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朝 > 宋朝 > 十国 > 五代 > 唐朝 > 隋朝 > 南北朝 > 晋朝 > 三国 > 东汉 > 西汉 > 秦朝 > 周朝 > 东周 > 春秋 > 孔子
  • 精选
  • 会员

为什么孔子那么伟大?看看他受的教育就知道了

2019年9月8日  来源:云开书院 作者: 提供人:yandang11......

作者:余云开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彼时,古希腊文明尚未繁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尚未出生。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还要晚一些才出生,而奠定西方文明的耶稣要到500年后才出生。

那时,可谓举世莽荒,草木疯长。

孔子从底层走来,用他那铿锵有力的格言短句,开辟了光耀万世的儒家学说,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之后在两千多年里,儒家几乎主宰着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演变,并不断被发扬光大、衍生出诸多细流,孔子也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有人说,未来能拯救世界的,只有中国的孔子思想。虽然对于这些言论,我们审慎得觉得有些过于夸张,但孔子的伟大我们毋庸置疑。

每一个人的成长背后,一定是由各种因素交织塑造而成。尤其是伟人的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一定是充满着非凡的历程。因此,对孔子的教育历程深入研究,在今天教育问题凸显的时代,无疑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为什么孔子那么伟大?看看他受的教育就知道了

下面,我们就从哲学、心理学、玄学、美学、物理学等学科角度探析孔子教育成长之秘

一、纯正的胎教:“正念先行”

据史料记载,孔母颜徵在刚怀孕时,为孔子选择良好的胎教模式:眼睛不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口中不说不谦逊的话语;并每日读书弹琴,陶怡心性

孔母之后,严格执行胎教的还有孟母(孟子的母亲),其“席不正不坐、肉割不正不吃”,意思是席子放得不正她不坐,肉割的不正不吃。因为心思意念的纯正是从意念到感官的一体化,如果席子不正了会影响纯正意念的波动和偏移。

现代很多人对胎教的认识具有较大的偏差,全在一些外在的形式。

其实胎教的核心是母亲心思意念的纯正和归正,就是正念、正心、正行,说白了就是做一个心灵诚实、良善、公义的人,不动歪心思、邪念头。这也正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从形而上学(或说宗教学)来理解,这样做是获得神灵护佑的方式,也是所有宗教的教条核心。按照现代科学理论的说法,人的意念决定了这个人的一切,你越善良,你的意念能量场越大,你就获得越多的能量。

这么说让人感觉有点玄乎,但如果从美学和生物学上来讲,你就会觉得很有道理。当一个人怀着美好的心灵,又陶怡在美好的事物当中,这个人整个身体机能都会发挥最佳(或说最健康)的状态,这对于胎儿的孕育,无疑将达到最佳的效果。

后来孔子无论从人格上、精神上、身体上都达到了完美状态,尽管他一生颠肺流离,但却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此外,孔母在坚持的“正念和美好”,无形中塑造了孔子在这一方面的感知力和潜意识,而这些都是成就一个人的因素所在。

二、家庭和谐氛围的熏陶:“爱的力量”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未婚同居,另一种是因为两人年龄悬殊(叔梁纥70岁,颜徵在不到20岁),不符合当时的礼节,故而称野合。

关于叔梁纥向颜氏求婚之事,有许多版本记载。其中《孔子家语》记载得颇为详细: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一个叫颜徵在。颜氏问三个女儿说:“陬邑大夫叔梁纥,虽然父、祖为卿士,但他是先圣王裔。此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我很喜欢他。虽然年龄有点大,性情有些严厉,但这些都没什么问题。你们三个谁愿意做他的妻子?”

两个大女儿都默不作声,小女儿颜徵在上前回答说:“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不用再问了。”父亲听出了这话的语气,说:“你能行。”于是就将小女儿嫁给了叔梁纥。

对于这些记载,在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无关紧要,也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要知道叔梁纥和颜徵在是否两情相悦?根据上面记载,我们不妨从逻辑学方面来展开想象。

叔梁纥在有孔子之前,他有九个女儿和一个残疾的儿子,那么在“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下,我们能断定垂垂老矣的叔梁纥想要找一个年轻女子生养儿子,所以有可能有人找到了有三个饱读诗书的女儿的颜父撮合。

在当时,叔梁纥的“人品出众、博学多才、武力绝伦”的英雄气概一定是响誉千里的,所以颜父才会用一种欣赏的语气征询女儿们的意见。同时,颜徵在的芳心之中肯定也是对那个英雄充满倾慕的,所以才会充满豪气地应承了父亲。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孔父孔母的结合,是建立在一种高大的情操上:即一种英雄情怀下的爱情。

因为只有这种爱情才会给孔母带来持久的动力,在孔父去世之后,她能以一己之力在漫长的艰难生活中,怀着极大的爱心和热情去培养孔子。甚至,孔母在想念丈夫的过程中,免不了会加倍的爱孔子。

爱情是造物主赐给人类最宝贵的体验。可以说,对爱情的渴望是人类最伟大基因密码,早就被造物主编写在了人体之中。因此,世人才会对爱情孜孜以求,“海可枯、石可烂”,但爱情不可变。

爱情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长,以及一个家庭乃至后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完美的爱情结合,必然能带来充满爱的家庭和谐氛围,而这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非常重要,更是孩子性格健全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孔子那么伟大?看看他受的教育就知道了

三、启蒙教育阶段:理想人格的启发

虽然孔子的父亲在其三岁时就逝世,但其父在世的英勇事迹、为人处世的高贵品质——诚实守信、忠诚有担当、乐于助人、求知若饥等等,仍由其母朝夕为孔子传讲。

我们有理由相信,颜徵在在想念丈夫的过程中免不了更加美化丈夫的人格魅力,这就难免为年幼的孔子塑造了完美人格的理想。可以说,孔子后来对自身修养的追求和顿悟,正是孔母给他塑造的完美人格所种下的种子。

当然,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在孔子三岁前,叔梁纥是一直陪在孔子身边的,我们可以肯定作为健全的继嗣人选,孔子无疑受到父亲特殊的关爱。俗话说,“三岁看一生”,三岁前孩子的成长状态,很大程度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我认为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回到他潜意识里的三岁前,因为在那个潜意识里,藏着他父亲带来的太多的美好印象和感受(关于这个思考后续我会单独写一篇专论)。

后来子路曾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有完美人格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不贪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人格的人了。”在这里,孔子提到的智慧、无私、勇敢、通识几大因素正是他父亲的影子(或者说是他母亲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此外,颜徵在本身就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伟大母亲,叔梁纥去世之后,她为叔梁纥的正妻施氏所不容,她也很快觉察到在孔家的生活环境对于孔子不好,于是她便带着孔子移居曲阜阙里,分家的时候,她只是要了叔梁纥留下的一车书籍。

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孔母的价值取向非常崇高。说明她是一个心怀天下、远光长远的人,那么她的这一价值取向自然会成为她日常行为的导航,当面临着各种冲突时,她一定会明确选择以崇高生命价值为重心。按照现代教育理论来分析,这无疑为孔子长成公正无私的品格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我们不妨多说几句,现代很多人离婚以后,就对孩子故意丑化前任。其实这对孩子不公平,也对自己不公平的,有问题的孩子都是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锚定效应,指的是在孩子幼年成长时期,他接触的每件事都会成为他成年时期的抉择参考指数,这些指数会深入他的潜意识里,影响着他的一生。比如说,有的孩子从小被灌输“天下的男人都坏或天下的女人都坏”这种意识,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再怎么正确的教育都很难改变他在潜意识里对男人和女人的绝对判断。

四、准确的立志:“十有五而立志于学”

那么,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的幼时印象里都“锚定”了纯正的认知:“正念、英雄人格、高贵、博学多才、爱心、谦让、礼节的崇高”等等。

由此,在他十五岁的时候,这些认知给了他立志于做学问的使命感(或说爱好),这就是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来源。

对于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能够早早立下这个志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即便到了信息爆炸、各种文化泛滥的今天,很少有人能十五岁立出符合自己天赋和潜力的志向。我们看到更多的例子是,很多人大学毕业了仍然一片迷茫,不知道人生该怎么走。

当然,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填鸭式的教育让孩子变成了知识的机械,更因为价值观的混乱让孩子找不到效仿的对象,加之媒体沦为明星的传声筒,使得孩子们迷恋在这种光鲜之下,从而忽略了他们比这更有价值更有前途的部分。

在这里,我认为,立志应该作为一门学问进入到大学,甚至中小学的课堂。针对立志,我们应该设立必要的教育引导,让孩子学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所在,从而才能最大化发挥人才效应。我们不知道孔母是否懂得这个教育的逻辑,但她对孔子所做的教育引导完美的吻合了很多教育理论的思想。

为什么孔子那么伟大?看看他受的教育就知道了

五、自我成长因素:内省精神

自我成长最重要的是要有内省精神,孔子提出“一日三省吾身”,说明其内省精神非常强(也可以说是灵性聪敏)。那么,孔子内省精神如何来的,这主要来自三方面,一个方面是敬畏之心,一方面就是自卑的心理,一方面就是对于高贵的渴慕和自身定位

孔子的敬畏之心,可以从其幼时的一个举动看出来,相传有一天正刮风下雨,孔子拿着祭祀用的礼器(俎豆)往外走,孔母惊讶其举动,问他要干什么,他说去祭祀神灵。可见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超然的存在,而且这个超然的存在掌控着世界的一切,在雷电交加时,他领悟到某种神秘的指令(或者说来自内心的感动):这时候正是祭祀、行大礼的好时机。

关于孔子的自卑心理,显然是来源于其贫困的家庭。据说他年轻时曾经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当面骂他出生贫贱。孔子也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些经历多少给孔子造成一定的自卑心理。

关于高贵的渴望和自身定位,实际上孔子的祖上都是达官贵人,其父也曾是鲁国有名的勇士,加之孔母的对其完美人格的言传身教,可以说孔子的血液里、灵魂里都对高贵精神充满了向往。

那么,家庭贫困、各方面条件不利,但对天地充满敬畏之心,加上又有着一颗高贵的心灵,这正是训练内省精神最好的方式。这三项如果单一有一项发生在人身上,往往就容易造成极度自卑或者盲目骄傲的习性。只有三种能够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生,才能够塑造人。

具有超强内省精神的孔子,就可以以天地为师、以任何人为师,甚至以小孩子为师,因为他总能在别人身上发现值得学习的地方(孔子就曾向一个叫项橐的小孩学习的经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学而不厌”正是孔子向一切学习的心声。

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又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苌弘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孔子拜他为师,学习音乐;师襄子是鲁国著名乐官,教孔子弹琴。 故有“学无常师”之说。

孔子虽然拜过很多人为师,但最主要的思想是他从思考和实践中得来的,或者可以说,他集世间一切学问,将其归纳总结为儒家思想。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他在做牧场管理员时调解牧民们的纷争得来的。

六、教育关键之处:无形胜有形

一个人的成长因素,取决于年少时期所受到的无形教育有形教育的结合。

虽然孔子在《论语·述而》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索得到的)。”

但我认为,“勤奋好学”这些“有形教育”的部分,固然是孔子成为一代宗师的必要条件,但他所受到的那些“无形教育”,比如孔母的正念胎教、理想人格启示等,才是根本性的先决条件。没有那些无形教育的训练,他就不会有洞察周身一切的敏锐力(或说感知力)。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培养人的感知力,因为感知力是一个人能与世界沟通的密码。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一点,作为儒家的两大圣人,孔子、孟子都是单亲家庭,同样的,他们的母亲都采取了相近的教育方式。有谁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有问题,让他来了解一下这两位大人物吧。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教育的问题。很多人,自己整体耍着小聪明、发着脾气、打着麻将、吵着架、说着脏话,却要求孩子像圣人一样完美,那岂不是此人说梦吗?

当然,教育说不难那是假话,但说难其实也难不到那里去,关键是你有没有抓住几个重要的点。

通过对孔子教育成长历程分析,我们可以明白,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无形的部分:正念胎教、爱的氛围、理想人格启示、准确的立志、内省精神等,而有形的部分只是一个认知。但这个有形的认知,是要靠无形的东西来深化和催发。

孔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