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费曼学习法作为驱动
我们的学习,一定都是有特定目标的:为了职业技能提高,认知升级,还是简单的为知识而知识的求知态度,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目标。
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这些目标却距离我们远之又远,长期内得不到反馈和收获,很难获得持续的动力。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离我们更近的目标来驱动我们了 —— 而使用费曼学习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笔者对费曼学习法的理解是: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自己都不明白的一个知识,讲给一个小白听,以此为目标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最终完成自己的学习,完成自己对这个知识的理解。
运用这个方法,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一定要明确自己要“讲解”的知识点、以及整个大的知识内容;这样你在学习的时候才能找到确定的目标和内容。
2.始终提醒自己:我是要给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白讲解这个东西,讲解时不能涉及太多复杂的概念,思维一定要清晰明确;这样你才会逼着自己去真正理解你所学的东西。
不管你准备以什么方式讲解你的知识,你都需要先在书面上把自己准备讲的东西记录下来,所以,『 写作 』,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就成了一个最直接可行的方法。
所以,请不要急着去发文章,发音频视频,先扎扎实实的静下心学,查阅相关书籍、音频视频,和老师和前辈交流,把知识真正搞懂,形成你的具有个人的思考文稿,再说最后的“给别人讲”的事情吧。
看了一本书就准备给人讲,没有经过多方面信息整合和自己的思考,那不叫『 费曼学习法 』,只是简单的转述而已。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驱动:『 给一个小白讲解知识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为了讲解清楚,我们需要先自己真正把知识学到手 —— 这个过程,就需要以下这些具体学习工具了:
问题导向
当你确定好要学习的知识,拿到一个具体的学习资料,不管是书本还是音视频,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马上着手观看,而是给自己列出一系列的问题,让这些问题带着自己有目的的去阅读,思考,你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
具体是哪些问题,和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当前需要了解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通过:书本简介、书本上的序言、别人的读书笔记、书评、朋友介绍……来完善自己的问题清单。
笔者曾在《如何研读一本书》给出过我自己常用的问题清单,贴在这里供你参考:
·这本书最重要的概念有哪些?给我的启发有什么?(或者这本书讲了怎样一个故事,作者是如果通过这个故事讲出他想传达的东西是什么?)
·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样的?他完成得怎么样?
·通过读这本书,我想要解决我的什么问题?我最终解决得怎么样了?
更进一步的,你需要将这种问题意识贯彻到阅读一本书的过程当中去:这个段落,这个小结,作者到底想说明什么?他接下来应该会说什么……
有这个意识,你就能紧跟着作者的思路,保证精力集中,提高效率。
记忆的科学
要把看到的东西真正融会贯通,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把一砖一瓦保存好,才能搭建起知识的大厦。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有关记忆的科学。
我们对任何事情的记忆都会包括大脑获取信息(编码,encoding)、 保存信息(存储,storage)和日后读取信息(提取,retrieval)的过程(David G. Myers,2018)。
1.我们如何『 储存 』信息
当代心理学将记忆的『 储存 』分为两个阶段: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
在短时间内,人的大脑只能同时记住 4 - 7 个信息组块,进入这个阶段的信息也就进入了所谓的『 短时记忆 』,这个阶段的信息只能维持 30 秒左右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增强记忆。
比如我现在给你一段随机数字: 32810 0524 ,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你只能通过不断的重复来记忆,要是超过 30 秒没有重复这个信息,你很可能就把这段数字忘掉了。
而如果你能对这段数字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比如你的家庭住址,或者某个人的生日联系起来(3栋28楼10号,生日05月24日)(这段数字是笔者自己随意编造的,这个住址和生日和任何人没有任何联系),这段记忆就可能进入你的长期记忆。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如何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也就是『 编码 』。
2.将信息进行『 编码 』的方法
所谓『 编码 』,就是将新信息和自己的基本认知进行缝合,在自己的认知树上长出新的枝条,具体来说,我们有这样一些方法可用:
(1)形象化:
把元素周期表上各元素的位置关系想象成邻居关系,把三角函数的变化和其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集合起来……我们在中学时期其实就已经使用了不少的形象化的工具,只是很多人在经历过高考之后,便从没有有意识的再去运用这种方法。
其实,对任何的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动用形象化的方法,比如将摄影中的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ISO,分别想象成:水龙头大小、水龙头打开的时间、水的密度;再比如,用“手型”,也就是手指在吉他指板上的位置,来理解吉他上的音阶的排列……这些都是很好的形象化的方法。
笔者上面提到的四个形象化的例子,都是被很多人使用的,“公开的秘密”,只要你留心看过的书,自己学习到的课程,一般都能发现不少的这样的好方法。
但更进一步的,如果你能发挥一些想象力,用自己的形象化的方法来理解更多的知识,其实才是更棒的事情。
(2)动用五官:
这和『 形象化 』的方法有一点类似,不同的是,它更强调你的『 五官感知 』,在学习生物学的时候,你是否能想象那些被染色的,生动活泼的细胞?学习地理的时候,你是否能想象生活在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的体感?学习摄影的构图,你能不能想象如何用一个有长宽边界的二维平面去感受世界?……
加入这些想象,能让你在每次看到这些文字,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 这样一来,『 编码 』会顺利很多。
(3)个人的记忆和体验:
再进一步,你可以将你的个人的记忆或体验和自己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童年的一次恶作剧可能成为记忆一个历史知识点的模型,喜欢的影视剧和游戏可能帮助自己用更幽默的方式记忆和理解一个个概念……
总之,深入的挖掘那些自己深刻的记忆,然后把它和自己所学的东西结合起来。
(4)深入了解其背景知识,建立一个个组块和层次:
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黑格尔的《小逻辑》中的一段话:“对于思辨意义的概念与通常所谓概念必须加以区别,认为概念永不能把握无限的说法之所以被人们重述了千百遍,直至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成见,就是由于人们只知道狭义的概念,而不知道思辨意义的概念。”
这当中的『 思辨意义的概念 』,任你如何形象化,如果结合个人体验,都是难以理解的;但如果你能学习一些康德哲学,知道康德的基本立场:我们用先天存在的范畴理解世界。你便能知道黑格尔在这里其实就是针对康德哲学做的反思。
具体解释一下:康德认为,人类用先天存在的范畴理解世界,一切的事物都需要先掉进人类的认知的“染缸”,被一系列先天范畴规定之后,才能被认知。
这实际上是一种『 不可知论 』—— 人只能借助一系列基本认知去“理解世界”,而不是“直接认识和经验世界”,真实的世界永远不可能被我们认识到。
而黑格尔对康德的这种观点的反思,就是区别了所谓『 狭义的概念 』和『 思辨意义的概念 』;可以看到,他显然是把康德所说的『 先天范畴 』划为『 狭义的概念 』,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用一个个有限的认知概念作为理解世界的基础,自然会得出“概念永远把握无限”的说法。
而整个黑格尔哲学,就是对『 思辨意义的概念 』 —— 也就是『 精神 』 —— 这个由黑格尔提出的,作为一切的开始,最终在一系列矛盾运动中回归自身,完成对世界的完满的构造和认知的概念的讨论。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这句:“对于思辨意义的概念与通常所谓概念必须加以区别,认为概念永不能把握无限的说法之所以被人们重述了千百遍,直至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成见,就是由于人们只知道狭义的概念,而不知道思辨意义的概念。”是不是明朗了许多?
同样的,在学习电影拍摄的时候,要真正理解『 调度 』这个概念,并且在实际拍摄中得心应手的应用,你就需要深入的理解演员的一切表现、镜头运动和剪辑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概念的时候,只要你能够深入的挖掘它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自然便能深入的理解,最终建立起一个组块,一个个系统,『 记忆知识 』,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5)一个思考工具:思维导图
在你对自己学习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思考的时候,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尝试在一张 A4 纸上将这一部分的关键元素写下来,通过线条和箭头进行连接,寻找其内在联系,帮助自己完成思考。
注意,笔者提到思维导图,说的是『 思考工具 』,而不是『 记忆工具 』,这一点微妙的关系是需要仔细区分的 —— 因为思维导图只能帮助你对各种关键要素之间的『 关系 』进行整合和思考,它本身不能帮助记忆知识的『 内容 』。
所以请停止绘制你的庞大的,妄图囊括一切的思维导图吧,简单画个草图,看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够了,具体的记忆,还是要回到书本和笔记当中去才行。
3.有关『 提取 』的一些建议
要提高信息的『 提取 』的效率和准确度,需要在对信息进行『 编码 』和『 储存 』的时候就开始做工作,一边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一边要明确:这一部分的知识我可能会在哪里,在哪个场景下用到,在大脑里先进行一定的预演,给大脑提供足够的线索,每次复习这个知识的时候,都和知识具体的应用场景联系起来,就能大大提高『 提取 』的效果了。
如何对抗遗忘
不少读者看到这里应该会联想起『 遗忘曲线 』这个玩意儿,但如果你真正细致的了解过实验的话,你大概不会想要使用这个方法。
简单介绍下吧:
19世纪70年代,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艾宾浩克在欧洲游学时,偶然在一家旧书店看到了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费希纳在书中提到的“每一种人类体验,包括记忆,都应当被化解到一个可套用的公式中”启发了他,于是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他创造出一共 2300 个诸如:RUR 、HAL 、 MEK 这样的前后各一个辅音,中间夹杂一个元音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单音节词,然后不断的练习;到他在1880年获得柏林大学讲师职务时,他已经练习这些毫无意义的音节超过800个小时……
没错,他发现练习的次数越多,遗忘的速度就会越慢,并且最终形成了那个著名的遗忘曲线图。(Benedict Carey,2014)
整个实验就一个实验对象先不谈,这个实验最大的问题在于:艾宾浩克记忆的东西,都是没有任何意义和联系的词语,不同的信息之间没有联系,这和我们真正的学习状态其实是相聚甚远的。
所以,要做到真正的科学记忆,简单的按照那个所谓的“艾宾浩克曲线”安排复习是行不通的。
要真正理解遗忘的机制,还有要回到我们一开头提到的记忆的三个过程:大脑获取信息(编码,encoding)、 保存信息(存储,storage)和日后读取信息(提取,retrieval)。
一目了然,之所以会遗忘,无非三个原因:编码失败、储存失败、提取失败。
怎样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笔者在前一个小节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要能够用上这些方法,就能大大减少遗忘的概率。
这个小节,笔者主要需要补充讲以下三点:
1.容忍一定程度的编码失败
调查显示(Nickerson & Adams,1979),很少有人能够在六枚一美分硬币中分辨出真的那枚。因为每枚硬币都包含八个关键特征,而一般人通常只会注意到其中的三个。
这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一美分硬币的细节的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大脑的精力有限,把精力省下来留给在大事上的思考和决策显然是更优的策略,一美分硬币真伪和工作学习中的事物的价值孰高孰低,是很明显的。
所以,如果你在一些细小的信息或者知识点的记忆出现了问题,不用责怪自己,因为你已经把精力花在了更多更重要的地方,没有因小失大,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遗忘是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的,它让我们专注于那些真正有效的信息。
不过,这个实验也可以从反面给我们一些启发:你的编码失败,可能就是因为你对这个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你把它当成了一美分硬币级别的信息;所以,如果你的学习要求你关注到每一个细节,一定不能疏忽,要对每个细节的加以重视。
2. 复习的方法:间隔,不断重复
即使艾宾浩克的遗忘曲线理论有诸多错误,但这毕竟是用严格的科学规范研究记忆的先例,他的研究启发了不少后来者,在他之后有很多人沿着这条路线做了不少探索,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研究者的建议归纳起来其实就是四个字:间隔、重复。
你可能觉得很奇怪,难道不应该有一个像艾宾浩克曲线那样的间隔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的时间线吗?不是科学吗?怎么搞得怎么那么模糊,那么不严谨?
实际上,笔者正是出于严谨的态度,才给出这样的结论,因为现在很多研究结果之间是冲突的,而且研究中往往用音节、单词、诗歌等简单信息作为记忆测试的内容,真实世界的学习要处理的信息是极度复杂的,所以综合考量,笔者认为复习的方法,只有“间隔”和“重复”这四字真言而已。(如果你发现相关有价值的研究,欢迎和笔者分享)
那这个“间隔”和“重复”的时间安排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依据呢?
答案只有一个:你的学习目标 —— 一边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旧有知识体系当中(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复习),一边根据自己最近要面临的考试或者创作进行知识的复习。
至少笔者就是这样安排的,平时大部分时间用来看没有看过的书,做笔记,整理思维体系;如果最近要考试,要创作,要上台展示,就根据截止日期安排时间间隔复习笔记,重读那些重要的书。
所以说,这个“间隔”和“重复”,是始终保持在一种动态中的: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整体思维体系,就是在复习旧知识;而为了考试或者创作回过头看笔记和书本,也是复习。
3.高频次休息也能提高记忆 —— 减少后摄干扰
当你在回忆旧知识的时候,往往被新学的知识干扰,比如在回忆新生的名字的时候,老师往往会忘记以前记住的其他学生的名字,这就是后摄干扰。
研究显示,学习了一些音节之后,有睡眠的一组在 8 小时 左右仍能回忆起 60% 的内容,而没有睡眠的一组仅能回忆 20% 左右的内容。(Jenkins & Dillenbach,1924)
所以,要减少这些后摄干扰,需要通过减少干扰事件来完成,比如学习完之后出去散散步或者小小休息一下。
刻意练习
讲完了知识的获取和记忆,我们终于来到了最接近“运用知识”的一步:练习 —— 通过刻意练习,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战能力。
而『 刻意练习 』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持续做你不会做的事情。
所以说在练习之前,你需要先分辨出自己“不会做”的事情是哪些,然后针对性的练习。
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有意识的去做 —— 笔者在初学吉他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爬格子把手爬顺了,能够按和弦了,然后每次拿起吉他就直接一首一首的学唱歌。
直到有一次,我的老师邀请我到他的音乐水吧表演,他中途走上台打手鼓伴奏,我才发现我演奏的节奏忽快忽慢,经常和鼓点和不到一起……
这,就是平常练习很少使用节拍器的后果。
所以,从那次以后,基本上每次练习我都会使用节拍器,节奏慢慢平稳了一些,现在笔者在练习诸如 What do I know 和 Strip that down 这些节奏稍复杂的歌曲时才开始慢慢轻松起来。
另外一次发现自己的“不会”,是在一次班级公开展示中,笔者做了一个“马克思讲了什么”的主题 PPT 讲解,老师和同学的评价都蛮好,但老师最后说了一句“但是有关马克思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没有听出来,没讲”就把笔者深深的戳中了 —— 老师说我“没讲”,是很客气的说法,实际上我“没讲”,完全就是因为“讲不了,讲不明白”啊……
所以笔者立刻便投身到对黑格尔的《小逻辑》的研读中,真正开始去研究和学习黑格尔博大精深的思想。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想要进入『 刻意练习 』的状态,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将自己暴露在一种“公开”的环境下,公开表演,公开讲课,或者是写文章发表,以此获得『 反馈 』,发现那些自己一直不愿意面对的,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去练习。
这就是『 刻意练习 』的全部:一个关于自虐的故事。
临走前的提醒
到这里,笔者有关学习和记忆的方法的分享就全部完成了,这篇文章,我们讲了费曼学习法、问题导向法、多个提高记忆,防止遗忘的方法,还讲了如何刻意练习……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方法,它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效率的提升,肯定是极高的。
但是,笔者需要提醒你的是:这些方法本身并不是生产力,他们能够提高你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但却不能代替你的努力,只有当你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你才能收获到超越常人的知识 —— 不要指望通过效率获胜,效率的胜利,一定是建立在和对手同样的付出时间,付出程度上的。
成长,需要的是耐心,只要你能认真对待你学习的所有东西,有没有笔者说的这些方法,其实差别没有太大,一切的一切,还是时间和付出的问题。
Reference:
David G. Myers, Worth Publishers (2008) , Psychology
Benedict Carey, Random House(2014), 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
Nickerson, R. S., & Adams, M. J. (1979). Long-term memory for a common object. Cognitive Psychology, 11, 287-307. (p. 351)
Jenkins, J. G., & Dallenbach, K. M. (1924). Obliviscence during sleep and wak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rychology, 35, 605- -612. (pp. 353,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