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读《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

2019年11月26日  来源: 作者: 提供人:tanhao15......

植夫

人类的大脑最初是没有“阅读’这个功能的,人天生就会说话, 儿童自然而然的就能学会口语,但儿童不能自然而然的学会阅读,和口语、视觉不一样,他不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文化技能,文字的出现才3000千年,比语言的起源要晚4万多年,语言已经形成了遗传基因,但文字语言还没有足够的进化时间形成遗传基因。

那么,没有遗传的阅读,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呢?阅读在我们大脑里面的运行机制是怎么样呢?

书籍:《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豆瓣:★★★☆☆ 7.3分 26人评价阅读主题:20190219「读书方法-阅读的原理」主题,第1本书作者简介:法国著名教育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国际公认的在阅读加工与数学认知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是法国科学院院士与梵蒂冈科学院院士。他撰写的《脑的阅读》一书获得法国最佳科普书籍奖,《数感》一书获得Jean Rostand奖,并被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用作教材。

01、我的简评: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书读不进去?读书质量不高?读书的书记不住……

这些“阅读病’的清单往下可以列很长,时间长了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笨”,正好碰见这本书的书名吸引力我,看到书名的时候在想,不是咱自己不上进“懒”的问题,会不会这些问题是“生理”“基因”上就出现了岔子,或者读书的习惯不符合认知科学,基于此翻阅此书。

书中说道 文字的出现不到5000年,而人类的进化则有200多万年。从进化的过程来看,人类还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专门用来阅读的“工具”。我们之所以能够阅读,乃是借用了已经存在的部分神经回路,他将这一理论称为“神经元再利用”(neuronal recycling)假说。

虽然是一本科普著作,翻译者也是专业人士,但是涉及到有很多的关于神经科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进化论的专业知识,虽然可以看到作者利用大量的图片想更加明白的说明研究成果,但是我个人感觉读起来还是有一些晦涩难懂。

我的推荐: ★ ★ ☆ ☆ ☆ 可浏览,不推荐阅读

03、概念收集:更新我的什么概念?

1)眼睛阅读的原理

我们从眼睛开始对书面文字进行加工。只有眼睛中央的一块称为中央凹的区域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让我们能看清小小的铅字。因此,我们的目光必须在书页上不断地扫视。目光停下来时,我们只能认出1~2个单词。而每一个单词又会被视网膜神经元分割成无数的片断,只有这些片断重新整合为一体时才能真正辨认出单词。我们的视觉系统会逐步地提取字形、音节、前缀、后缀和词根。最终,两条平行的加工通路开始运作:语音通路将字母转化为语音;而语义通路则从心理词典中提取词义。

所以,我们眼睛其实不是一台高清照相机,可以看到全局。更像是一把机关枪,看起来是扫射,但其实子弹也是一颗一颗打出去的。一次只能看清楚几个字,周围其他的字都是模糊的。

眼睛接收到的信号,是什么样的呢?不是一个一个的字,而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在最初的0.1秒的时间里,在大脑看来,一个汉字和一张人脸,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画面。要再过0.05秒,大脑才开始运作,把它转换。大脑是靠左半球上的一块皮层把视觉画面转变成大脑可以处理的信息。这块皮层区域其实很小。你可以把这个区域理解成一块图像识别芯片。这是人能阅读依靠的最重要的硬件基础。

那既然是芯片,必然就有速度和带宽的问题。要想提升阅读速度,就必须降低编码的难度。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越熟悉的概念,编码的难度就越低。所以,如果你想写没有阅读障碍的文章,其实不是写浅显的文章,很多人在上面有误区。你想要让你的文章没有阅读障碍,就要用熟悉的概念来写。有深度的文章,不见得一定要很难阅读。

说到这儿,你也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互联公司起名,为什么不是水果,就是动物?这是因为概念熟悉,降低大脑阅读的时候的编码难度嘛。

摘自《得到》,逻辑思维

2)阅读的多条通路

阅读依赖于平行的、甚至存在重复建设的多条通道,有一个比方,就是“精灵集会”。就是人的大脑里面,一群精灵坐在一个大会场里。舞台上每出现一个字,所有的精灵都紧张地盯着它看。比如当“甲方”的“甲”字出现的时候,负责对“甲”字进行编码的精灵就激动地大叫:“这是我!这是我!”但是现场很紧张嘛,也难免有认错的,比如旁边有一个精灵,是负责理由的“由”字的。“甲”和“由”长得有点像,所以它也激动了,它也喊,“这是我!这是我!”

但是现场有很多精灵啊,旁边就有精灵提醒他:“你认错了,我是负责读音的,你听,念的是甲,不是由。你安静待着吧!”就是经过这样大会堂的选举、竞争、大呼小叫,这个字就被识别出来了。

真实的过程当然比这个例子要复杂得多。比如你看到一个字“咬”,除了负责形状的精灵和负责读音的精灵之外,负责牙齿感觉的精灵也参与进来,负责痛觉的精灵也参与进来,因为你被咬过,疼过。一群精灵合起来把这个字领走。

你看,过去,我们总是把大脑理解成一条秩序井然的流水线,这边输入,那边输出。但实际上,大脑真实的运作,是一场混乱的大合唱。从眼睛接收视觉信号,到大脑识别文字,再到联想语音和语义,再到解决冲突,大脑里面是在不断开会、投票,每一步都很嘈杂。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阅读为什么要有读音的参与。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越多的帮手,精灵集会的秩序就越好,阅读识别文字的效率就高。

摘自《得到》,逻辑思维,比我自己说的明白,摘抄到这里。

3)儿童获得阅读能力

“学习阅读有千百种方式”的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阅读方面,他们的大脑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对阅读的限制与约束和学习顺序方面也大体相似。

阅读教育的目标就非常清晰了。我们必须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神经元层次结构,这样,儿童孩子就可以识别字母和字形并轻松进行语音转换了。大脑阅读的其他重要方面还包括掌握拼写、丰富词汇量、领会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感受文学的愉悦,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这关键性的一步。如果不教授儿童阅读的方法,一味渲染阅读的乐趣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不对书面单词进行语音解码,他们获得阅读能力的机会也将大大减少。

以儿童和文盲为对象的大量研究都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字形-音素转换彻底改变了儿童的脑及其语音加工的方式。我们必须明确地教授孩子如何通过阅读书面文字来实现这一转换。这一过程不会自然发生,而是必须通过后天的习得。只有经过多年对语音解码通路的训练,从字形到字义的直接阅读通路才能建立起来。

4)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使得我们可以把视觉系统变为文字的识别工具。但只有当我们先天具备的大脑皮层能够将视觉字形、语音以及语义联系起来时,阅读才能够得以实现。所以阅读能力的硬件并没有进化,使我们后天训练得到的。孩子的视觉和言语中枢共同构成了一件精妙的装置,而教育通过再利用这些神经回路将其升级为更为专门化的熟练阅读装置。

04、价值思考:这本书对我有什么价值?

上周在“”读书方法的主题阅读中读了5本书后,发现阅读居然是一个“坑’很深也很复杂的话题,不能想着笼统读几本就能过去,有很多不同领域,目前接触的概念速读、拆书、阅读原理等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深坑,所以我在“读书方法”这个主题下面,开始一个小的话题“读书方法-阅读的原理”的主题阅读,这是这个小话题的第一本书。

05、背景知识:xxx

1)作者背景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是一位年轻有为、蜚声国际的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脑与认知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发现并证实了顶内沟(intraparietalsulcus)的数字认知功能。长期以来,他一直从事人类最复杂的高级认知活动——阅读、数学认知加工以及意识的研究,在《科学》、《自然》等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许多论文。本书是他在大量富有创造性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对人脑阅读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教育所进行的深入思考。

2)译者背景

周加仙博士,研究员。200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算是关于“脑与学习”这方面在国内的一个专家,并且 翻译有多本关于人脑学习方面的译著,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深挖。

2)教育神经科学

对于人脑,我们充满好奇,人脑的复杂性使它成为一个谜,神秘往往会产生神话。

19世纪,德国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Gall曾经通过对囚徒的研究建立了颅像学理论,扬言自己可以通过触摸头颅,分辩这个人是罪恶还是诚实,擅长数学还是擅长文学。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脑的研究慢慢脱去了那层神秘的外衣,但是依然出现了一些“脑”的神话,比较典型的有“3岁时脑已经成形和决定了!”“大脑存在学习的关键期!”“人脑仅仅被开发了10%!”“我是‘左脑’人,她是‘右脑’人!”“男性的脑与女性的脑是不同的!”“睡觉时大脑也可以学习!” ……于是早教广告“您已经错过了,难道您的孩子也要错过吗”“3岁决定人的一生”铺天盖地。

2013年,美国和欧盟分别提出“通过推动创新型神经技术开展大脑研究计划”和“人脑计划”,2014年日本启动了“脑智计划”。我国紧随其后提出“一体两翼”的中国脑计划,以脑认知或脑网络为“一体”,“两翼”则分别是类脑和脑疾病。

从目前各国已经启动的“脑计划”来看,美国更侧重于研发新型脑研究技术;欧盟则主攻以超级计算机技术来模拟脑功能;日本也推出过“脑计划”,主要是以狨猴为模型研究各种脑功能和脑疾病的原理。

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时代。几年前社会还在讨论信息时代对人类的冲击,转眼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翩然而至。

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意义非凡的成果。通过解码大脑信号、实现脑机交互,我们可以让瘫痪的人重新站起来,也能通过控制机械手臂完成喝水等行为,还能通过舌头让盲人恢复视觉。

参考文献何帆,人类是怎样学会阅读的?:读《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FT中文网张志远,《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书摘,知乎xuwensheng,《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读书笔记,简书沈迪飞.对阅读源起的探讨:读《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等四部专著[J].新世纪图书馆刘徽,《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精粹品读《脑科学将如何颠覆学习领域?》,教育家杂志

06、我的读书笔记

以下是我摘抄书中原话,或者是与书交流时的体验。我咀嚼过的精神口粮,不一定适合你的胃口,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读完这篇笔记能够喜欢上阅读这件事~

第一章、我们如何阅读?

▽(摘抄)4400年前,文字系统才从西亚的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地带诞生,而且拼音文字本身也只有3800年的历史。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时间跨度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形成专门的阅读神经回路。我们的大脑所建立的基因蓝图来自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祖先。也就是说,我们灵长类的脑原本只是为了适应非洲大草原的生活而设计的,而如今我们兴趣盎然地运用它来阅读纳博科夫(Nabokov)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进化中并不存在任何因素促使我们通过视觉来理解语言。

▲(评论)人天生就会听说,读写功能是经过教育后才学会的能力,人类发明了读写功能后才进入发展的哭诉通道,是不是读写相对来说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让我想起之前的文盲,可以不识字但是通过看戏、听评书还是能够知道三国、包青天这些历史故事,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摘抄)我们从眼睛开始对书面文字进行加工。只有眼睛中央的一块称为中央凹的区域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让我们能看清小小的铅字。因此,我们的目光必须在书页上不断地扫视。目光停下来时,我们只能认出1~2个单词。而每一个单词又会被视网膜神经元分割成无数的片断,只有这些片断重新整合为一体时才能真正辨认出单词。我们的视觉系统会逐步地提取字形、音节、前缀、后缀和词根。最终,两条平行的加工通路开始运作:语音通路将字母转化为语音;而语义通路则从心理词典中提取词义。

一个单词进入我们的视网膜时会被分割成千百万个视觉碎片,而每一个碎片都被不同的感光细胞所识别。由于这样的信息输入方式,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将碎片组合起来,使我们可以知道看到了哪些字母,还要找出这些字母出现的顺序,从而最终识别出这个单词。

正因为需要用中央凹去看文字,所以我们的目光在阅读的时候需要不断地移动。我们必须通过移动注视点,用视觉中最敏感的区域来“扫描”文本,因为只有这一区域的分辨率足够高,能够识别文字。然而,我们的目光并不是连续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们称之为眼跳(Saccade)。其实此刻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的眼睛也正在做着每秒钟4~5次的跳动,不断地将新的信息输入你的中央凹。

我们的眼睛给阅读行为施加了很多限制。视觉感受器的结构决定了阅读时我们的目光必须每0.2~0.3秒就跳跃一次,这样才能够对整个书页进行扫描。而阅读也只不过是把一系列对单个词的“抓拍”,通过思维过程重新组合起来的过程。

只要文字还是一行行地写在纸上,我们通过注视来获取信息的方式就一定会减慢我们的阅读速度,形成一道不可跨跃的屏障。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看到那些声称可以让你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0个单词的阅读法的广告时,就一定要持怀疑的态度了。

也许你会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决定我们阅读难易的因素是印刷字体的大小:小字比大字更难辨识。然而奇怪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字越大,所占据的视网膜空间面积就越大。因此,当我们用大字号印出一个单词时,单词就会被挤到视网膜的边缘,而这个区域不论字有多大,辨认起来都力不从心。易于辨认和难以辨认的两个因素几乎完全相互抵消,所以一个字体加大的单词和一个字体缩小的单词从视网膜感觉精度的角度来说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个单词不能太小,至少大于人眼中央凹所能精细分辨的极限。而对视觉减退的人来说,例如老年人,把字印大一点还是很有道理的。

▲(评论)逐字阅读是一个坏习惯,扫射文字才能快速阅读,停留下来对单个词语进行注视是没有意义,快速浏览,不断摄入新的视觉信息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摘抄)20个字母,事实上20个都已经多说了。我们每一次眼跳只能辨别出10~12个字母:注视点左侧的3~4个以及右侧的7~8个。在这个区域以外,我们基本上识别不出单词,而只能感知到有无空格。空格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单词长度的线索,从而帮助我们作好眼跳的准备,并确保我们的目光落到下一个单词的中心。至于我们从眼前的这个单词中到底能提取出多少信息,研究者们还存在着争议,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单词的前几个字母。

▲(评论)原来一目十行是错误的,只能是个形容词,一次只能看到3-5个汉字。

▽(摘抄)我们的眼睛给阅读行为施加了很多限制。视觉感受器的结构决定了阅读时我们的目光必须每0.2~0.3秒就跳跃一次,这样才能够对整个书页进行扫描。而阅读也只不过是把一系列对单个词的“抓拍”,通过思维过程重新组合起来的过程。有时,一些小的语法词,像“the”、“it”和“is”在阅读中可以跳过,但几乎所有名词和动词这样的内容词,我们都必须至少注视一次。

这些限制是我们视觉系统中固有的一部分,无法通过训练加以改善。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训练来优化眼动的模式,然而大多数每分钟能读400~500个单词的优秀阅读者,其眼动方式已经没有太大提升空间了。考虑到视网膜的构造,我们很可能没法提升阅读速度。

▲(评论)眼睛是通过“抓拍”来看文字,所以学会“跳读”就非常有必要,要学会抓关键词,在一断文字中关键句(主题)、关键词(名词、动词),在阅读时减少我们每一行所需的眼跳数量,不回头去看已经读过的词,在眼睛的生理极限内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摘抄)实验证明,单词的整体形状在阅读中并不起作用。我们之所以可以立刻识别出“words”、“WORDS”和“WoRdS”,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系统并不关注单词的轮廓,也不关注字母的高矮变化:视觉系统只关注单词中含有哪些字母。很明显,我们识别单词的能力并不依赖于对单词整体形状的分析。

▽(摘抄)我们的思维是否可以从书写的文字直达语义,而不需要经过发音?还是我们无意识地将字母转换成声音,然后才由声音通达语义?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多争论。

现在,基本达成共识:我们都可以直接提取单词的意义,而省掉先发音再理解的麻烦。然而,即使是熟练的阅读者也会利用单词的声音,虽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真的将单词读出来——我们不必运动双唇,甚至不必产生准备运动双唇的意向。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我们会自动地提取出单词发音的信息。语义通路与语音通路并行运作,并相互支持。

在阅读中,内隐地提取出书面文字的发音是自动的过程,然而这种转换也许并非不可或缺。字母到语音的转换通常缓慢而低效。因此我们的大脑经常会试着通过另一条更加直接的平行通路来提取单词的意义,将字母串与我们心理词典中的条目直接联系起来。

为了对直接的词义通路有更直接的感受,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只能在脑海中读出文字的阅读者所面临的窘境。实际上我们能够轻易地区分这些音同词不同的情况,这表明我们并不是非要把它们读出来——还有另一条通路来帮助我们消除模糊性,然后直达词义。

纯粹以语音为基础的阅读理论还有另一个问题:从拼写到读音的过程并不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作用,我们往往不可能单单从字母的顺序上来找到单词的发音。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如果不事先了解这个单词,就无法得知它的发音。

英语中不规则发音的现象俯拾皆是。

▲(评论)阅读的多条通路,阅读需要集中精神,全体参与的一个活,所以碎片化阅读时,注意力并不集中,所以得到的有效信息就比较低。

▽(摘抄)所有的书写系统都在精确表音与快速表意之间摇摆。这种困境直接反映在阅读者的大脑中。当我们阅读时,两条信息加工通路同时存在并相互补充。当单词非常规则,或很不常见,或是完全是新的时,我们倾向于利用“语音通路”进行加工。我们先将字母串解码,然后将其转换为读音,最后尝试提取这种读音模式的意义(如果它有意义的话)。相反,当我们看到很常见的或是发音很特殊的单词时,我们采用直接通路进行阅读加工,先识别单词并提取意义,然后再利用词义信息去提取它的发音。

▲(评论)想想上学的时候早读课还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小孩子读书摇头晃脑大声背出,其实对阅读是有帮助的。

第二章、脑中的字母匣子

▽(摘抄)神经元对“G”和“g”反应相同这一现象,不可能归因为某种固有的视觉组织形式。它必然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果,这一学习过程将文化实践整合进了相应的大脑网络之中。

虽然表面上的形式千差万别,但所有文化中的书面文字都由非常相似的脑回路来进行加工。特别是左侧枕-颞区的“字母匣子区”在所有的阅读者大脑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与词形和字符内在结构的差异非常小。

单词和面孔还各有半球偏好性。我们在识别单词时,左半球占据主导地位。而对面孔来说,右半球才是最核心的。虽然最初两个半球都得到了平等的刺激,但单词的信息会快速地流向左半球,而面孔信息则流向右半球,这一过程只需几十毫秒的时间。偏侧化也是阅读加工过程的核心特征。

▽(摘抄)虽然表面上的形式千差万别,但所有文化中的书面文字都由非常相似的脑回路来进行加工。特别是左侧枕-颞区的“字母匣子区”在所有的阅读者大脑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与词形和字符内在结构的差异非常小。

对中文阅读者的大脑进行扫描时,依然是左侧的枕-颞区域激活,仍然出现了显著的向左的偏侧化,其位置与“字母匣子区”大致相同。这多么神奇,巨大的地理位置差异,不同的脑成像方式,不同的脑形态,不同的教育策略和书写系统,但是中文阅读者与文字识别相关的大脑活动,却与英文阅读者相差仅仅几个毫米。

我们所阅读的每一个单词都必须先通过“字母匣子区”,这一区域在书面语言的识别过程中起了决定性和普遍性的作用。但是,在把单词的外形分析为字母、字素和词素之后,这一初始加工阶段之后会发生什么呢?这些信息往哪里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皮层通路来提取单词的发音和意义?

▽(摘抄)心理学家为阅读提出了一个双通道模型。他们认为脑中存在两条可以同时运行的平行通路,使用哪一条通路取决于要读的是什么:不常用的单词和新词沿着声音通道移动,将字母串转化为语音。常见单词以及那些拼写与发音不相匹配的单词,通过心理词典来识别,进而提取其意义。

第三章、会阅读的猿猴

对大脑可塑性的论证如此之多,使其成为大脑皮层的一个不证自明的特征。实际上,学习能力是复杂进化过程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学习是不需要的,如果婴儿的呼吸或吮吸都需要学习的话就无法生存下来。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并非一切都可以事先预测的复杂世界中,因此我们的大脑也不可能完全地预先配置好。在这种情况下,进化最终馈赠给我们一个有用的办法:学习,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严格的先天机制。

我们的“学习本能”在阅读能力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突触可塑性普遍存在于儿童身上,同时也存在于成年人身上,它使得灵长类动物大脑的视皮层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应付由字母和文字识别所带来的特殊问题。我们的视觉系统从进化过程中继承的可塑性恰好使得我们的大脑能够学会阅读。

我曾强调过词汇就好比树一样,字母是树叶,由我们的视觉系统提取的字母的各种组合是树干。这一树状图现在有了一个字面意义,因为它与由字形区数以百万计的神经元以及亿万个神经联结组成的解剖树相吻合。它们中的每一个神经元对词汇识别都贡献出微小的力量,从最初的识别线条的神经元到对双字母与词素作出反应的神经元。神经元像一群小精灵一样,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送信息,将各自随意支配的不完整数据传递给彼此,直到整组神经元达成一致为止。

即进化没有为阅读预先设置好区域。阅读的学习是我们猿类祖先脑的完善。我们的大脑再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方法使视觉皮层中最适合的区域去执行识别字词的新任务。

第四章、阅读的发明

神经元再利用的假说认为,大脑的结构制约了我们进行阅读的方式。我们可以将文字发展的历史看做是一项浩大的筛选过程:经过时间的沉淀,书写的各种文字逐渐成为了能够进行有效标记的符号,并且越来越好地契合于我们脑中固有的组织形式。简单地说,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并没有改变原有结构以适应文字加工的需要,相反,恰恰是文字通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适应了大脑的加工要求。

文字具有非常神奇的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起源是何等的神圣,而是因为它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大脑的容量。实际上,人类通过在纸上做少许的记号,便能够极大地提高自身的记忆能力,这简直是一种奇迹。

各种文字系统虽然存在显著的差别,但也具有很多相同的视觉特征——轮廓对比鲜明、平均每个字三个笔画。只需要大约3个笔画,就可以写出大部分的文字(曲线的文字甚至可以不用停顿的一笔写出)。所有文字几乎都基于3个笔画,并且这个平均数的变异性非常低。这种奇妙的定律之所以被沿袭下来,是因为它和我们视觉脑区神经元的“感受野”一样,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层级递增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字,都遵循了这样一条进化规律,即文字会逐渐发展为一种最优化的组合,使得每个字都能够被单个神经元所识别,

第五章、阅读学习

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啃书的人”和“喝墨水的人”,或者换句话说,怎样才能成为经验丰富的读者?1985年,英国心理学家乌塔·弗里思(Uta Frith)提出了一种阅读习得的经典模型,这一模型把阅读划分成三个主要的学习阶段。

阅读的第一个阶段,大约是在5~6岁的时候,是“语标的”或“图示的”阅读。儿童还没有掌握书写的方法。视觉系统试图把单词当成物体和面孔一样去识别。

阅读的第二阶段,儿童在习得了字母以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语音,对语音的分析完善了儿童对字母的理解。

第三个阶段:字形阶段。儿童逐渐习得大量不同词长的词汇,包括有关这些单元以及相似单元出现频率的丰富信息。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到底能给一心希望优化阅读教学的教师和父母们带来哪些建议呢?成长中的阅读科学还没有现成的定论,但它确实提供了几点建议,简单而精妙:我们知道,字母到语音的转换是阅读获得的关键阶段。所有的教学努力从一开始就应专注于这一目标,即掌握每个字形与音素一一对应的字母原则。

在幼儿园,老师可以安排些简单的小游戏来为儿童阅读的习得做好准备。在语音层面上,学龄前儿童常常从单词和读音游戏(音节、押韵,最后是字形)中受益。在视觉层面上,他们可以学习识别并描写字母形状。蒙台梭利(Montessori)方法要求儿童用手指描画砂纸字母的轮廓,这对幼龄儿童帮助很大。它帮助儿童了解每个字母的定位并清楚地将“b”、“p”、“d”和“q”区分开来。

在准备阶段之后,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教授孩子每种形音对应关系。儿童的大脑无法光凭视觉阅读来自动提取这些对应关系。他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每个语音可以穿上不同的“衣服”(字母或字母组合)来呈现,每个字母都可以有多种发音方式。由于英语拼写复杂,字形的引入必须遵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当然,了解阅读机制本身并不是目的,从长远来看,只有理解意义,阅读才具有价值。儿童一定要知道,阅读不是简单地发出几个音节,它还要求理解书面的内容。只有当孩子能够轻松地读懂单词和句子,并且能够进行复述、概括或者释义时,才算圆满地完成了一个阅读阶段。

强调父母和教师不该做什么同样重要。描写单词的大体轮廓毫无用处。吸引孩子关注字母的上升或下降模式也不是特别有效。此类练习甚至可能干扰阅读,因为这样会引导孩子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的总体轮廓上,从而令他们妄下结论,认为可以不用逐个比对字母就能猜测词意。但我们应该看到,像“eight”和“sight”,它们的轮廓几乎是相同的。儿童有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通过逐个分析字母才能识别出单词。

为了避免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对字母水平的注意中转移开来,我对那些装帧精美的阅读手册持保留态度,这些材料中的插图往往比文字还要多。我们也同样需要提醒孩子们,尽管阅读是苦差事,但它在解码和理解文章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内在回报。

▲(评论)阅读图片并不是阅读,图片和色彩其实对阅读是一种干扰,是不是看漫画和动画片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多小贡献。

我们同样可以把儿童的大脑看做一台令人生畏的机器,而它的功能就是学习。在学校度过的每一天,大脑都在修改着为数众多的突触。神经元的偏好改变,策略出现,新规则的习得,接着,新的网络就开始互相交流了。

抱歉,后面内容比较多,前面以探讨脑的阅读原理,后面主要是对这些原理的利用和缺陷,不再摘抄读书笔记,有兴趣的可以自行阅读。

「愚父读书」每天一起读本书,为思想加油。读懂一本书背后的故事,才是真正的阅和读。

2019年2月份“读书方法”主题阅读的第8本书,上一本阅读的是

喜欢,就点个赞;爱我,请关注。

阅读 / 脑的阅读 / 迪昂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