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说谎与谎言+处世绝学—谎言学-谎言—人类精心制造的一种文化现象-人生离不开谎言-谎言是成功者的通行证-谎言是失败者的墓志铭-男人—为金钱和美女而构筑谎言-女人—为猛男和金钱而编织谎言-谎言能为虚妄人生架设充实的桥梁-谎言的面孔-谎言的政治面孔-谎言的科学面孔-谎言的哲学面孔-谎言的历史面孔-谎言的宗教面子-谎言的新闻面孔-谎言的道德面孔-生活中的谎言-谎言与谣言-谎言与商业-谎言与爱情-谎言与友谊-谎言与智慧与犯罪-造谎有术-沉着冷静,不动声色-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虚实相间,出其不意-声东击西,混水摸鱼-编造数据,煞有介事-三人成虎,借鸡下蛋-笑里藏刀,移花接木-暗渡陈仓,指鸡骂狗-明知故昧,欲擒故纵-一万不成,一万零一-弥天蔽日,始见真功-何时何处不造谎-对同一办公室的人不造谎-对至交好友不造谎-对父母不造谎-对孩子不造谎-夫妻之间不造谎-师生之间不造谎-对事关命运和性命的不造谎-对自己的信誉不造谎-对法官警察不造谎-对医生不造谎-对自己不造谎-识谎有道-全面考察之道-察颜观色之道-捕捉细节之道-透视对方之道-突然袭击之道-多路出击之道-地久天长之道-当头耍刀之道-打坐参禅之道-洞察万物之道-圆谎有章-弃假成真章-以假乱真章-逃避核实章-结伙御真章-毁尸灭迹章-移尸嫁祸章-借尸还魂章-瞒天过海章-偷梁换柱章-装疯卖傻章-抵赖至死章-直下地狱章-走为上计章-破谎有法-以谎治谎之法-将计就计之法-摇篮扼杀之法-逼跳悬崖之法-火上浇油之法-直奔主题之法-以毒攻毒之法-以谎试谎之法-拨云见雾之法-以诚对谎之法-郝铁川教授:论说谎+帕斯卡尔:人性的背面——伪装与谎言-Hey,其实你没必要对我撒谎的-如何识破工作中的谎言-鲁迅:“说谎”和“做戏”有什么区别?-对谎言有什么认知,就反映一个人处在什么水平-为什么李世民式的领导可遇不可求-谎言重复三千次便成真理——真相错觉效应-如何辨别一个人在说谎?犯罪心理学家指出三大特征+人人都在说谎-人人都在说谎——序言-人人都在说谎——绪论-第一部分 大数据,小数据-1 你的直觉出错了-第二部分 大数据的力量-2 弗洛伊德是正确的吗-3 数据重构-4 数字吐真剂-5 放大数据-6 世界就是一个实验室-第三部分 大数据:请小心轻放-7 大数据,大框架其力有何不能胜-8 数据越多,问题越多哪些事情不可为-人人都在说谎——结论-人人都在说谎——致谢

谎言重复三千次便成真理——真相错觉效应

2019年5月27日 字数:1777 来源:哟西心理 作者: 提供人:guliao20......

作者| UC

最近关于“脑心通”这种药物的议论有挺多的。

脑心通算是步长制药的明星产品,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90年代初,步长制药创始人赵步长发现树木结实,虫子能钻洞;地面坚硬,蚯蚓能疏通,而这一切则源自某些虫类动物体内含有大量水解蛋白酶,死后身体迅速自溶。于是他确认,重用虫类药物,是清除血栓,改善人体供血不足,攻克中风、冠心病的一条独特有效的捷径。”

这段话被无数网友嘲讽。很多媒体号都会引用这一段的解释,来吐槽“脑心通”的这个药。

慢慢的,在不断的重复下,网友们都把这个当成了“假药”来处理。

不过我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在百度学术搜“脑心通”,可以看到上千篇的研究,大部分都是表明脑心通有治疗效果的。

谎言重复三千次便成真理|真相错觉效应

那这个药,究竟是真药,还是假药呢?讲真,我对药不熟悉,所以我不知道。但我会倾向于真药。

网友倾向于是假药,是因为说他的假药的信息经常在各大号重复;而我认为是真药,则是因为它在百度学术上被不断重复。

而事实上,重复和真假,还真的有点关系。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讲一个有趣的认知偏误,叫真相错觉效应(illusion of truth effect)

1.什么是真相错觉效应?

今天我要讲的新知,叫真相错觉效应(illusion of truth effect)。真相错觉效应,又被称为重复成真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见。这个效应指,重复出现让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会让我们信以为真。(Hasher&Goldstein&Toppino’s ,1977)

简单来说,可以用一句谚语来概括“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真。”

谎言重复三千次便成真理|真相错觉效应

“人脑只有10%被开发。”

“鱼的记忆只有7秒。”

“拿破仑是个矮子。”

……

好了我可以负责任的跟你说,这些全都是假的,只是可能听多了,就觉得好像是真的一样。

*人脑只有10%被开发:出处不明,但大多数人认为出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一句,“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但结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单是大脑潜能,而是更为模糊的“潜在的心智能量 ”,至于10%是怎么算出来的,詹姆斯没有给出实验依据,至今也没有科学家去严肃验证这个数字。

鱼的记忆只有7秒:源于N年前一段流传很广的心灵鸡汤,是这样说的。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七秒之后就不会记得曾经的事情。所有的一切又都会变成崭新的开始,所以鱼儿永远都会兴致勃勃,永远都不会觉得无聊,有时候我们应该像鱼一样,学会将一切都遗忘。然而这真的是鸡汤,研究表明,鱼的记忆甚至可以去到一年。

拿破仑是个矮子:事实上,拿破仑的身高是5 foot 2 inches(法制),换成英制单位就是5 foot 7 inches,也就是170cm左右。这,也还行吧。

2.重复,便更加可信

你可能会说,上面的例子都是你的认知盲区,因为不懂,所以才会被重复所欺骗。

但事实上,研究表明,就算你已经有了这些知识,你依然可能会被重复所欺骗。

但是,Lisa Fazio(2015)的实验表明,就算是已有的知识,也没有办法阻挡重复所带来的“真实性”。

Lisa Fazio的实验是把题目分成两个维度,分别是重复性(重复/全新)以及知识性(已知/未知)*。

首先,他们把一些已知和未知的题目展现给被试,让他们判断这些题目的真实度。

谎言重复三千次便成真理|真相错觉效应

然后,再不断重复呈现部分已知和未知的题目,让他们去选择题目的内容究竟是“真”还是“假”。

这个时候的结果就是,无论对于被试来说,这些题目是已知还是未知的,随着他们重复的次数越多,他们越可能判定为“真”。

谎言重复三千次便成真理|真相错觉效应

所以说,只要重复,就会让人觉得更加可信,更容易让人觉得是真实的。

*知识性(已知/未知):Lisa Fazio在原文中用的是estimated knowledge: known, unknown。所以已知和未知,指的是,是否知道这个题目是否认识。

3.为什么重复便可信?

这会跟知觉流畅性(Perceptual Fluency)*有关。

简单来说,我们越容易加工的,那么我们就越容易相信Ta。

而重复出现的内容,可以减少我们的加工成本。

谎言重复三千次便成真理|真相错觉效应

因为我们越是容易听到/看到一个内容(也就是重复的内容),我们大脑里面的相关神经元就会越快被激活。而这对于大脑来说,就是更容易识别和加工的内容,所以我们会更加相信它。

所以说,根据听到某些事情的频率来判断事物真实性,是我们大脑的策略,也是大脑偷懒的一种方式。

毕竟你想想,人脑每天要处理那么多信息,如果不懂得偷懒,岂不是爆炸了?

而这种方式,就会形成这样的真相错觉效应。

*知觉流畅性(Perceptual Fluency):个体在知觉水平上对外部信息加工难易程度的这种主观体验被称为知觉流畅性,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元认知体验。

4.那如何避免?

要避免这个这种情况,其实很简单。

你唯一需要做的一点就是:当你对某件事不确定的时候,先停止重复,再寻找真相。

例如,你不确定鱼的记忆是不是真的只有7秒。这时候你无须像其他人一样,把这个进行传播和重复。

谎言重复三千次便成真理|真相错觉效应

此时,你需要做的只是,通过查找可靠资料,去得到真理和答案。

找到答案之后,再进行重复,你就不会被这种重复所洗脑了。

并且你会发现,你会收获到更多的冷门知识,和社交谈资,这些都可以成为你非常优秀的社交货币喔。

那好好加油啦。

最近我也开始产生了一些思考:关于边界的问题,边界是一个很有趣的词,因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

你明白它是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

你可能会以为自己做到,却会在某些事情中没做到。

不过的确,把握好人际的边界,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必修课。

最近的你,有“边界感”如何?

UC说:我一直相信,骗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骗别人;第二层是骗自己;第三层是骗已为真。或许当你重复三千遍时,那就成真了。

参考资料:

Lisa K. Fazio ,Nadia M. Brashier ,B. Keith Payne ,Elizabeth J. Marsh(2015),Knowledge Does Not Protect Against Illusory Trut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4(05):,993–1002

Weaver K, Garcia SM, Schwarz N, Miller DT (2007).

Inferring the popularity of an opinion from its familiarity: a repetitive voice can sound like a chor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92(5), 821-833

谎言 / 重复 / 真相错觉效应 / 知觉流畅性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