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富人同样也会保持节俭的作风。当我们与这些富人朋友们聊起自己的工作时,他们总会点头附和道:“这就是我的做人风格——对金钱非常专注。”但是,节俭与稀缺的体验并不是一回事。节俭之人对金钱怀有一种保证富余的责任感,而穷人则需要随时进行权衡。发生购买行为时,节俭之人会思考的是,该商品的价格是否“优惠”。相比之下,穷人则会思考,为了付出相应的金钱他们要放弃什么。所以说,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元钱的真正意义。因此,他们就需要依赖周遭环境做判断。亚历克斯与三轮出租车司机打交道时就是这样:廉价(而且前后不统一)出售自己的时间,就因为他是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确定三轮出租车的“合理”价格的。可见,亚历克斯很节俭,但并不贫穷。
我们的一位朋友也是行为学专家,他最近花3美元买了一块白兰地松露巧克力。之后,我们问他这块巧克力买得值不值。为了进行判断,他想到了用同样的价钱能买到的其他东西:“6块士力架、一本《体育新闻》杂志(The Sporting News),或者晚餐时的一杯高档一点的红酒。”他还想到自己可以将这几元钱节省下来,虽然钱少,但如果在其他地方也节省一点,说不定明年就能买一个大一点的公寓。他还想到每个月的卫星电视收费是49美元,而且他最近并不怎么看电视,如果能省下这49美元,就能买好多松露巧克力。最后他不得不承认:“我不知道这块巧克力买得值不值。”所以说,充裕的资源使得我们不那么容易了解金钱的价值。
行为经济学所研究的许多偏见与矛盾,其实都是因为人们无法真正体会金钱的价值。在我们的研究中,实验对象无法清晰地理解节省下50美元的意义,于是只能利用背景信息来对之进行评估。相比之下,因为穷人真的面临着50美元的权衡问题,所以早已拥有了对50美元的价值进行内化衡量的尺度(可能并不精确)。因此,穷人比较不容易采取前后不一致的矛盾行为。在知道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认为,一定存在着某些情形会令生存于稀缺状态下的穷人对事物的价值进行更加明确的判断,而这种认识是生存于充裕资源中的富人所缺乏的。缺乏清晰价值观会导致可以预见的失误:同样的情况下,富人会犯错误,而穷人却能够避免。
识解(Construal)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大量的环境线索去理解视觉数据。
对认知的研究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人们是如何对不清晰的价值赋予意义的。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大量的环境线索去理解视觉数据。我们只要了解了大脑所利用的线索,就能予以操控,但有时这种操控甚至可能会引发反常的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泰德·阿德尔森(Ted Adelson)所设计的方块阴影错觉图充分利用了这一知识,也就是我们常用的视觉错觉展示图(见图4—1)。
图4—1视觉错觉展示图
这幅图会给人以错觉,方块A的颜色看起来比方块B要深一些。之所以称之为错觉,是因为方块A和方块B的灰度是完全相同的。你可能不相信,就连我们有时也觉得需要再去仔细查一下两个方块的颜色,因为方块A和方块B看起来真的不一样。如果你不想轻信我们的这个说法,就请拿出一张纸,盖在图上剪两个洞——只露出方块A和方块B。这样你就能看到,这两个方块的颜色完全一致。那么,我们的双眼为什么会遭遇如此的误导?
一般来说,视觉系统会利用图像中的背景线索为物体赋予意义,而背景线索则会影响前景物体在人们视野中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方块B的背景与方块A不同:方块B的周围都是颜色更深的方块,而且正好位于圆柱体的阴影之中。因为阴影中的物体看起来颜色更深,所以我们的眼睛就会针对阴影进行修正,让物体看起来颜色更浅。可见,感知颜色与感知距离一样,取决于背景环境。感知价值也是同理。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所领导的一次经典实验,堪称这一视觉错觉现象的金钱版本。我们和阿努伊·沙阿一起重新进行了这场实验。我们请实验对象思考以下两个场景,它们的区别只存在于括号中的文字——一个场景是超市,另一个场景是度假酒店。
稀缺实验室
SCARCITY
请想象在一个炎热的日子里,你正躺在沙滩上。你能喝到的只有冰水。最后一个小时,你特别想喝一瓶自己最喜欢的冰啤酒。一位朋友起身去打电话,提出可以从附近唯一能买到啤酒的地方带酒回来(这是一个简陋的小超市)(这是一家高档的度假酒店)。朋友说,啤酒可能有点贵,问你愿意为啤酒付多少钱。他说,如果啤酒的价格与你所说的价格一样或低一些,他就会买;但如果啤酒的价格高于你说的价格,他就不会买。你信任这位朋友,而且也确实不存在与酒保讨价还价的可能性。此时,你会告诉他什么样的价格?
与塞勒最初的实验报告一样,富有的实验对象表现出了经典的决策偏见。在高档度假酒店中,他们会为同一瓶啤酒支付更高的价格。与亚历克斯的行为相同,支付意愿的差异也是一种自相矛盾。一瓶啤酒就是一瓶啤酒(而且他们也会在同样的沙滩上享用同样的啤酒),无论啤酒是来自简陋的小超市还是高档的度假酒店,都同样能解渴。而富有的人并不清楚应该为之支付多少钱,所以只能利用环境来做判断。
穷人的表现就非常不一样了。在两个环境中,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非常接近。关键不在于他们愿意支付价格的高低,而在于他们给出了更加统一的价格。请注意,我们向实验对象询问的并不是他们预期支付的价格。向实验对象提问时,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会给出同样的答案:高档度假酒店中啤酒的价格一定会更高。两组实验对象的不同之处只在于,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变低了。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测相符:穷人对所支付的金钱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不会为环境所动,而是会依赖于自身对金钱价值的内化衡量尺度做出判断。
这样我们就掌握了一个秘诀,可以从中找到办法“推翻”传统行为经济学的结论,也就是那些依赖于从任意局部环境中进行价值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在这些结论中,人们会认为自己可以将金钱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