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已经在湘贵被秘密关押十年之久的张学良,被转移到台湾井上温泉继续软禁。那时候的张学良已近知天命之年,但他大概不会知道,还会有四十年没有自由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从此后,他专心研读明史,成了一位学问家。
张学良这个人其实并无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即便是在年轻时杀杨宇霆这样的大事,也不过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杨之被灭也是咎由自取,失于轻率。且也是自毁长城之举。
再者,不放一枪一弹丢了东北,也表明他并无什么军人的血性,根本就是贪生怕死。也不要说什么敌人多强大,实际上当年攻击沈阳北大营的日军总共仅不到两万人,而张学良有二十万东北军。
可能也正因此,此后流亡西北五年有余的张学良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再也不能安逸的混下去了。再加上围剿中共又屡屡受挫。但是他把这一切罪责与愤懑都推到了蒋介石的头上,似乎不是自己不抗日,而是蒋不抗日。所以,这位当时兼任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西北“剿总”司令的张大少“被逼无奈”又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西安事变”。
实际上,兵谏这种事并不是什么新鲜招数,自古有之,但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可关键的是,他事前没有宏观上的战略谋划,事后也没有战术上的应对措施。
所以,对与他“义结金兰”的流氓大哥蒋介石来讲,能够脱险再反扣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只是这个报复的时间长了些,不过老天是“公平”的,熬死了蒋介石,张学良还活着,活了101岁。
所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我看来也是一场悲剧而已。最后,杨虎城被杀,西北、东北军瓦解,蒋介石依然反共。次年,日军全面侵华。不过,从另一个更深的历史角度上讲,那便是当时内外、南北均借此事件几使各方得到了暂时的“缓和”与“稳定”,而仅仅是牺牲了“始作俑者”张、杨而已。
但张、杨也不冤,除了要付出政治本身的代价以外,最主要的是愚蠢。坐拥近三十万兵力,背靠三秦祖龙发祥之地,又同时具备了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却甘心听从他人的摆布,不失败才怪。
不过,蒋介石虽然很擅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也谈不上是一个政治家,他也是一个从没有断奶的伪皇帝。也包括他处心积虑喂养的“中央军”。而真正的赢家则在八年后,势不可挡。
这就是政治,会把所有人都置于利益的天平上,称一称;这也是历史,只最终决定了谁留下了,谁被淘汰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历史从来都是血腥的、阴谋的、残忍的、不堪深究的。
这世界,其实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但是,生来就只会当奴才的人们,他们是永远“看不懂”历史的,因为历史根本就是他们自己写的,不过是不断重复前人的笔迹,而根本不会也不敢创造真正的历史。
我常想,我们读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历史又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这恐怕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但归结到一点上,我认为还是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透析人性,解读人心。
最重要的是客观的理解与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与发展脉络,从中通晓我们的优点与软肋,找出(或试图找出)革新的方向与方法。可能张学良也是这么想的吧?!
但也不要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再比如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勾践之“卧薪尝胆”吧。我以为,既不是高大上式的完全推崇他的坚忍不拔,也不是自以为清高的一味批评其不择手段。
在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历史条件下,各诸侯王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土与利益,勾践为了复国,“忍辱负重”打败夫差无可厚非。但是他的人格与作为,似乎又与一个“圣主明君”的赞誉十分不相称,堪称“厚黑”鼻祖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呢?我们既要学习他的那种为了理想和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是也应该摒弃他的那种为了权欲不顾羞耻的态度与做法。
吴国灭亡了,夫差自杀了,范蠡也离开了。但是勾践死后,越国在一百多年后也被楚国灭掉。而楚国首先在“战国七雄”后期被秦国灭掉。秦二世而亡,仅存十五年,即又进入了“楚汉相争”。
纵览历史,尤其是春秋战国纵横五百余年的发展史,以及最终形成的社会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本奠定了中国人的核心思想意识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框架的雏形。
而“吴越争霸”可能恰恰代表了这一历史阶段里面的典型人性与人心。而在秦亡汉兴之后,简言之,“三百年必有王者兴”成为一条历史规律。
什么样的人性呢?表里不一的人性。什么样的人心呢?胜者为王的人心。
也不论是儒、道、法,乃至东汉传入我国、唐朝开始兴盛的佛,莫不如此。简言之,学会了“内圣外王”的中国人,从此开始了数千年之华夏历史发展之路。
可是,遗憾的是,迄今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读懂历史,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仍然在以一种主观好恶、人云亦云的思维与方式在读历史,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这是由历史书写者的“人性”所影响的,也是由历史解读者的“人心”所决定的。
再比如晚明时代,以洪承畴、钱谦益为代表的一大批“忠臣孝子”投靠了清王朝,成为开国功臣。当然也有不少人,如黄宗羲、郑成功等“民族英雄”对抗朝廷,退居山海。
其实,到底孰是孰非?从大历史观上说,都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还是人性与人心。钱谦益也算不上“汉奸”,郑成功也并非什么“英雄”。
洪承畴投降与否,都挡不住清朝入关,反而是被割了三千六百刀的袁崇焕,成了当时万人唾骂的“汉奸”;郑成功不去割据台湾,也还会有李成功、王成功,况且,郑成功依然不也是把“基业”传给了儿子郑经么?可笑的是,到了康熙时代,他再一次成了“贼寇”被剿灭了。
换言之,比如近年来历史教科书里对于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等人的历史角色“称谓”之定性改来改去就是一种很可笑,也很可耻的做法。
所以,人性不善,人心不足,那么,历史就会不断循环往复下去,其规律也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并无什么读不懂的、看不透的历史(本身),只有被自己的人性与人心蒙蔽了的“史小姑娘”。
推而广之,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层面同样莫不如此,而历史也承载和造就了它们。就比如说经济吧。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经济大发展,商业新模式等等。一战、二战的爆发,乃至于还有没有三战,已经说明问题了。具象一点,比如,从来就没有什么“白手起家”、“供不应求”这样的事情。
我们今天看到的高楼大厦,那是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经济增长没有必然联系;而如今流行的“流量经济”、“粉丝经济”等那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与商业模式也没有必然联系。
什么“市场经济”也好,“模式变革”也罢,乃至于什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等其实也都是扯。一切商业的本质都只是“欺骗”两个字而已,而所有的商业目标也均指向最终的“权钱”两个字而已。
欺与骗是人性,权与钱是人心。故而,也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仿佛才能豁然开朗起来,才大概能找到一把钥匙。
不过,可惜的是,“杜甫”和“四爷”向来都很忙,我们从来关心的也并不是真相,而是怎样一次次的做到“难得糊涂”罢了。想来,张学良将军在活到了一百岁高龄时也是深谙了此道吧!“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张锋 己亥秋写于启东翠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