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类型的经济衰退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都认为经济衰退的类型只有一种,美国大萧条则 是这种类型经济衰退的一个极端表现。并且这种衰退是由于资金供应方受到 冲击,从而使得企业融资发生困难而导致的。因为这些经济学家假定所有企 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他们相信只有在企业无法募集到所需资金时 才会发生经济衰退。但是本章已经证明,经济衰退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由于经济周期造成的衰退和由于企业资产负债表问题造成的衰退。对于前一 种衰退,就如众多研究已经表明的,身陷其中的企业基本上还是以利润最大 化为目标,货币政策正是应对此类衰退的最佳工具。但是当发生后一类衰退 时,企业的首要目标已经从利润最大化转移到负债最小化,这时就需要利用 财政政策作为应对措施。
伯南克(2000)说,经济学对于美国大萧条成因的解释依然并不充分。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理论对于能够造成大萧条这种悲剧 发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尚无明确认识。尤其是一般观点都将大萧条视为经济 衰退的一种极端表现,这就表明了主流观点对于普通衰退和大萧条之间差别 的见解只局限于规模不同而已。由于假定企业即使在经济长期衰退时依然重 视将来,致力于利润最大化,所以作为当今经济学界主流的新凯恩斯学派 (New Keynesian school)倚重各种价格"粘性(Stickiness)"来解释经济衰 退。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调配成本和工资的下降“刚性(Rigidity)” 阻止了物资和劳动力市场向均衡水平的回归。但是,即便价格的粘性和刚性 可以用来解释短期失业率和经济衰退,对于长期衰退却依然缺乏说服力。这 是因为在长期范围内,价格的变化都是依照市场力量的改变而进行的。
在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当中,由于众多企业都在同时进行债务偿还,从 而引发了总需求的持续下降[公式(4)],这与价格刚性或粘性并无多大关 联。而总需求的恶化会一直持续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得到最终修复之时,或 者整个私营部门(包括企业)都陷入无钱储蓄的困境为止。
经济衰退存在至少两种不同形式的见解,对于经济学家们来说充满了嘲 讽意味,因为正是美国大萧条导致了今日宏观经济学的诞生。然而,尽管是 由于大萧条的冲击才使得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却没有任何人 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与普通经济衰退完全不同。因此,经济学家们一直都在 运用同样的理论体系来试图解释所有的经济衰退,包括美国大萧条。这就导 致了许多奇怪(如果不是愚蠢)的经济观点,尤其是在关于长期经济衰退的 解释上。通过向现有经济学框架导入负债最小化的概念,经济学理论对于长 期衰退的研究与探讨,终于得以从依赖价格和工资粘性刚性之类的雕虫小技 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1. 凯恩斯(1936),第136页
2. 如在第六章解释的,借贷方可以用高回报率的国外资产来取代低回报 率的本国资产。但这就使得借贷方必须承担汇率风险,这一点在国际收支经 常项目持续保持顺差的日本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3. 伯南克(2000),第8页
4. 大萧条时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剧烈下滑也是公式(3)和公式(4) 所表述的紧缩过程的一部分
5. 美联储理事会(1976),第一卷,第17页
6. 同上,第16页
7. 同上,第283页
&同上,第34页
9. 同上,第18页
10. 详细请参阅,全美工业协会(1932),第55?87页
11. 博耶等(2004)
12. 佩尔森(1930),第121页
13. 加尔布雷斯(1954),第148页
14. 布朗利(1974),第288页
15. 博耶等,前引
16. 加尔布雷斯,前引,第78页
17.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3),第332页
1&同上,第464页
19. 同上,第487页
20. 伯南克(2000),第156页
21. 特敏(1976),第 172 页
22. 艾森格林(2004),第13页
23. 伯南克和米霍夫(2000),第135页
24.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3),第371页
25. 同上,第372页
26. 同上,第374页
27.同上,第373页
2&同上,第370页
29. 特敏(1994),第92页
30. 伯南克(2002b),第153页
31. 艾森格林和特敏(2000),第154页
32. 罗默(1991),第30页
33. 特敏,前引,第42页;罗默,前引,第16页
34. 特敏,前引,第42页
35. 美联储理事会,前引,第513页;美国人口普查局(1975〉,第 229页
36. 涉谷博史(2005),第76-77页
37. 美国人口普查局,前引,第一卷,第210页
3&杰佛斯(2002),第87~89页
39. 肯尼迪(1999),第364页
40.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前引,第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