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一,道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2019年5月29日  来源:文城观点 作者: 提供人:lianshao14......

第一,道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上述庄子论“内圣外王”已清楚的表明,庄子强调圣人“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强调君子“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这都是在阐述圣人、君子的“内圣”修养方面的内容;而庄子所强调的“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以及让老弱孤寡皆有以养的“民之理”,说的其实就是“外王”的内容。《天子篇》所论的“内圣外王”的道理,是道家关于“内圣外王”之道比较清晰的表述。《天下篇》表现了道家不仅重视“以德为本”,而且还怀抱着“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的“外王”理想。

当然,道家关于“内圣外王”的理论还可以从更深刻的涵义上去理解。比如,庄子处于战争连连、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他并非只是重视自我修养的“内圣”方面,而且,他也是关注着“外王”方面的论题的,只不过,他的眼界更为宽广,所关注的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为一”宏大之事。

一方面,庄子十分注意“养心”“养神”问题,他提出了“心斋”和“座忘”的观点,强调去除杂念,忘物忘我。而所谓的“心斋”,指的就是将一切功名利禄全都丢弃,去掉一切私心杂念,让自己的内心由虚到静,由静到明,达到一种“心静”“心明”的境界,彻底地“忘物”。而所谓的“座忘”,指的就是静坐调息,忘掉了自我,忘掉了所有关于“我”的利害关系,去掉所有的心机盘算,保持心境的淡泊自然,也就是彻底地“忘我”。显然,庄子的“内圣”之道与儒家的“内圣”之道完全不同,庄子的“内圣”修养是要尽力“忘物”“忘我”,以达到“心斋”“坐忘”的体验,不为欲望所困,不为利禄所羁绊,心与物游,达到一种“逍遥游”的无所待的境界。而儒家的内心修养,所强调的是尊圣贤,修仁遵礼,努力做到“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儒家的“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同时又是以“外王”为目的。而庄子的“内圣”是想通过“心斋”“坐忘”让人去掉物欲、功名,达到精神自由境界的“心治”效果,并由“心治”而达到“齐物”“齐天下”。庄子并非只是专注于“内圣”,他对“经世”“治国”也是有关注的。《逍遥游》所描写的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所表达的就是一种胸有鸿志的“远举”,是有“平天下”的气魄的;此外,《外物》篇礼关于任公子钓大鱼的寓言,表达了庄子的“经世”之志,胸中有宏图。庄子并非没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理想,只是在当时的乱世,当时的恶劣环境中,庄子把济世之才和宏图志向转向了对于“道”的探索,转向了对于鲲鹏之“逍遥游”境界的追求。对于庄子来说,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在于将“心斋”“坐忘”推及天下,就像《庄子·应帝王》所强调的:“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与庄子相比,老子将“内圣”与“外王”结合得更紧密,老子在“外王”方面,其理论是深刻而丰富的。首先,老子比庄子在思想上更具“外王”方面的色彩,庄子更像是天真的艺术家,追求“逍遥游”境界;庄子梦到了蝴蝶,醒来却搞不清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非常的艺术家!而老子更重视讲政治权谋,老子关于“外王”方面的论述是深刻、老到的。老子积极吸取兵家的思想,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老子把兵学提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提升成为“君人南面之术”,为统治者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君道”权术。此外,老子还把兵家的“诡道”转化为帝王权谋。《老子》一书有许多论述表现出了狡猾的权谋之术,比如,其“欲擒故纵”的行事策略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老子》曰:“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这种以小搏大,欲擒故纵的谋略是狡诈的。司马迁认为《老子》一书,为“后世阴谋者法”,这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老子把所有这些“外王”之道皆是作为道家“内圣”的一种延伸、应用。老子认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清静经》)而道家“修道”便是感悟这一无形之“道”,认识到“道”的无形、无名、无为。而如果能真正体悟到“道”的无为本性,那么,就是“修道”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了。所以,老子说“为道日益”,即是说,悟“道”了,就更有灵觉,更有明性,更能具有感受天地万物的智慧,体“道”也更深了。反之,如果不是体悟“道”,而是学圣贤之学,着力于“格物致知”,重视于修仁尊礼,那么,便会是“为学日损”,学得越多,越是愚昧无知,“致知”越多,智慧越受损,格物成了受“物”所累,自然也就无法体悟“道”之无为了。

根据老子的观点,有关“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只不过是“道”之无为在“君人南面之术”方面的表现,在政治权谋中,只有知道“无为而治”的根本道理就行了。在老子看来,“内圣”方面,重要的在于能养成对“道”之无为,“道”之自然而然本性的体悟,而“外王”则重点在于把握取天下时要“无为而治”,要顺势而为。君王的统治之道,依然是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治国理政,只有“无为”,方能“无不为”。

《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所强调的就是治国与烹饪一样,都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处事的成功秘诀,就在于顺其自然。庄子在《养生主》里所讲的关于“庖丁解牛”的故事,所强调的也是这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能够顺其自然,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使问题迎刃而解。在道家的理论中,“内圣”是体悟“道”之无为,而“外王”便是“无为而治”。

深度解读“内圣外王”之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顺其自然

内圣外王 / 庄子 / 道家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
相关核心文章
lianshao1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