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博士学位后的马克思进入了新闻界,他一开始参与撰稿写作,后来又担任了《莱茵报》(Rheinische Zeitung)的主编,这是一份自由派中产阶级报纸。一位目睹了马克思在报社任职经历的旁观者对这位年轻的编辑做了一番堪称生动的描述:
McLellan,Karl Marx,p. 53.
来自特利尔的卡尔·马克思,24岁,充满力量,浓密的毛发生动地长在他的脸颊、胳膊、鼻子和耳朵处。他热情、有着无限的自信,但同时又非常严谨、博学,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辩论家。他用犹太人特有的敏锐洞察力把青年黑格尔派的每一个学说命题都推到底;通过对经济学的潜心钻研,他当时已经准备转向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带领下,这份年轻的报纸很快就开始完全自由地发表言论。
对于马克思的肆无忌惮,普鲁士政府的回应就是给了他两种选择:要么报社关门,要么马克思走人。于是马克思愤然辞职了。
不过,虽然职场失意,但他情场得意,燕妮·冯·威斯特华伦(Jenny von Westphalen)终于成了他的妻子。
Saul K. Padover,Karl Marx:An Intimate Biography (New York:McGraw-Hill,1978),p.179. McLellan,Karl Marx,p. 99.
1843年,马克思一家搬到了巴黎,在那里,马克思担任了一份新政治评论杂志的编辑,开始与共产主义者有了沟通,并与其他年轻的激进分子走到一起,诗人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称他们是“一群不信神又自封为神的人”。这本杂志只出版了一期,之后马克思和他新结识的共产主义朋友便与杂志的共同编辑阿诺德·卢格(Arnold Ruge)决裂了。 卢格评论这些无神论者:“他们希望……解放人;但是他们现在把最为重要的东西依附于财产,尤其是金钱……为了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把无产阶级从苦难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他们幻想有一个组织把这种苦难普遍化,让所有人都来承担这种重压。”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Collected Works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82),vol.38,p.115.
在这群人中,有一人便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他日后成为马克思生活和工作的关键人物。作为一个富有工厂主之子,恩格斯过着双重生活。白天,他在父亲的企业里工作,作为一个资本家赚取着优厚的薪水。到了夜里,他却秉烛阅读黑格尔和共产主义作品。虽然是德国人,恩格斯在英国居住过几年,经营家族的纺织生意。 在曼彻斯特停留了一段时间后,他在1844年写了一部大胆揭露英国贫困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开始构思那些日后将改变世界的学说。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表示赞成。普鲁士政府宣布马克思犯有叛国罪,以此表明其对马克思著作的看法。一年后,法国将他驱逐出境,他流亡至比利时布鲁塞尔。
是哪些著作迫使马克思举家辗转于各个欧洲国家之间?在那个40年代,马克思为他的资本主义研究奠定了历史和哲学基础。这些理论证明了什么?它们证明了,资本主义的根基即将崩溃,而民众很快就会爆发革命,撼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使他们跌落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