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本质上属于竞争战略。商业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而非企业,企业战略思考的起点应当从审视和厘清品牌发展战略开始,品牌战略最终决定企业战略。
三种典型品牌发展战略
“伞型”:企业把已有的知名品牌当作大伞,在伞下推出各个品类的各种产品,我们称之为“伞型品牌发展战略”,典型代表如日本家电企业以及中国家电企业中的海尔、长虹等,其特点是营业额高,而盈利能力弱。
“灌木型”:企业同时出击多个品类,推出多个品牌,但各个品牌在各个品类中都缺乏主导性,我们称之为“灌木型品牌发展战略”。采用该模式的多为中小企业以及部分大企业,如破产前的通用汽车,虽然拥有多个品牌,但无一处于品类主导地位。
“大树型”:企业长期聚焦一个品类、一个品牌,逐渐形成品类主导,成为企业强壮主干。然后根据品类分化趋势,适时推出第二、第三品牌,最终形成企业大树。此类企业往往竞争力突出,盈利良好。大多数行业中的领先者,如可口可乐、丰田汽车、苹果公司都属于此类代表。
相较前两种模式,“大树型品牌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且适应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是一种理想的品牌战略模式。
2008年的长城汽车:典型的“灌木”
2008年的长城汽车刚经历了一轮扩张:为实现成为主流汽车企业的目标,投资数十亿元进入轿车市场,并开发了MPV产品。但出击更多品类并未给长城汽车带来预期的销量。由于轿车市场竞争激烈,而长城汽车自身缺乏在轿车品类中的品牌基础,销售惨淡。2007年上市的轿车车型精灵月销量仅为200辆,MPV也在全国销量前10名之外。原处于SUV品类领先地位的哈弗,由于缺乏新产品而竞争力减弱,在行业第四、五位徘徊。
当时年销量不足13万辆的长城汽车,在全球车企中销量排名第37位,在中国自主车企里排倒数第二,却同时经营皮卡、轿车、SUV、MPV等品类,拥有迪尔、赛铃、赛酷、风骏、哈弗、精灵、炫丽、酷熊、嘉誉9个品牌。除了迪尔在国内经济型皮卡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其余品牌都未进入品类“数一数二”的位置,属于典型的“灌木型”。
数据来源:各车企年报
从“灌木”到“大树”:聚焦一个品类、一个品牌
长城若想获得持续发展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汽车企业,亟须调整品牌战略,由“灌木型”转变为“大树型”。不同体量、拥有不同资源的企业,建立“企业大树”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对于大企业而言,资源较为充沛,通常在确定主干品牌之后,仍有余力同时布局经营多个具有优势的品类和品牌。例如破产之后的通用汽车,保留了4个品牌,包括入门级的雪弗兰、中级车别克、高端品牌凯迪拉克,以及商用车GMC;其中,雪弗兰是其主干品牌。
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在面临强大对手的竞争压力时,采取高度聚焦的战略,更有可能获得相对优势。长城汽车彼时按销量列自主车企倒数第二,不仅与合资品牌实力差距巨大,与吉利、奇瑞、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销量及品牌影响力上也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采取高度聚焦战略——从聚焦一个品类、一个品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