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种类型、每一种题材的书都已经有人为我们写就。在这方面我们是得天独厚的,因为我们和大英帝国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而且大多数时候能与他们和平相处。和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长期为我们带来大量的书籍,艺术类、科学类以及文学类的书籍,这些书大大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
这种情形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殖民地美洲没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从来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丹尼尔·布尔斯廷这样写道:"阅读蔚然成风。四处都是阅读的中心,因为压根就没有中心。每个人都能直接了解印刷品的内容,每个人都能说同一种语言。阅读是这个忙碌、流动、公开的社会的必然产物。"2到1772年的时候,雅各布·杜谢已经可以做出这样的评论:"特拉华河畔最穷苦的劳工也认为自己有权像绅士或学者一样发表对宗教或政治的看法……这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各类书籍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几乎每个人都在阅读。"
在这样一个阅读蔚然成风的地方,托马斯·潘恩1776年1月10日出版的《常识》能在当年3月之前卖掉10万册,也就不足为奇了4。如果是在1985年,那么一本书必须卖掉800万册(两个月之内)才能比得上当时潘恩著作所吸引的人口比例。我们再看一看1776年3月的情况,霍华德·法斯特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更让人叹服的数字:"没有人知道到底印了多少册,最保守的数字是30万册,也有人说是50万册。如果说当时300万人口需要印刷40万册书,那么今天的一本书需要卖掉2400万册才能比得上。"5在今天的美国,唯一能吸引这么多人注意力的传媒活动大概只有美国橄榄球超级杯赛了。
在这里,我们应该稍稍停顿一下,来谈谈托马斯·潘恩,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他可以代表他那个时代高度而广泛的文化教育程度。我特别想提出的一点是,虽然他出身低微,但他从来没有像莎士比亚一样被人质疑过是不是其著作的真正作者。确实,我们对潘恩生平的了解要多于莎士比亚(虽然对潘恩的早期生活也知之甚少),我们也知道潘恩所受的正规教育远不如莎士比亚。在来美洲之前,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有这样的不利条件,但是他的关于政治哲学和辩证法的著作观点明确,生命力经久不衰,丝毫不输(数量上也许不如)伏尔泰、罗素和包括柏克在内的同时代英国哲学家。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这样一个来自英国穷人阶级的、没有受过教育的胸衣制造商怎么可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文章?有的时候,潘恩的教育背景会成为其敌人的攻击目标(他本人也因为这个缺陷而感到自卑),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样强有力的文章会出自一个普通人。
我们也应该提一下,潘恩影响力最大的这本书的全名是《常识--一个英国人所著》。这个副标题很重要,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人没有写过什么书,关于这一点,富兰克林解释说是因为美洲人忙于其他事情。也许是这样的。但是,美洲人的忙碌并没有影响他们利用印刷机,甚至是为了根本不是他们自己写的书而利用印刷机。美洲的第一台印刷机诞生在1638年,属于当时只有两年历史的哈佛大学。1之后不久,在没有不列颠王国政府的帮助下,波士顿和宾夕法尼亚也有了自己的印刷机。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因为那时在利物浦、伯明翰以及其他英国城市都不允许使用印刷机。2最早的印刷机用于印刷时事通讯,通常都是用廉价的纸张。也许我们可以说,美洲文学的滞后不是因为人们的惰性或英国文学的广泛流行,而是因为缺少优质的纸张。到了独立战争时期,乔治·华盛顿还不得不用难看的纸片给他的将领们写信,他的急件甚至连信封都没有,因为纸实在是太宝贵了。
但是到了17世纪末期,一种本土文学开始起步,这也同美洲文化对印刷术的偏爱不无关系。这里的文学当然指的是报纸。本杰明·哈里斯于1690年9月5日在波士顿出版了一份共三页的报纸,名叫《国内外要闻》。这是美国人第一次涉足报纸。在哈里斯来美洲之前,他参与"揭露"了一个子虚乌有的、有关天主教徒屠杀新教教徒并纵火伦敦的阴谋。他在伦敦的报纸《伦敦邮报》上揭露了"教皇的阴谋",结果天主教徒受到残酷的迫害。2哈里斯对于谎言已是司空见惯,他在《国内外要闻》的内容说明中提到,报纸对于抗击盛行于波士顿的谎言是非常必要的。他用以下的话作为内容说明的总结:"喜欢我这个提议的人可能会因此承担罪名。"哈里斯的这种猜测是完全正确的。第二期的《国内外要闻》再也没有面世。市长和市议会查禁了他的报纸,并且指责他发表了"非常偏激的言论"。3他们的这种反应说明,他们根本不想容忍任何人成为他们的障碍。就这样,在美洲这个新的世界里人们开始了争取信息自由的斗争,而这样的斗争在英国已经进行了一个世纪之久。
哈里斯的失败激励了其他人对于报纸的尝试:《波士顿新闻信札》出版于1704年,它被认为是第一份连续发行的美洲报纸。在此之后,《波士顿报》(1719年)和《新英格兰报》(1721年)相继问世,它们的编辑詹姆士·富兰克林是本杰明的哥哥。在1730年之前,有7种报纸定期在4个殖民地出版,1800年前,报纸的数目上升到180种。1770年,《纽约报》用下面的这段话(节选)来庆祝自己和其他报纸的成功:
这是事实(让我们向大学表示敬意)
报纸是知识的源泉,
是现代人每一次对话的灵感来源。
到了18世纪末,塞缪尔·米勒教士自豪地宣称,美国已经拥有相当于英国三分之二的报纸,而人口只占英国的一半。
178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评论道,美国人醉心于报纸和小册子,以至于没有时间来看书。(有一本书是个例外,那就是韦伯斯特的《美国拼写课本》,此书在1783年到1843年之间销售了2400万册。)3富兰克林所说的"小册子",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伴随报纸在各殖民地广泛传播的还有各种小册子和大幅印刷品。阿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在他1835年出版的《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到了这个事实:"在美国,各党派之间不是通过写书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散发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以惊人的速度在一天之内迅速传播,而后消失。"4下面这段话中他也提到报纸和小册子:"枪炮的发明使奴隶和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宫殿前。"
在托克维尔发表这番议论的时候,印刷术已经传播到了美国的各个地区。南方和北方相比,不但在办学方面落后(南方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私立的),而且在使用印刷机方面也晚了一步。例如,弗吉尼亚州一直到1736年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报纸--《弗吉尼亚报》。但是到了18世纪末,通过铅字传播思想的运动蓬勃发展,很快成为一次全国范围的对话。例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士·麦迪逊和约翰·杰伊(全部用"帕布利厄斯"的化名)写了85篇支持美国宪法的文章,1787年至1788年期间,这些文章原本只是出现在纽约的报纸上,但后来在南方人中的影响完全不逊于在北方。
进入19世纪的美国,在它所有的地区都开始形成了一种以铅字为基础的文化。在1825年至1850年之间,收费图书馆的数目翻了三番。1那些专门为劳动阶层开设的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并成为提高文化教育程度的一种手段。1829年,"纽约学徒图书馆"有1万册藏书,曾有1600名学徒在此借书阅读。到1851年,这个图书馆已向75万人提供了服务。2由于国会在1851年降低了邮费,因而几分钱一张的报纸、杂志、星期天学校手册和简装书唾手可得。在1836年到1890年之间,1.07亿册《麦加菲读本》被分发到各个学校。3虽然当时并不提倡阅读小说,美国人仍然表现得如饥似渴。塞缪尔·古德里奇就沃尔特·司各特1814年到1832年之间发表的小说写过这样一段话:"他笔下诞生的任何一部新作在美国产生的轰动更胜于拿破仑的某些战役……每个人都在读他的小说,不论是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4出版商为了得到某些潜在的畅销书,有时甚至会派信使去等候邮船,然后"在一天之内,把布尔沃或狄更斯的最新小说印刷装订成书"。5那时还没有国际版权法,"盗版"书四处泛滥,大众对此绝无微词,那些被视为名人的作者也不能有所抱怨。1842年狄更斯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待遇简直可以同现在我们对电视明星、体育明星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崇拜相媲美。狄更斯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无法向你形容我所受到的欢迎,人群四处追随着、欢呼着,各种富丽堂皇的舞会和酒会,各种公众人物左右相随,这个地球上大概没有一个国王或皇帝有过这样的待遇……如果我乘着马车,人群就会把车簇拥起来并送我回家;如果我进了剧院,所有的人都会起立,然后音乐从头开始。"1美国的本土作家--哈丽雅特·比彻·斯托夫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的瞩目,在南方,如果她的马车被人围住,那绝对不是为了送她回家。但是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出版的第一年还是发行了30.5万千册,相当于今日美国的40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