,积累啊!
Marx,Capital,vol.1,pp. 649,652.
因此,节俭啊,节俭啊,也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
如果一个资本家改进了一台机器,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造出一台性能更好缝纫机的剧院老板可以收取更低的入场费。由于老板们必然你追我逐,其他竞争者们就必定会把从劳动力中榨取的剩余价值储存起来,并投资于新的缝纫机。
资本家的“欲壑难填”迫使他们走向毁灭。为了延缓利润的损失,老板们可能会更卖力地剥削劳动力。如何做到呢?他们会让工人加快工作节奏。他们还会把工作时间进一步延长。当然,这些伎俩只会进一步耗尽劳动者的忍耐力,令他们几乎忍无可忍。
Marx,Capital,vol.1,p.687.
2.经济力量日益集中。随着资本家竞相扩张和发展,一场战争爆发了。生产成本更低的最大公司笑到了最后。这场血腥的战争“总是以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告终,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 幸存者很快会将失败者挤出市场。
3.不断加深的危机和萧条。“幼稚的胡言乱语……哗众取宠……谎话连篇。”马克思用这些词来描述萨伊关于资本主义稳定性的论点。随着资本家不断进行劳动力替代,失业率会上升。当老板扩大产出时,谁来购买这些商品?没有人买。于是商品堆积卖不出去,破产数飙升,恐慌开始席卷蔓延。金融家们抛售他们持有的股票,投资一落千丈,投资者也纷纷从楼上纵身一跃。
毫无疑问,当商品价格下跌后,这个循环会再度开始。幸存企业会再次收拾残局,雇用陷入绝望的工人。盈余和利润再次出现。但下一次,它们只会跌得更快,更深。
以基督教作为基本信仰的国际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组织,以街头布道和慈善活动、社会服务著称,号称“以爱心代替枪炮的军队”。——译者注
4.产业后备军。经历了机器替代和萧条,资本家等于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工厂撵到街上。这支劳动力的“后备军”论激进好战程度,可能与“救世军”(Salvation Army) 不相上下。只要这支后备军保持“非暴力”,它就仍然是低成本劳动力的良好来源。大量的工人有助于资本家保持对局势的掌控——起初确实如此。
Marx,Capital,vol.1,p.836.
5.无产阶级愈发痛苦。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 更长的工作日和更少的假期让备受压迫的劳动者承受愈发深重的苦难。马克思早期的著作认为他们的绝对生活水平下降了。但在《资本论》一书中,面对工人们比以前过得更好的无可争辩的证据,他有所退缩,只是声称工人们比以前拥有的财富份额更小了。
Marx,Capital,vol.1,p.837.
最后,在经历失业、收入暴跌、非人的绝望和苦难之后,无产阶级将看到他们身处的困境。上层建筑的虚伪面具被撕掉了。名为资本主义的丑陋怪物终于露出了其真面目。被压迫的人民将奋起反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无产阶级从中得到的不仅是工厂厂房,他们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性。资本家所掠夺的不仅是无产阶级口袋里的钱,他们还劫掠人心。对马克思来说,工作在人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人类被驱使通过自然社会关系来创造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没有创造性工作,人的个性就得不到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只是另一种商品而已。人们被迫接受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沦为活的工具。他们感到与自己、与世界、与彼此相“异化”(alienated)。“异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批判的一个突出主题。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力促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并解放自己: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但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Marx and Engels,Communist Manifesto,p. 46.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而在《共产党宣言》发表近20年后,随着《资本论》的出版,无产阶级终于可以用强有力的分析来支持这个简洁有力的口号了。
当然,马克思蔑视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他并非感性的人,也不屑于那种对“公平”分配收入或大规模重新分配财富的热切渴望。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也不会得到他们工作的“全部价值”。不过,剩余价值将归“人民”所有,用于集体服务。
马克思认为,国家最终会“消亡”,同时,将由无产阶级专政实施统治。《共产党宣言》包括了一个“对财产权进行强制干涉”的10点计划: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更公平地分配人口,逐步消灭城乡对立。
Marx and Engels,Communist Manifesto,pp. 31-32.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目前各种形式的童工。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可能必须弄清楚如何实施这个计划,马克思对欧洲四分五裂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不十分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