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物理学界,光子或电子等微观物体究竟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议一直不断。从1704年牛顿有光的微粒说,到1856年麦克斯韦认为光是电磁波,再到1905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波还是粒,可谓众说纷纭。为验证电子的属性,科学家们做过无数的实验,其中最为著名莫过于“双缝实验”,因为它的结论过于匪夷所思。
在双缝实验中,如果我们使用摄像头观测的时候,电子是以粒子形式的结果出现。但关上了摄像头,电子却以波的形式出现,就好像电子能够知道人类是否观察它们一样。我们对实验的观察与否,居然影响了实验的结果,之后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光波粒二象性”解释。
(这里分享个趣闻:网上有个比较玄的解释,认为上帝就像程序员,这个世界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上帝敲出来的程序。承载这个程序的载体性能肯定有运算的上限,为了避免死机,于是上帝给世界的运转设置了上限,比如物体速度无法超过光速,比如我们不观察电子时候它会以波的形式出现;观察的时候会以具体的电子出现,后者的计算量会远远超过前者;比如普朗克常数。这些都好像是上帝为了防止整个世界计算量过大设置的壁垒。)
后来,物理学家是马克斯波尔用概率波这个概念准确描述了电子,波尔证明了,在任何位置,概率波的强弱可以预测这个位置出现电子的可能性。电子本身不是实在存在的,成为了一堆可能性,世界本身成了概率游戏。这个颠覆性的实验遭到了众多反对者的抨击,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爱因斯坦,小爱认为上帝不可能掷骰子。
后来,薛定谔用了它的方程进一步说明了,物质的存在是概率分布的,量子力学中粒子的好像能同一时刻出现在不同地方,这个看似怪异、荒谬的结论,却在数以亿计的实验中统统被证实。薛定谔的方程,你可以理解成客观和主观是密不可分的,主客观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不观测的时候,粒子以波函数的状态存在,有意识的观察行为会让粒子成为叠加态,就是波和粒子的叠加状态。
在微观世界里,客观存在状态取决于主体的观察。人的主观和意识不在客观的世界之外,主观意识会影响客观世界的存在。这又再一次验证了我们反复提到的一句话:两个本来对立的属性,在更高的维度会进行了统一。
紧接着,在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也可以叫作测不准原理。结论简单的说就是: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
这个不确定性来自两个因素:首先,测量某东西的行为将会不可避免地扰乱那个事物,从而改变它的状态;其次,因为量子世界不是具体的,是基于概率,精确确定一个粒子状态存在更深刻更根本的限制 。不确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犯迷糊,这里做个小结:
- 波粒二象性:整个世界是个整体,主客观不再相互独立。
- 概率波:微观粒子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是成为一堆可能性。
- 薛定谔方程:物质存在是概率分布的,粒子可看作同一时刻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 测不准原理:世界无法精准预测,你对其中一个要素预测越准那么在预测另一个要素时候偏差越大。
这些结论,使得我们认知的底层逻辑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对人类文明上千年认知的大革命。就像是突然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所在的楼房地基居然盖错了,你自然也会担心上面的楼层部分会不会崩塌,整栋楼房似乎都变得岌岌可危。
过去我们科学的底层代码是确定的、客观的、可测的、唯物的。运用在企业管理上,也就是在拥有足够多已知数据的前提下,进行预测,根据预测制定计划,将计划分解成KPI,根据KPI落实到流程中,再对流程进行把控。我们回溯这套逻辑,会发现,这套理念的适用的边界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你获取信息和数据的速度远大于环境本身的变化的时候才得以适用,这时候企业当然可以预先走在前头去规划发展路线。
但现在,这个逻辑的关键变量发生了巨变,企业从获取信息到分析,再到计划,到执行,到结果,这一长串的链条的速度,远落后于环境变化的速度。
这是因为互联网这项科技的出现,将整个世界所有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因素编制出了一张巨大无比的网络,各种要素被置入这场全球的博弈当中,变量激增,这产生的结果不是物理反应,而是剧烈的化学反应,迸发出各种出人意料的结果,造就了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变量层出不穷,新力量不断出现,博弈平衡频繁被打破又一次次地重新建立,整个社会结构、市场环境都显得变化莫测,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的决定论的两点一线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的原因。
对决定论取而代之的,是概率论,拥有概率论思维的人会像苏格拉底一样来一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整个世界得用不可知论的逻辑去思考。今天你没有终点,只有一个个模糊的起点。只能通过起点的认知帮助我们找到终点,我们的着眼点会从终点的计划转变成对起点的认知,对起点的认知会产生新的事物。认知将取代计划。
也就是说,你得假设自己并不完全了解周围环境情况,世界不可知,你根据你的认知快速挑选一条可行的道路,为了验证假设,用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理论,也就是最小可行化产品去行动去尝试。依靠数据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获得认知,再通过认知进行下一步行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看得远并不一定看的好,进行一次有用的预测用不着看得远,即使是一点点有关未来的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会发生。
历史的发展有种趋势,就是人的姿态越放越低。过去我们认为人是神之子,认为地球是全宇宙的中心;后面日心说打破了人们的幻想,再后来发现连太阳也不是,地球对宇宙而言只是渺小的尘埃,人类只是生活在这片渺小的尘埃之上的生物;过去我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达尔文的演化论学说的发表,再一次击溃人们的臆想,人和万物并没有太大区别,在基因上我们和老鼠有80%的相似度,和猩猩有95%的相似度。
这节我们讲到决定论,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人的一种傲慢。而如果你恰好认同我之前所讲的概率论、不可知论将成为主流,那么我们以更谦卑面对这个世界。这里借用《三体》里的一句话收尾: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