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听到“洗脑”这个词语时都会感到头皮发麻,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各种传销组织,组织通过对成员的洗脑,达到彻底控制他们的目的,这也是传销组织拥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传销组织洗脑的本质是控制他人的思维,降低他人思维的独立性,我们知道,一个人思维的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一旦被他人所控制,就会失去本来的判断力与创造力。
最近,正在看松田充弘的《提问式工作术》,其中提到了四种常见的洗脑术,可以帮助我们规避洗脑风险。
一、扭曲真实认知
其中最典型的方法当属“煤气灯”操纵法。“煤气灯”操纵法源自于一部电影中的经典情节:
男主角故意调整煤气灯的明暗,坐在一旁的女主角开始怀疑男主角在煤气灯上动了手脚,但是男主角坚称她“看错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女主角便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并开始进入自我否定。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通过扭曲个体真实认知来达到控制对方的手段,它常常出现在亲密关系中,对彼此的信任度有很高要求。如果你的伴侣一直向你坚持一种错误的看法,尽管你最开始觉得非常荒谬,但是久而久之你就会怀疑自己的判断,最终对伴侣的看法深信不疑。
二、正强化
强化(Intensify)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提出,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导致一个人行为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它有助于行为的重复出现。根据强化的效果不同(促进/抑制),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强化的一个经典运用就是宠物训练,当训练者指导宠物根据指令完成某个动作之后,立即给予奖励(正强化),重复强化多次之后宠物便会形成固有的思维回路:
“只要按要求做了便能得到奖励。”
因此,后来即使主人不奖励,宠物也会按照指令行动。当宠物随地大小便时,主人一般会予以惩罚(负强化),反复几次之后宠物就会因害怕惩罚而放弃随地大小便的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洗脑手段便是正强化。如果一个人想控制另一个人,首先要通过大量赞美与肯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受害者在受到正面反馈后,便会萌生与这个人继续来往的想法,
长此以往受害者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极大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在传销组织中,组织成员也大多通过互相肯定的方式来稳固关系,从而让新人更容易接受下一步的洗脑。
三、制造稀缺感
所谓稀缺感,指个体对某个自身难以得到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渴求感。这是由“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决定的。因此,如果想要控制一个人,只要掌握他(目前)最渴望的稀缺资源的控制权,让对方死心塌地的追随你。
这种稀缺资源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一朵小红花就是稀缺资源,他们可以为了小红花而不再哭闹。而对于成年人来说,一定量的金钱便成为了稀缺资源,一些公司之所以能够让员工对其非常忠诚,靠的就是丰厚的薪资待遇与福利。
四、角色塑造
如果我们给人营造一定的环境,并赋予这个人与环境相适宜的角色,那么这个人就会逐渐深陷这个角色之中,失去了原本的自我判断与决策能力。许多演员在演戏时“入戏过深”就是这个道理。
在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两批大学生被分别赋予“警察”与“犯人”的角色,一开始大家还比较和睦,结果慢慢地都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扮演警察的学生开始对“犯人”施加强制措施与暴力,而扮演犯人的学生也会产生“我就是罪犯”的错觉。这个极具争议的实验证明了角色塑造对一个人的强大影响。
我们的心理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而洗脑手段的可怕之处正是它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心理干预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任人摆布的工具。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发现身边出现了类似的细节,就一定得提高警惕,以免被他人所利用。
- The End -
参考资料:《提问式工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