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的内容就是电影的名字。
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松子的善良和宽容,得不到好的结果?
为什么松子会“心甘情愿”地成为被虐者?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体的,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善被人欺”。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看看,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是怎样分析这个问题的。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的是,有一天父亲突然来找阿笙,告诉他有个素未谋面的姑姑死了,让他去收拾下姑姑的房子。在河边的一间破烂小屋里,阿笙渐渐开始了解父亲口中的姑姑,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
小时候的姑姑松子,经常做着白雪公主似的美梦,她后来成为一名安分的中学教师,却因百口莫辩的误会被辞退了,之后和一作家同居,作家却因为爱而做不到,选择自杀,死前留下遗言:活着,真对不起。这件事对松子打击极大,之后与这个作家的事业敌人同居,后惨遭抛弃;之后当上浴室女郎,甚至还杀人入狱,但不管怎样,她从没放弃生活的希望。不管生活怎样破碎,她仍然本能地生存下去,这生存本身,足以打动任何人,包括阿笙。
松子用真心善待身边每一个男人,但终究逃不掉被抛弃的宿命。
我们一方面会在痛恨那些臭男人,另一方面也会“恨”松子的窝囊和不争气。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善良的松子会不断地被负心男人们欺负?为什么她的善良就是得不到好的回报?人善被人欺,为什么?
其实,有些电影故事虽是虚构的,但肯定来源于现实。
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中,“人善被人欺”的现象很常见,比如,那些善良的儿媳妇被婆婆们欺负着;那些听话的孩子,继父或继母怎么看都不顺眼,等等。
可见,有时候,人的善良或顺从,并非带来好的结果。
武志红老师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我”,它们组成了我们特定的内在关系模式,并且,我们会将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际网络中,这样一来,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外部人际关系网络。
影片中的松子,她的心中多数是一个“受虐者”,她的外部人际关系网络就是对方强大,自己弱小。
从在学校被辞退开始,松子基本处于“被忽视”、“被抛弃”和“被虐待”的关系里。
对她虐待严重的就是作家男友八女川。
当男友写作出现瓶颈时,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于是就把气撒在松子身上,还经常酗酒对松子家暴。
松子放下尊严去找哥哥借钱,为的是让男友安心写作,但是当松子找回钱时,男友并不高兴,反倒一顿拳打脚踢,甚至逼迫松子出去卖淫赚钱。
这时,我们会想,这个男友就是个渣男,不知道领情,更不懂得感恩和珍惜。
那么,为什么这个男友看不到松子的善良和宽容呢?
原因就是,松子的软弱和弱小,唤起了八女川内心的痛苦。
影片中,八女川看到自己事业的敌人来看望自己时,并没有表示感谢,反而是愤怒,因为他觉得对方是来笑话自己,嘲笑自己的,这说明,八女川的内心是自卑的、弱小的、渴望认同的,但现实时他写不出好作品,更得不到他人的认同。
这时的松子,显示出来的恐惧和软弱,其实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但是,他不允许自己软弱,于是用打骂松子,来压抑自己的弱小,以显示自己的强大。这样一来,松子越软弱,他就越气愤,因为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弱小。
而这就是善良的松子,在男友那里得不到好报的深层原因。
前面说到,松子的弱小,唤起了作家男友八女川不得志的痛苦,这才导致她越卑微,对方越讨厌她,而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投射。
那么,这个投射是怎样发生的呢?
武志红老师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对“内在的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小孩”,这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即童年时,我们怎么和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和他人相处。
武老师用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解释说,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基本是在6岁前建立的。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 ”
我们是这样把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上的:
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小孩”,就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父母”自居;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父母”,就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小孩”自居。
比如,松子认为男友八女川像自己“内在的父母”,就把“内在的父母”投射到他身上,自己以“内在的孩子”自居。小时候的松子,很难得到父亲的爱和在乎,只有她做鬼脸的时候,父亲才对她笑一笑,她把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现在的她和男友身上,她依然觉得自己要讨好男友,才能让男友满意,于是松子一直处于卑微的状态。
而男友八女川认为松子像自己“内在的小孩”,就把“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她身上,自己以“内在的父母”自居。八女川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活得没尊严,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他把这样的内在关系投射到现在的他和松子身上,他依然渴望他人的肯定和在意,于是一直保持强势的状态。
其实,松子和八女川都在渴望爱和肯定,只是都得不到,而松子的卑微触动八女川内心的痛苦,于是变成松子越是低三下四,八女川越是气急败坏,这就导致了“人善被人欺”的结果。
影片中的松子,一生都是被人嫌弃的,她爱得卑微,没有尊严,爱得失去自我,最后仍然得不到真爱。虽然她活得很“坚韧”,甚至是“百折不挠”,但这样的一生却是可悲的,因为她没有活出自己。
既然“人善被人欺”,是因为投射规律,那么打破这种状态,就要从投射处着手。
首先,被欺负那一方,要做到对投射不认同。
影片中的松子,很多人“恨”她,就是因为她做不到“吃一堑长一智”,反倒成为“渣男收割机”。
为什么她会这样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她太容易对对方的投射进行认同。
小时候的松子觉得父亲不喜欢自己,长大后的她一直在寻找爱。当男友八女川把自己软弱的和不被爱的内在小孩投射到松子身上时,松子认同了,她认为自己就是不值得被爱,于是就陷入到男友越否定自己,自己就越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这样就无法提升自尊,一直卑微地爱着。
如果松子能对“不值得被爱”的投射不认同,她就会明白“虽然父亲不像爱妹妹那样爱自己,但他心里还是爱自己的,只是无力顾及而已”。只是这个“不认同”需要松子自己做出真正的改变才行。
其次,被欺负那一方,需要理性看待自己。
当松子做到对投射不认同时,她就可以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
比如,作为班主任的她,如果能正确归因,她就不会认为学生偷钱是自己的错了,而是会理性判断是学生自身有问题,这样就不会被冤枉,更不会被开除,只是低自尊的她,一直在无原则地“善良”着。
另外,当好友惠子劝松子离开渣男时,她说:“只要和这个人在一起,地狱也好,什么地方都好,我都跟着他,总比孤孤单单一个人好。”
这也是她认同“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投射后,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爱情,认为只要身边有人就不孤独。
殊不知,孤单与否,和身边是否有人无关。就像荣格说的:“孤独并不是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自己心中最紧要的感受”。
最后,被欺负那一方,需要活出真实的自己。
一个真实的人,肯定会有愤怒或反抗的情绪,而松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她和男友八女川在一起时,害怕对方离开,于是选择忍气吞声。
其实,作家男友是爱松子的,他最后选择卧轨自杀,留下遗言—“活着,真对不起”,也在表明“我用死来证明自己的爱,因为活着我已无能为力”。
如果松子能够不认同八女川的投射,而是用自己的“攻击性”和他相处,那么这对于男友来说,他内心的无力和软弱的小孩,就变成有生命力的,进而让他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
这样的心理转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就像一直受气的儿媳妇如果和婆婆大吵一架,那么婆婆对儿媳妇的态度肯定会有转变;被继父不待见的孩子,如果敢和继父“对抗”一下,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有所改善。
因为攻击性不仅是人的本性,还是增进彼此之间感情的关键。我们只有和亲密的人在一起时,才会暴露出自己的坏脾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想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那就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攻击性,因为具有攻击性的人,才是真实的人。
太善良的人,就是无法活出真实自己的人,而这样的善良会导致“人善被人欺”。
武老师说:“真正的善良,是一种有包容力的强大,而不是绵羊一般的软弱和顺从。”
别让自己的善良,成为伤害自己的刀。自己的善良,需要带点锋芒。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