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点
世界是由一个个“机点”联系在一起组成的“结构”。
什么是机点?
机点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写作“几”,指代一扇门(或者某样机械)的轴心部分,轴的运动导致这扇门是开还是关这一动态的发生。
“机”就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枢纽,或者说叫关键环节。
绝大多数人在学习的时候,只能看见“皮肉”,而看不见“骨骼”,也就是抓不到关键,洞察不到“机点”,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您也记不住,最多当个故事会听听。
一个事物就如同一扇门,只有抓到“门几”这个关键点,我们才能掌握和判断这扇门的趋势——开与关。
抓取机点(关键)的能力,决定了人思想的洞察力。
抓到门的“机点”才能开启思想这扇门
为啥人们会走歪?为什么抓不住关键点?为什么会有n多个“1万种”?
因为人们很容易被“当下感受”给带歪了,在佛家哲学里叫“我执”。
(二)变机
世界上没有100%不变的事物,事物就是因为变化才会存在,只是很多事物变化得太慢,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有一个“暂时性100%正确”的“机点”(关键点),但这种暂时性的正确会随着时间被打破。
那么为何会有变化?
这就要说道家的“阴阳观”了,或者西方的“辩证法”。
阴极还阳,阳极复阴,阴阳是一体俩面,相互转化的。
万事万物的“机点”的变化就是因为阴阳的互相转化。
现在的量子物理研究领域已经到了哲学层面,我们把“真实”的事物无限的拆解下去,会发现构成事物最基本的单位是“无”,这种无只是一个抽象的“0与1”互相转化的形态。物理学往上是哲学,哲学再往上是神学了,神学就是用人类的哲学思维解答不了的东西。
所以,人需要抓住并掌握一个个机点(关键点),并且要知道机点是在变化的,抓住的机点越多,你开启的“大门”就越多,自然思想就越广。
而思想在众多“大门”之间“串门”就是思想的结构化。
(三)机缘
继续讲“机点”的第三个属性“串门”——因果关联。
只要是个人,都会有点洞察力,都会明白几个“机点”,在地里刨食干活的也知道植物生长栽培的机点,但是为何很少有人有结构性思维呢?
因为多数人都不会“举一反三”,知识都是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的,但人的天赋不一样。
这里要讲一下人的天赋和智慧:
人的智慧基本一样,因为大脑结构差别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而差别在于天赋。
天赋并不属于智慧范畴,而是心灵,天赋就像智慧的眼睛,你能比别人在某个领域看见的更多,那么你在此领域天赋就强大。
我们可以把智慧的运作比喻成人在跑步,在跑步上人的能力虽有差异但接近于平等,因为相对豹子和乌龟,人类的跑步能力是有个标准范围的。
而天赋就是眼睛在观察,有的人天赋差,低头猛跑,有的人天赋强大,眼睛多看见“多条线路”,跑着跑着差别自然显现。
古人讲心灵手巧而不是脑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心灵的“窗户”越多,所能见到的“路”就更多。
所以三眼一直讲“人的心性”就是这个逻辑。
智慧人人都有,打开手机电视每天信息轰炸,都有各自的一些道理,这些都是智慧,但大多数智慧都是“看不清路低头猛跑”,您跟着跑来跑去最后也是一头雾水。
而三眼所讲的是“心灵的窗户”,这个东西需要悟性,而不是看10000000本书就可以得出来的。低头猛跑没用的,人的奔跑速度与开悟能力成正比的!
好了,继续讲“因果关联”!
你只明白几个小“机点”不够的,开悟就需要把眼睛的视野打开,找寻千百万个“机点”之间的因果关联,思想需要不断地“串门”。
世界就是由无数个“机点”所组成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在人类思维里的最高的形态就是阴阳。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就是无,这是事物的本源,“二”就是阴阳,“三”就是阴阳的变化所产生的无数的机点而又组成的万事万物,也就是世界的“结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
世界就是由无数个“机点”所组成的“结构”
每一个“机点”(关键点)之间都是互相联系起来的。这个在佛家哲学叫“因果缘”,到了这个层面就是天文量级的精密复杂度了。
事物所产生的“机点”都是由于因果造成的,“机点”之间互为因果,我是你的因,你是我的果,而我又是另外一个事物的果。
举个例子:
比如人类感情上的机点——占有,导致了财产共有与分割这个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产生了家庭这个组织单元。家这个字就是宀(房子)下面有一头豕(念shǐ,代表猪);
而以家庭为生产单元产生交易,这就是社会经济的最简单的交易逻辑,现代经济学很多分析角度依然是以家庭为1个经济单位。
还是因为感情上的机点(占有),自然产生分配关系,如果我们理性看待情感和利益,其实大同小异,都是一种占有下的分配关系。
随着物质创造的越来越多,在交易中寻求一般等价物作为标准交易载体,货币又出现了。当“分”这个逻辑出现,分工与分配就出现了,而货币出现后,交易的效率更高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分工得到极大刺激。
从以上一个小的“因果链条”我们即可看出,世界是无数的“机点”互为因果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缘”,缘字带个“纟”旁,说的就是这种错综复杂。
人的思想深刻与否,就在于能否厘清这个“纟”,人生的修炼其实就两个境界:
下面的境界就是抽丝剥茧——也叫经验主义哲学;
上面的境界就是心性顿悟——这就是心灵学。
因为“纟”您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厘清的,但是如能心性开悟,生出“第三只眼”,自然可以悟出每一个“机点”。
心性的开悟是极其稀有的,这也决定了99.999999%的知识与信息都是粗鄙的,所以人的学习第一要点就是:不要相信你所见到的诸多信息。
因为它们大概率都是错误的,什么叫错误?就是近看是对的,在一个小逻辑上是对的,但是拿到更大的“因果缘”系统里,它就是错误的。
角度是什么?
真正的角度,就是一个人能悟到“因果缘”这个世界的“结构”,而后在附身观察诸多事物,这样才可以上下左右前中后的多角度观察,才能在时间与空间上观察,这才是真正的角度。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角度都是假的,因为都是以“个人感受”为出发点去观察世界,这不是角度,这是“我执”,我执肯定都是错误的。
心性的修炼就是要逃离“我执”,为何想悟道的人都隐居山谷?因为心性修炼需要安静,不能过于掺杂生活的喧闹,因为人生而为人是摆脱不了人性束缚的,社会交往和人情世故越多,人的“当下感受”就越容易产生,越容易“我执”起来。
虽然我们都要面对实际生活,但人每天都能拿出一些时间安静的思考,逃离我执,这样才能一点点开悟,才能更好地面对和掌控实际生活。
(四)小道与大道
大家每天都拼命劳动,劳动效率上不去就要学习,但事实上99.999%的人们学无所成,大体是这么个过程:
看了什么“好东西”当时很开心:哇,这个真好,我看懂了,又多了解了!
但是过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哎,我以前看的啥来着,没记住…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你看见的多半都是“皮肉”,最多能看见“皮肉的纹理”,而把此纹理当真知。
这属于“无道”——根本就没有得到道。
这个世界一半客观,一半主观,其实所谓客观也是人为主观判定其为客观,没有主观哪有客观一说呢?这就是西方的思辨主义哲学。知识都是人创造的,所以跟着“人的结构”走即可——人什么样子,知识就是什么样子,或者说思想就是什么样子。
如果想要知道世事是什么样子,就从“人是什么样子”入手,人与外界就像一面镜子的两面,这两个“世界”在“结构上”是一样的——人与外部是一种结构的平衡。
好了,我们来看人。
观察知识(思想)跟观察人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看人要看“骨血肉”,或者说看“精气神”,一个意思,说的就是如何观察一个人的“结构”,从而洞察一个人。中国文化很抽象,我们拿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来讲更直观一点,比如达芬奇的这幅手稿。
达芬奇手稿-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的高明之处在于,其艺术不是幼稚的感性化表达,而是对世界“结构”观察所得的一种思辨力——世界就是一个个逻辑结构。对于维特鲁威人的各种“神秘解答”很多,喜欢故事会风格的同学可以去搜搜看消遣一下。
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如同看一个人,往往人们只能看见“肉”,而很少有人能看见“血”,极其稀少的人能看见“骨”,也就是人的结构。
但这还是“小道”!
很多搞哲学的人都大谈特谈东方无哲学,这就是角度太小——这是因为以存在主义为基础所展开的辩证哲学。
这种“小道”在实际生活上很受用,比如搞点科学研发了,弄个化学元素周期表了,搞搞经济模型了等等。这种哲学确实受用的原因,是因为“小道”都是以观察现实存在作为出发点,以用为体。
小道的意思不是说不好,而且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以这种“以用为体”为出发点,这样学起来更快,也更有指导意义。但是在思想维度上这还是小气了点。
思想的大气和小气差别在于“取向”!
东方不是没有哲学,而是早早地就脱离了现实物质的束缚,进入到了“玄”的境界。佛家的“因果缘”已经不是在现实层面搞世界观、搞科研了,而是追求更高的至极思维——跳出轮回。
我们人类思考的目的是啥?
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贪欲,比如研发出一台小汽车代替步行,研发出来核武器震慑对手。这种思维取向是永无止境的,事物的发展最后的朝向一定是崩溃和消亡。
东方哲学更具有“人文”的大气,思想的目的是“反人性”的,道家的无欲无求,佛家的戒欲,都是在帮助人们走上大道。这就好比入魔与入佛的区别,前者以贪婪为根本驱动,后者是与贪婪逆行。
事件的“机点”和“因果缘”结构就摆在那里,动的是人心。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是幡动还是风动?其实是人心在动。风动与幡动就像是这个世界的“结构”的变化,人心动就是思想的取向。
好了,思想“取向”各位同学自己选择!入佛入魔都没错,各自喜好问题,三眼写东西每个人按照各自所需获取就好。
(五)总结一下
前面说了一大堆,回到开篇的问题:
人每天都在学习,怎么才能叫学有所得?
人都想获取洞察世事的思想,这个思想是什么样的?
答案就出来了:
(1)悟出一个个“机点”(事物关键枢纽点)就是学有所得;
(2)脑子里有一部“机点”的系统结构图,将n多个“机点”通过“因果”组合联系起来,并观察“机点”间的互相影响“缘”,这就是人的思想,这样就学有所成。
(3)我们所见到每一种学科系统都是由n多个“机点”组合而成,不了解机点你就无法完成对一门学科的本质认识。
什么是思想的传道受业解惑?传道就是传授的“串门”结构;受业就是传授一个个“机点”。当思想的众多“机点”不断地“串门”形成一个人的结构化思想,自然就解惑了!一个人建立思想结构化系统的方法很多,三眼自觉得“机点”这个方法是比较简单实用的:
(1)一是“机点”会以一个个关键词形式呈现,这样便于“记忆携带”,当遇到分析事物的时候,翻开“机点工具箱”找出关联性机点,然后通过结构化组合即可开展分析。
(2)第二就是“机点”容易沟通和传授,无论是人与人的交流还是您对孩子的思想传授,把一套“机点组合”传递下去简单快捷,
(3)第三就是“机点”都是相通的,当了解的“机点”越多,思想不断地“串门”,你就会明白什么叫触类旁通一通百通了。所以三眼很多时候写文章也很难归类,因为一篇文章并不“单纯”,因为情感、财经、谋略、政治等等各种“门”都是相通的,只谈一个“门”是不足以理解的。功夫在诗外,只有通过“串门”你才能了解其中一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