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经济学+经济的精准定义-让你更有思想的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Token经济学:货币、商品与需求-主流经济学体系的危机,根源在于对需求概念的错误理解-张五常:40年学到的经济学精髓-张五常|自私的天赋:为什么利己是经济学的起点?-张五常 | 到底人的自私怎么来的-张五常 | 经济理论需要回归实证-张五常 | 用复杂的理论解释复杂的世界没有前途-张五常 | 写文章为的是传世,不是过审-分享经济学十大定律,多了解些知识,总归不会有错-经济与社交的全新定义-坤鹏论:还原论统治人类所有科学 经济学搞成了物理学-「经济通识2.0」1探索经济的本质与规律-经济学思维:掌握经济生活的底层规律,做现代社会的明白人-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推荐序-前言+第1章 经济学家的困境-经济学的源起-我们该对经济学家不予理会吗-第2章 卷土重来的亚当·斯密-哲学家斯密-前往法国,结识重农学派-《国富论》问世-自由市场运行不怠-劳动分工-城镇和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普通人的主题-政策与实践-自由市场并非没有痛苦的市场-救世主再临+第3章 马尔萨斯:关于人口爆炸的悲观先知-戳破乌托邦的幻梦-令人不安的理论-他是个合格的预言家吗-世界末日已延期-马尔萨斯和移民-全球变暖:马尔萨斯的复仇+第4章 大卫·李嘉图:自由贸易的呐喊-诡谲但绝妙的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斗争-未来的分岔口-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围绕过剩问题和方法论的对垒+第5章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风暴之心-杰里米·边沁:快乐、痛苦与其计算-思考机器卡壳了-作为浪漫主义者的新生-穆勒的方法-税收和教育-展望未来+第6章 卡尔·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先驱者-青年记者生涯-唯物主义史学家-《资本论》与资本主义的崩溃+第7章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边际革命-早年岁月-渐进主义的方式-经济时间-边际主义消费者-弹性的经济-大局观+第8章 新旧制度主义者-凡勃仑和旧制度学派-对有闲阶级的嘲弄-工程师的创造动力-加尔布雷斯与广告的诱惑-无畏的琼·罗宾逊-新制度学派与法律经济学-过失-财产-犯罪-企业财务+第9章 凯恩斯:公子哥成了救世主-逃离维多利亚风尚-战争与危险的和平-大萧条与古典经济学的落幕-凯恩斯主义的解决方案-展望未来+第10章 米尔顿·弗里德曼与货币主义者对抗凯恩斯之战-货币主义模型与凯恩斯的批判-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绝地反击-谦虚的胜利-连胜利者也捉摸不定的流通速度-理论的综合与对供给的审视-不仅仅是GDP+第11章 公共选择学派:政治就是一门生意-特殊利益集团的悖论-被监管方如何控制监管方-夸大的承诺、膨胀的预算和官僚主义-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政治周期-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处方-文化和智识对凯恩斯的影响-政治上看不见的手-对凯恩斯的盖棺论定+第12章 理性预期与行为经济学的狂野世界-向经纪人掷飞镖-华尔街上的经济学家-卢卡斯批判-主流经济学的反击-行为经济学-第13章 乌云背后的一线希望之光-“经济巨擘”致谢

劳动分工

2025年1月1日 字数:1935 来源:经济巨擘:思想碰撞与传承 作者:马丁·费尔德斯坦 提供人:gushang23......

亚当·斯密确实如其所言,向我们展示了“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调节产量、价格和利润的。但这位开朗的苏格兰人还曾承诺让我们明白什么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如果他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他恐怕也不会比重农主义者高明多少。所幸他以一个简洁的四字答案再次胜出:劳动分工。斯密从逻辑和经验这两方面论证了他的论点。当他描述一个扣针工厂时,经验方面的论证可谓活灵活现,这也成了经济学思想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马克·吐温说过,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都有,但没人愿意去读的书。更可悲的是,经典往往变成了枯燥无聊的陈词滥调,让我们难以体会它们最初面世时所包含的那种力量感与澎湃张力。想象一下下面这段文字当初所带来的冲击力吧,要知道斯密写下这段话时,工厂生产还远未普及,世界上大部分的商品还是由三到四人组成的小作坊生产的:

Smith,Wealth of Nations,vol.1,p.15.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个职业……扣针的制造没有受过相当训练,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绝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的经营方法,不但这整个作业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还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了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中,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我见过这样一个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平均)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但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 00086.jpg

只是通过专门化和任务分工,一天的产出就可以激增至少400 000%!斯密该如何解释这一点呢?我们是否又要将此归功于某只“看不见的脚”,或是在我们睡觉时为我们工作的无私小精灵呢?公平而论,斯密从来没有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产出都会有400 000%的飞跃。但他确实提出了劳动分工提高产出的三种方式:第一,每个工人在其特定任务中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和熟练程度。第二,工人们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时浪费的时间更少。这点很说得通,特别是当改变任务迫使工人必须改变其服装、工具或工作地点时。第三,专门化的工人将更有可能发明机械来帮助他们完成每天都得从事的特定任务。斯密认为,推动发明的往往是工人,而非工程师:

Smith,Wealth of Nations,vol.1,p.20.

用在今日分工最细密的各种制造业上的机械,有很大部分,原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从事着最单纯的操作,当然会发明比较便捷的操作方法。不论是谁,只要他常去观察制造厂,他一定会看到极像样的机械,这些机械正是普通工人为了要使他们担当的那部分工作容易迅速地完成而发明出来的。 00086.jpg

请注意,虽然斯密一开始是称赞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力,但他最后则将技术进步归功于劳动分工。

即通用(General Motors)、福特(Ford)和克莱斯勒(Chrysler)三大汽车制造商。——译者注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直到80年代末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前,商业顾问、经济学家和商业作家们对日本工厂进行了细致研究,以探寻它们成功背后的秘密。正是这些工厂所取得的成功颠覆了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三巨头” 00016.jpg,并使宝丽来(Polaroid)和康柏(Compaq)等美国科技公司纷纷以破产收场。在某些方面,日本的工场似乎没有实行那么“斯密式”的分工,他们采用工作循环而不是装配流水线。然而,日本企业声称,他们的员工比美国同行发明和创新得更多。对日本方式的赞颂让一些企业起而效仿,也让坊间流传一些寓言,比如日本、法国和美国公司高管分别被判处死刑的故事。故事中,刽子手让这三人提出最后的一个要求。法国人说:“我想要一瓶赤霞珠红酒和一顿丰盛的宴席,特色菜是蜗牛、野雉和法式焦糖奶油布丁。”日本高管则回答说:“我想做一个关于日本企业管理优点的讲座。”最后,美国人提出了他的临终要求:“你能在日本人开始他的管理讲座之前给我个痛快吗?”

斯密提出,为了提高效率,工作应该按任务分配。但他也告诫道,劳动分工会导致不同任务的工资水平出现差异。斯密关于工资率的复杂假设使我们难以对此进行简明扼要的讨论。但他确实为经济理论家们解释为何一个群体的收入高于另一个群体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一份工作可能会带来不甚愉快的工作条件,因此除非有工资补偿,否则就鲜有人会接受雇用,这就是所谓的“补偿性差异”(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帝国大厦顶层擦窗工的待遇肯定要超过一个只需擦拭塑料贴面午餐柜台的餐馆打杂。当然,擦窗工的视野也会更好一点。

2.有些工作需要特殊培训。法庭速记员就比法警挣得多。

3.不安定或缺乏保障的工作可能薪水更高。建筑工人的时薪比其他接受过同等培训程度的工人要高,因为天气条件不允许他们与后者工作同样长的时间。

4.当工作需要高度信任时,工资就会上涨。由于外行人无法评估钻石的价值,许多人觉得从蒂芙尼(Tiffany)这样虽价格高昂但值得信赖的商店购买钻石要比从折扣店购买更令人安心。

5.当成功的概率很低时,成功时所获的回报就会很高。民事诉讼中的律师通常会按照所谓“胜诉酬金”的方式受理案件——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在胜诉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报酬。但如果他们真的打赢了官司,他们的酬劳甚至会超过速记员。斯密不认为所有的经济人都能表现出完全理性。他猜想,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高估了他们成功的概率,因此其最终收入会比他们预期的要低。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