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机会成本: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其实都没放弃

2020年4月18日  来源:人神共奋 作者: 提供人:68o66oic......

1/4、成长就是为了让你明白一个道理,而绕的路

《东京女子图鉴》最后一集,女主角绫在东京遭遇事业和婚姻的双重失败,回到家乡秋田,想过“相亲生子,相夫教子”的平常人的生活,却在街头偶遇当年的老师。绫被告之:自己的成功故事已经被老师当成励志教材,她已成为一届又一届学弟学妹们的偶像了。

绫看着杂志上采访自己的文章,在泪水中明白,一旦做了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至今为止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大概都是为了重新认知这个道理而绕的远路吧。”

机会成本: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其实都没放弃

这个剧情如果在中国,估计是这样的:

你离开家乡小镇,在北上广打拼几年,付出了比同辈人多几倍的努力,终于混到一个大公司“可以拿技术股”的位置。春节返乡,你的优越感难免爆棚,却不知道,暗中观察你的长辈们是这么评价你的:

“看来这个二狗子混得不咋滴的,论当官,连个科长都不是,论发财,连皮包公司都没有,我看这大学是白读了……”

两种情景的道理其实还是一样的:所有的成长都是一个失去的过程。所以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心态就是:东西得到手后在心里迅速贬值,东西失去后,又要怀念它们的价值。

2/4、平行宇宙的另一个你

我前年写过一篇《公司为什么会有“小圈子”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小圈子”?》的文章,大部分人的评价都是:

怎么进入小圈子呢?求攻略

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进入领导的法眼,什么时候才能入圈啊?

小圈子就在眼前,却破不了……

唯有一条留言的话风不同,还让我“千万别放出来”:

我比较幸运,工作半年就成了领导的“圈内人”,可这真是一件好事吗?以前,听同事抱怨,大半夜里,头儿的任务都要随时待命,总觉得同事是在炫耀,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待遇”。可现在真的有能力让头儿“离不开自己”,才明白这种失去自由的待遇还真是苦不堪言……

这一段话,让我想起《大明王朝1566》里,徐玠、张居正、严嵩这些牛人明争暗斗, 为了有机会接近嘉靖皇帝,不得不“陪皇帝炼丹、写青词”这些无聊的事。如果是对手争取到这个“待遇”,那就是“妖法惑上”,自己争取到这个“待遇”,就是“权宜之计”。

机会成本: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其实都没放弃

很多人把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总结成“心态不好”,不过在我看来,“心态不好”是一种偷懒的解释,如果你想摆脱这种心态,必须知道这种心态背后的心理机制。

选择了一条道路,其代价并不是你为之付出的努力,而是你放弃的其他所有“你能评估的选择”所带来的收益中最大的那一个,经济学上也称之为“机会成本”。

这句话比较拗口,我来解释一下:

毕业时,你有三个选择:当回家乡公务员、和同学一起创业、应聘进入大公司做白领。

如果你最终选择了“应聘进入大公司做白领”,那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个选择的成本,并不是“你为了这个工作机会付出的努力(这是会计成本)”,而是你放弃的东西——“如果当初选择公务员,我应该混上科级了”和“如果当初选择创业,我应该身家上亿了”,这两者之中收益更高的那一个。

什么叫“可评估的选择”呢?比如说,过了几年,当初跟你条件差不多的人开公司拿了风投,估值10个亿的,你肯定想,这个SB也能值10个亿?我肯定早就把公司营收做到10个亿了——这就叫可评估。

有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你就应该明白,这根本不是什么“心态问题”,其实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都没有真正的放弃,而是变成了“机会成本”,作为日后衡量利益得失的基石。

当代物理学有个理论,每次你面临一个选项时,宇宙就会分裂,选择不同的你就处于不同的宇宙中,这就是“平行宇宙”理论。

所以我们最大的对手,不是“邻居家的孩子”,不是“老公的前女友”,不是“隔壁老王”,而是传说中的“平行宇宙”里,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的另一个自己。

机会成本: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其实都没放弃

3/4、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我高中同学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最近也放弃了“再上一步”的努力,直接原因是年龄到了,但根本原因还是“机会成本太高”。

“仕途”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就是“放弃仕途”带来的好处,包括:“健康的生活”“不需要太多应酬”“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抓现钱而不是虚无飘渺的机会”,等等。

所有选择公务员这条道路的,总有一天会放弃“仕途再上一步”的努力,这不是什么“心态问题”,而是机会成本的权衡。

在仕途的不同阶段,“机会成本”是不同的:二十多岁时,没有家庭负担、空余时间又多、身体也吃得消,“机会成本”(即“放弃仕途”带来的好处)就小;收益呢?只要肯努力,跟领导跟得紧,向上的空间很大,这就是收益远大于“机会成本”,当然要选择“进步”。

到了四十多岁,家庭、健康、现在就能到手的钱,这些东西的价值开始上升,而公务员晋升的概率是随年龄而下降的,此消彼长,仕途的“机会成本”就开始远高于收益,自然会选择放弃。

当然,最尴尬的就是三十多岁,“机会成本”跟收益差不多,到底是“激流勇退”还是“放手再博一把”就成了一对纠结的选择。

《红楼梦》一开头,被免官的贾雨村路过一个破庙,看见门口有副对子“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觉得很有道理,就想进去会一会高僧,没想到,却遇到一个又聋又哑的老僧在煮粥,便扫兴地出来了。

机会成本: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其实都没放弃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是贾雨村乃至全书人物命运的隐喻,因为其警世的味道,现在常常出现在贪官落马后忏悔的报道中。

不过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这两句话还有点差别的。“眼前无路”,说明没有了选择,机会成本为零,当然只能“回头”。问题是,大部分人能不能做到还在“身后有余”的时候“缩手”呢?

在前后都有路的情况下作选择,无论如何选择,日后都会后悔,难免会跟“平行世界”的“选择了另一条路的自己”较劲。一旦预感自己会后悔,眼前是“缩手”还是“伸手”,就很难立刻下结论了。

这副对联让贾雨村心有所动,说明他也在“进与退”之间权衡利弊,也终究看不透命运布下的玄机。《红楼梦》里的高人都是“天残”,意味着命运给你机会的时候,你也不会明白。

由于“机会成本”的魔障,大部分人都无法逃脱“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命运。

那有没有可能避免“机会成本”给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困惑呢?

4/4、所有的成长都是一个失去的过程

机会成本有一个前提:有选择才有放弃,才有机会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放弃,机会成本就为零。

比如我当年没有“找工作”的说法,还是“国家分配工作”的时代,自然就不存在职业选择的“机会成本”,日后工作不顺心,也不会产生“如果当年选择了XXX,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类的烦恼。

这看来,没有选择反而是一件好事?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儿子问曾经下乡当知青的父母,当年是不是很痛苦。父亲回答:没什么痛苦的,身边同学朋友毕业都要下乡,不下乡在城里没工作也很惨,那个年代,绝大部分老百姓都过着一样的生活,也就无所谓痛苦。

没有选择,就没有机会成本,也就没有了痛苦,但你想回到这样的时代吗?

经济学上重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是因为资源有限,你用某个“资源”(比如时间精力)来做一件事,就等于放弃了它所有其他的用途。

但换句话说,“机会成本”赋予你一个“失去99分、60分、30分的次优机会”的权利,来获得一个你认为值100分的东西,也许事后发现,你把110分的东西当成了98分的东西了,但当初如果没有选择,给你30分的东西,你也只能认了。

所有的成长都是一个失去的过程,但换个角度看,你也在用所有的“失去”换取一个成长的机会。

当我说“未来”这个词,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

当我说“寂静”这个词,我打破了它。

当我说“无”这个词,我在无中生有。

—— 辛波斯卡《三个最奇怪的词》

机会成本: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其实都没放弃

(本文为“职场经济学”系列之十一)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与“职场经济学”系列文章

为什么羊毛出在狗身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你答案(之十)

有能力的傻子,才四处受欢迎(之八)

30岁突破“职业瓶颈”,该放手的放手,该升级的升级(之六)

职场最初几年,影响今后人生格局的,就这两样东西(之一)

机会成本 / 选择 / 放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68o66oic......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