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车的时候,听到一则关于男篮世界杯中国队的评论,大意是:中国队的两场失利,一是和情绪失控有关,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导致我们的队员,在关键时刻不敢展现自我,不敢当然不让,舍我其谁。
虽然我没有仔仔细细的看比赛,但是,对于第一条情绪失控的问题,我是非常赞同的。一支年轻的球队,年轻的主教练,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控制不好情绪,基本上是一支球队、球员,成熟成长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要交的学费。关于情绪控制的话题写过不少文章了,今天就不重点说了。
而对于第二条,我觉得有一些道理,当然,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听话、懂事、温顺,很多人长大以后的性格就偏重于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跟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和我们的文化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而且可能是我们当下的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但是,如果说把这些问题都推给我们的文化传统,推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可能就值得商榷了。
诚然,我们的文化的特点中,内敛、保守都有,但这并不是全部,还有虽千万然吾往矣的浩然正气,也有一身是胆的侠气,也有舍我其谁的霸气,更有为万世、万民谋太平的豪气。明清以后趋向保守的趋势相对比较明显,但是在此之后,我们的家庭教育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简单,最终基本就成了听话和温顺。
我们传统的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经典,既要让孩子学会立志、担当,又要学会人与人的和谐,但这不能简单的总结为听话和温顺。
因为我是做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位朋友问我,说你怎么不穿汉服,成天还穿的这么随便呢,当场叫过他八九岁的儿子给我正式的表演了一番传统礼仪。不过他对孩子的要求,是在所有场合必须严格的按照这个来行礼。我当时提醒过他,我说第一,复古没有必要,更没有意义,让孩子接触一些传统礼仪没问题,但是放到日常生活里就没必要了;第二,孩子过几年进入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你这样做也很容易扼杀孩子活泼的天性,在最该活泼、调皮的年龄却非得让他像个六七十岁的老头一样。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国学,学传统礼仪,甚至是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很多时候都有一种表演和炫耀的心理在作祟。家长想让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通过表演背经典、古代的一些礼仪来表现自己的教育是多么的成功。
其实,教育孩子听话、温顺、乖巧,在小的时候,还没多大问题,但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会出现极其强烈的叛逆心理,完全和父母对着干,反着来。不过很多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成年之后,很多人还是会做沉默的大多数呢?原因就在于,他的逆反只是为逆反而逆反,稍微碰壁之后,发现自己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虽然不情愿,但是也只能回到父母的行为模式上去。
这种突破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在这个时期,有高人指点,或者通过学习、反思能够做出一些改变,要么就很容易又走入父辈们的循环。
一味的让孩子听话、乖巧、温顺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会让孩子形成讨好型性格。讨好型性格并不是说都是通过谄媚、讨好别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而是,不懂得拒绝。
我曾经也是一个讨好型性格的人,不懂得拒绝别人,害怕拒绝别人以后,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转变。不过,我形成讨好型性格的原因不是因为家长从小教育要听话、温顺造成的,而是因为我的自卑,前边的文章里提到过。这也是形成讨好型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原因。
不会拒绝,能自己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小心翼翼担心被讨厌………
别人拒绝你时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因为担心被拒绝……..
和别人在一起,总是害怕冷场,一直主动找话题,没人搭话,就自己一直不停的说,跟人聊天,总怕说错话……..
其实,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的具体表现。讨好型性格的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自信,什么问题都自己承担,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主动主张自己的权力。但是,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的缺陷,导致了被一些人利用,而且利用你这些性格缺点的人,比如说,你鼓起勇气,踌躇了好久,善意的提醒借了你钱的朋友还钱,他们经常使用的一招就是:这么多年的朋友,这么好的关系,你竟然还这么怀疑我?其实,这套说辞,还适用于很多其他类似的情境。而这些人正是利用了你的心理,加深你自己的愧疚感,甚至是负罪感。但是,如果这种关系,需要你这么小心翼翼的去维护,其实,已经没有了维护的必要。
该主张的正常的、合理的权力、权益,合理的,讲究方式方法的表达出来,没有任何问题,我这里说的讲究方式方法,并不是说通过各种别人可能都看不懂的方式,而是不要得理不饶人,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很多人的面让人下不来台,这在任何文化中,可能都不太容易接受这样的方式。
首先就是要解决的自己心理关,不要过度的想去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别人的友谊或者说信任,如果有这种心理存在,可能会让你吃很多你不应该吃的亏,让你陷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前边我写过吃亏是福,但是这种不是吃亏吃福,如果你认为是,那只能说是自我安慰。
这还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内心和你的行为之间会出现极大的冲突。内心的不甘与行为上的一再忍让之间,会把你变成分裂的人格,要么会在某个点上集中爆发,要么就是转身离去,不再交往,而你与其他人的交往,依然在按照这种行为逻辑在行事,会造成极度的心理失衡。
所以,别怕主张自己正当的利益,也更不需要有愧疚感,真正的朋友,不需要你用利益去讨好、去维系,过了这一关,你可能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说完了这个,我们再来说上边提到的另外一种情况,也就是通过谄媚来获取别人的信任,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方式。
我们来看《颜氏家训》里的一则故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简单翻译一下: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的。
企图通过讨好别人,可能会获取短期的利益,但是失去的是更多人对你的信任,而且,这些本来就都靠不住,怎么来的,还会加倍的还回去。
我去上大学之前,父母跟我说过几句老话,对我影响非常大:
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你自己有本事,谁都愿意帮你,没本事,别人帮你也扶不上墙。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依附,也不自我孤立。健全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不要让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甚至是通过依附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也容易让孩子形成习惯性的心理愧疚。很多家长会习惯性的跟孩子说,父母之所以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长大了一定要孝顺。教育、抚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本来是作为父母、家长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种交易,其实是作为家长不自信的一种表现,而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在模仿你对你的父母的态度,而不是你怎么说的,特别是你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时候。
这种心理模式一旦建立,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心理负疚感,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想主张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还没去表达和主张的时候,自己已经把自己说服了。很多人会说,我们老话说,要记得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你这里不是矛盾了吗?不是的,这里是不同的情境模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错,但是上边说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别人言语上的小恩小惠,是一种要挟你的手段而已,而真正的滴水之恩不是一个概念。
关于拒绝,还有一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拒绝别人还算容易,但是拒绝自己却非常困难,拒绝改变,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哪怕知道该怎么去追求长远的利益。前边的文章里,我也说过,四十不惑,应该包含一层意思,就是不会再被轻易的诱惑。
不被情感、道德绑架,不自我矮化,通过讨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友谊,我们才能进行真正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当仁不让与舍我其谁。
我们再来看一段《管子》的内容:
《管子·小匡》: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翻译一下: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
简单总结一下:齐桓公从莒国率先回到临淄继位后,想认命鲍叔牙为宰相,而鲍叔牙拒绝了,并说了自己不如管子的五个方面。
管鲍之交太有名了,就不过多解释了。
还是像上一个故事一样,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我们能拒绝的了吗?换个现代的语境,在企业里,大老板突然要认命你当总经理,我想绝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好嗨呦!那还会拒绝,害怕老板突然改变主意,收回成命了呢。
其实,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得拒绝,也不是虚情假意来回的半推半就才显得自己有多谦虚。后续管子就一点都没谦虚:
《管子·小匡》:
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这一段就不翻译了,就是管子说每个人的优点,自己都不如,他们适合做什么职位,但是如果齐桓公想称霸诸侯,则非他管仲不可。
有些时候,不是要一味的拒绝,有的时候该当仁不让的时候必须当仁不让。
进退有据,首先就是要做到自知,自己是不是那块料,如果是做领导,还要学会知人。然后,才能知道什么必须拒绝,什么必须当仁不让,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如果是必须当仁不让,自我推荐、找人推荐这些方式都可以用。
学会拒绝,也学会当仁不让,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建立在自知基础上的自信,摆脱情感和道德的绑架,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形成独立人格,才能真正的做到该当仁不让的时候能够当仁不让,才配拥有真正的志气、正气、侠气、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