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意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吗?-意识和思维动力学-揭开意识的奥秘:兼谈认知相对论纲领-还原论方法无法解开意识之谜,理解意识需要整体考虑+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意识之谜即将揭开?-未被完全意识到的工作空间-寻找神经关联-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意识”就是感觉与认知-破解认知之谜,你需要准备哪些知识?+意识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副产品-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1)-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基本原理(3)-罗素所谓的完美语言体系究竟存在吗?-判定意识或认知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测试标准-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神经系统为什么存在-动物机体存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大脑需要不断接收各种信息?-论信息的本质-为什么人对不同的刺激的适应性不一样?-人体对环境的自适应调节是如何建立的?-潜意识、意识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如何?-神经网络、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有什么本质性的异同?+听过很多人想做自己|但你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精神-人的意识是什么?思想是什么?我们被什么东西规定着-想不想知道,你的意识和思维怎么来的?+大脑网络如何实现从意识到潜意识的状态转变?-开悟:玄秘意识的最高境界如何界定?-你的意识可以离开躯壳吗-为什么喝醉后,身体和意识都不是你的了-意念是如何影响健康的?看完这一篇就全懂了+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为什么”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人类拥有智慧,但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真正调动过「智慧」,为什么?-《脑与意识》关于意识的研究-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才是“意识”-第二部分人脑与意识的关系-第三部分意识的活动规律-人类意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何会出现理性+脑与意识-推荐序:开启意识探索之门-引言 寻找思维的物质基础-从笛卡尔谈起-意识——人类的终极之谜-界定“意识通达”-看得见VS看不见-主观报告科学吗-寻找意识思维的标志-意识科学的未来-1 如何以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意识面面观-最小差别实验-双目竞争-注意瞬脱-掩蔽意识知觉-相信主观报告-2 打开“黑箱”,探索无意识-无意识研究的历史-在脑中定位无意识-阈下启动效应-自动视觉加工-象棋大师的无意识思维-声音和图像的自动联结-无意识的语义启动-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意识算术-不依靠意识的概念组合-无意识与注意-无意识与决策-无意识与问题解决-在睡眠中获得灵感-阈下知觉小结-3 意识有什么用-无意识统计,有意识抽样-意识让思维延续-人类图灵机-社会分享-4 发现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意识——神经激活的雪崩-意识通达的时间进程-滞后的意识-区分意识与无意识-全脑启动-深入意识脑-全脑激活的意识网络-引爆点-解码有意识的思维-现实与幻象-如何阻断意识-罐中之脑-5 意识理论的构建和计算机模拟-意识是全脑信息的共享-超越模块化-交流网络的演化-编码意识思维-全脑神经工作空间-计算机模拟意识的启动-无休止的自发活动-自发活动的进化-无意识的分类-物质的主观状态-6 将意识科学应用在临床-意识疾病的分类-能够思考的“植物人”-如何与植物人沟通-提出检测意识的新方法-皮质探测-检测自发想法-如何恢复患者的意识-7 意识科学的未来:让人类意识不再孤独-婴儿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猴子有自我意识吗-人类意识是独一无二的吗-为什么人类会有精神疾病-如何建造有意识的机器-致谢-译者后记+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第1章-第2章-处于科学萌芽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物物理学-加州理工学院、教学、研究和物理学家眼中的脑-再次面对意识的冲击-第3章-感受质和自然世界-意识的功能是什么-对意识定义的困难-论动物的意识-论自我意识-第4章-在脑中发现意识-一览无余的隐藏物体-并非所有的神经元都参与意识-新皮层的高级区的神经元与意识紧密相关-注意到某物,可却没看到它-第5章-调节意识特定内容的一些灰质小块-概念神经元编码了霍默·辛普森和詹妮弗·安妮丝顿-两个皮层半球中的每一个都能产生意识-意识能够永久地消失,留下一具僵尸-第6章-脑中的僵尸行动者-社会无意识-无意识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我的探索意味着什么-第7章-自由的强立场与实用立场的细微差别-经典物理学与决定论:钟表装置的宇宙-钟表装置宇宙的终结-心智针对一个量子事件而实现另一个量子事件的自由是有限的-作为对行动的事后想法的意志-自主性,或这个有意识的意志体验-评估这个处境-第8章-狗,或者意识是出自脑吗-意识内在于复杂性-意识与信息理论-整合信息理论-泛心论与德日进-第9章-严重受损患者的意识测量仪-运用光遗传学追踪意识的踪迹-来到新视域-第10章-二元论、灵魂和科学-宗教、理性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自然神论,或作为神圣缔造者的上帝-有神论,或作为介入者的上帝-启示和经文有帮助吗-我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将我的旗帜钉在桅杆上-意识与脑:注释-意识与脑:译后记+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赞誉-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一-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二-开场白-第1章 伽利略之梦-第一部分 证据:自然实验-第2章 导论-第3章 大脑-第4章 小脑-第5章 两位盲人画家-第6章 闭锁的脑-第7章 失去记忆的意识-第8章 分裂的脑-第9章 矛盾的脑-第10章 着魔的脑-第11章 睡着的脑-第二部分 理论:思想实验-第12章 导论-第13章 伽利略与光电二极管-第14章 各种各样的信息-第15章 伽利略与相机-第16章 整合信息:多与一-第17章 伽利略与蝙蝠-第18章 看到黑暗:解构黑暗-第19章 黑暗的意义:建构黑暗-第20章 亮光宫殿-第21章 感受质花园-第三部分 意蕴:意识的宇宙-第22章 导语-第23章 夜幕降临之一:死亡-第24章 夜幕降临之二:痴呆症-第25章 夜幕降临之三:忧伤-第26章 黎明之一:意识的减弱-第27章 黎明之二:意识的进化-第28章 黎明之三:意识的发展-第29章 白昼之一:探索意识-第30章 白昼之二:想象意识-第31章 白昼之三:发展意识-收场白-第32章 伽利略的最后三个梦-结束语-第33章 研究问题+意识本能-前言 挣脱困境,进入意识探索新视野-第1章 古人眼中的意识-早期探索:成功与失败-笛卡儿登场:身心分离-第2章 经验主义哲学的黎明-白板、人类经验与神经科学的开端-科学的一小步-灵魂是国王,而非总管-洛克的崛起-准备迎接现代观念-我是谁,自我是什么-德国人与潜意识心智-弗洛伊德和他对机械主义的颠覆-达尔文向所有人发起的挑战-第3章 现代思想的诞生-加拿大人的反抗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崛起-美国人的认知革命-在梵蒂冈寻找答案-现代哲学家的一次尝试-克里克向现代科学发出的信号-第4章 模块化的脑-模块缺失却照旧工作的大脑-向更大的脑进化吗-模块化大脑的优势-模块化的诞生-模块化连接-动物脑与人类脑的差别-寻找意识-第5章 层级化的脑-复合体的结构-稳健、复杂与脆弱-通用设计策略-层级化结构中的神经科学-会进化的层级系统-规则产生自由-大脑的无数种工作方式-从染色体到意识-控制你自己-第6章 受到损伤却有意识的脑-拜访医院-无意识的僵尸-有意识的静物-皮层下的情绪引擎-意识中的感受-皮层增强意识-意识的普遍性-第7章 互补的概念:来自物理学的礼物-物理学的起点与决定论-量子力学与因果关系的统计学观点-互补原理的诞生-第8章 从无机到生命,从神经元到心智-量子力学使人头疼-断面与生命起源-符号中的生命:冯·诺伊曼的引导-符号的物理学:帕蒂按下了起始键-基因编码真的是一种代码-符号闭环:吃尾巴的蛇-投降与停战-鸿沟问题的可能答案-第9章 汩汩溪流与个人意识-两个意识不同的有意识的半球-意识就像小气泡-气泡的背景-钟楼里的蝙蝠-如果只有右半球会怎样-感受变了还是记忆错了-我感故我在-气泡是有序还是混乱的-一个著名的控制层级故障案例-进化使意识变得丰富-第10章 意识是一种本能-反直觉的大脑设计原则-最终的观点-“意识本能”致谢+意识的解释-导读暨推荐序(Ⅰ)-导读暨推荐序(Ⅱ) 理解意识——从笛卡儿到丹尼特-前言-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2.大脑里的恶作剧分子-3.聚会游戏:“心理分析”-4.预览-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第2章 解释意识-2.意识的神秘-3.心智素材的魅力-4.为什么二元论失势-5.挑战-第3章 访问现象学公园-2.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3.我们对内在世界的经验-4.感受-第4章 现象学的方法-2.第三人称视角-3.异现象学的方法[3]-4.虚构世界和异现象学世界-5.人类学家的谨慎魅力-6.发现某个人实际上在说什么-7.沙克的心智意象-8.异现象学的中立性-第5章 多重草稿vs笛卡儿剧场-2.引入多重草稿模型-3.奥威尔式修改与斯大林式修改-4.意识剧场再访-5.多重草稿模型在行动中-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性理论-第6章 时间与经验-1.飞逝的瞬间与跳兔-2.大脑如何表征时间-3.利贝特论“回指”-4.利贝特论对意向的意识的主观延迟-6.遗留问题-第7章 意识的演化-2.早期岁月-3.脑里的演化、鲍德温效应-4.人脑里的可塑性:布置舞台-5.自动刺激的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发明-6.第三种演化过程:弥母与文化演化[15]-7.意识的诸多弥母:虚拟机器将要安装-第8章 词语如何用我们做事[1]-2.官僚体制vs群魔混战-3.当词语想让自己被说出来时-第9章 人类心智之架构-2.以简短概要定位-3.然后发生了什么-4.乔伊斯机器的力量-5.但这是意识理论吗-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问题-第10章 展示与讲述-2.词语、图画和思想-3.报告和表达-4.僵尸、升级僵尸和用户幻觉-5.常识心理学的问题-第11章 废除证人保护计划-2.盲视:局部的僵尸状态-3.藏针游戏:一种提升意识的练习-4.修复的视觉:除了信息之外,还遗失了什么-5.“填充”vs找出-6.忽视:认知欲望的病理丧失-7.虚拟呈现-8.眼见为实:与奥托的一次对话-第12章 感质的非质化-2.为什么会有颜色-3.体验我们的经验-4.哲学的一种胡思乱想:颠倒的感质-5.“副现象的”感质-6.回到我的摇椅-第13章 自我的实在-2.一个客户有多少个自我-3.存在不能承受之轻-第14章 想象意识-2.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3.心智化和物质化-附录A 给哲学家-附录B 给科学家

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

2019年1月21日 字数:3659 来源:认知维度 作者: 提供人:liliros@57......

此文乃友人为笔者拙作《认知的维度》代为撰写的推荐序,其中重点指出了解析复杂系统应该使用的研究范式,对于意识这样超级复杂的系统来说,更需要一种科学的范式,否则就容易陷入一种主观异或想当然的臆断之中。熟悉了这套方法,对于认清自己行为的来龙去脉、解构自己认知的层次结构、洞察自己价值取向的生成逻辑是有重大启发意义的。


意识问题是科学界长久以来一直未解决的重大谜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用于反思意识问题逻辑的,恰恰就是意识运作体系本身。意识问题的研究对象所呈现出的高度复杂性,在整个科学界很难找出第二个,意识体系对万事万物间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使得任何基于个案的实证研究都很难具有绝对的代表性,已有的科学探究方式对意识问题往往莫衷一是。

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动向难以把控,日益复杂的社会性事件愈来愈难以着手,学科知识体系不断碎片化导致知识的鸿沟一步步扩大……这些现代文明的典型病症同意识问题一样,经常在拷打着人类的智力极限。不过,意识问题的解决,对于这些文明病症来说,具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事物的组织加工者,是推动社会事物发展演变的重要源动力之一,只有认清了人的处事机制,才能进一步科学的探索由人所催生的那些复杂事物。而调节和优化人的处事能力的,就是潜藏于大脑之中的意识。

对于意识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既古老又前沿的问题,本书初步给出了一套成体系的答案,这也是目前为止学术界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一套答案。在人们还不知道怎么去定义意识这个概念的情况下,在人们还未形成对意识体系的科学认识的情况下,一套关于意识的全新理论体系是否有效,并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但是,作者给出了一套评判标准,至于这套标准是什么,我们稍后探讨。

对于未知科学领域,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是打破研究僵局的重要突破口。然而,问题就在于,如何有效发现解构僵局的好问题。本书作者对于问题的拿捏是自有一套的,例如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在开车时,他人摩托车擦碰了你的车,会让你极度生气?你生气的怒火为什么不是指向摩托车,而是指向人?”乍一看,这个问题实在是相当无聊,因为很多人经历过类似的事件,其中的道理不用细想就能“明白”,然而,事实就真的那么简单吗?换个思路来看待这个问题,假如开车的是一只狗,它能够第一时间“明白”去找开摩托车的人去理论吗?假如开车的是刚刚研发的驾驶机器人,它能够瞬间“理解”事故责任人就是开摩托车的人吗?稍微了解科技进度的就应该知道,机器人离理解日常事物关系还相当遥远,在很多方面连动物都不如。那么对于许多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为什么人能够秒懂,而机器人或动物又不能够呢?问题到这一步,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不仅不会无聊,而且相当的深奥。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反思:“别人对你身体又没有怎么样,只是碰到一件物品而已,为什么会导致你身体发生剧烈的情绪反应,诸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激素快速分泌等等现象呢?这种连锁现象背后的生成逻辑是什么?”

深入想一想就会发现,所谓的意识运作机制问题,其实就潜藏在这些日常的生活小事当中,在这些场景中,有具体的对象,有具体的作用程序,有明确的行为反应,意识体系也生成了较为清晰的关系指向,唯一的问题在于,意识这个黑箱系统是如何基于给定的条件而加工生成特定的结果的。

如果只是解决了这一个特定场景的内在运作逻辑问题,并不能说明其所对应的意识理论体系的有效性,为此,作者一口气提出了上百个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同一类场景的重复,而是涵盖了从神经系统、肢体结构、行为调节、情绪表现和关系认知等各个方面,其中关系认知方面的问题存在明显的逐渐复杂化、抽象化的趋向。作者所给出的评判一套意识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标准,就是能否通盘解答所有这些代表性的疑难问题。

这个标准是否科学是否合适暂且不表,但是这个标准的要求之高、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多数的科学创见往往集中于解决特定的问题。稍微分析这些代表性问题就会发现,它们几乎涵盖了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营销学、逻辑学、决策学、社会学、哲学、认知科学等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些问题不仅仅代表着意识运作机制问题,同样也是相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问题。回过头来想一下,这样的高标准是有其道理的,人类的一切知识沉淀都离不开大脑中意识体系的认知加工,因此,能够解析意识运作机制的普适理论体系,一定也会牵连到其所生成的知识库。解决意识问题,实际上相当于是解决知识生产机器本身的内在逻辑原理,这个问题对当代科学的意义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这样一个宏大的问题,很难想象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没有先例、没有捷径、没有依靠,如何向前迈出得当的一步都无从知晓,唯一可以确信的就是不断的尝试。正如作者所言:“在实际研究中,为解构意识模型的参考素材有很多,包括人工神经网络、大数据与算法、耗散结构论、社会心理学、意识研究与决策理论、神经生物学、生物心理学、东西方哲学、逻辑学、行为经济学、管理学、信息论、相对论等,都为剖析意识、认知和价值的基本逻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路类比,为丰富完善意识框架体系提供了一种极为繁重但却积极可行的路径。”

靠着一股蛮劲,作者思索了逾十年之久,最终给出了一整套答案,这就是认知与价值分级演化理论。许多研究者在感受自己行为动机的时候,一件极为头疼的事情就在于,很难去考察生成动机、目的和价值观的思维过程本身,然而,认知与价值分级演化理论则将这个过程清晰的刻画了出来。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判定意识理论有效性的那上百个问题的答案,但如果读者真正读懂并理解了这套体系,就会自行领悟这些问题的谜底。

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


初次查阅这套理论的总体模型框架图(雪花模型),你一定会惊叹于它不同寻常的美感,因为那活脱脱就是一朵精致的雪花。人虚无缥缈的思维过程的底层运作逻辑,就蕴藏于这朵“雪花”之中。与一般的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等书籍的描述框架有所不同的是,这本书既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基于具体实验的实证归纳总结,而是像建设一座巨塔一样,一层一层垒起来的,并且在逐层建设的过程中,有几条核心的骨架始终贯穿其中。在初期的建构过程中,可能看不出这套工程到底在建构什么,而当工程初具规模时,才大体摸清它的建构样式。支撑巨塔的四座骨架分别为作用层、关系层、意识层和价值分化机制,这些骨架之间又互有影响,其中作用层基于价值分化机制而沉淀出各个关系层,关系层又反过来影响于作用层,关系层的典型逻辑架构则代表了意识层。基于这些相互关联,可以初步看出建设巨塔的复杂性与严密性。但问题在于,为什么是这样的一套结构体系?

刻画描述复杂系统有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用系统的阶段状态表现来表征,一种方式是用系统的主要组成构件来表征,一种是用其经常性的典型外在表现来表征,一种方式是用其运行规则来表征。具体来看,这几种方式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复杂系统的一个典型特点在于,其状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比较棘手的是,这种变化往往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变化为主,而另一种变化为辅,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可能相反或是产生另一套变化模式,这种相对的变化导致既难以捕捉系统的关键组构,也难以捕捉系统的典型状态表现,同时也难以定性系统或系统组构的运行规则。

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


针对这个问题,“遗传算法之父”约翰·霍兰教授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描述复杂系统的普适理论模型应该具有的四个基本特点:状态、对策树(转换函数)、规则(生成器)、主体。这四个方面相当于是对上文所说的四个方面表征的综合,它融合了要素的变化与不变,而要完成这种融合,必须基于一种层次性的演绎机制,同时演绎过程遵循一定的分拣规则,演绎机制可以重现系统的复杂性与混沌性,而分拣规则则展现了复杂系统在万变过程中所少有的相对不变性。由此,以运行和分拣规则为固定标尺,而以系统状态为阶段性的变动因子,霍兰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剖析复杂系统的新的方法论,这是一种建构式的思维,一种生长性的思维,而一般的分析方法往往是首先寻找系统的固定稳定因子,然后探究各因子之间的逻辑关联,其实质乃是一种静态思维,这与霍兰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对照本书所给出的雪花模型与霍兰的普适理论建构要求,就会发现两者的思路是一致的。在展开意识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全书始终以行为调节过程为基础,并基于调节过程的优劣分拣结果来定义意识所生成的各种关系认知,随着行为调节过程的不断复杂化,所建构的关系因子也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不断支撑个体实现对愈来愈复杂的事物进行解构和处理。换句话说,人的复杂意识表现和关系认知是基于一套内含特定规则的作用系统而涌现出来的,这套作用系统就是人的行为调节系统。由此可见,理解行为的触发机制,以及行为的优劣分拣规则,对于理解整个意识理论体系来说,是至为关键的。而行为机制是可以用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来推导和演绎的,这为科学的认知人的意识体系打开了一条全新的窗口。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很少有人能够对这种高度无序性进行全面阐述,然而,这本书却将时间最复杂的系统梳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这本书学术范式浓厚,逻辑体系严密,较为完整的展现了人的行为、认知、思维方面的运作规律,是一本难得的综合性大众科普专著。理解了意识的运作逻辑和演绎规律,实际上是为自己打开了一片全新的思维天空,无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都能从中获取深切的感悟。如果你想成为一位心理学家、行为学专家、经济学行家,乃至哲学大家,这本书不容错过;如果你想探究通用智能、解构高维逻辑、透视复杂系统、窥探生命奥秘,这本书不可不品。

对于许多人来说,都需要终其一生来不断的锤炼敲打自己的认知和思维,以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社会,即使如此,依然有很多问题是其怎么也想不明白的。这本书可以对人的思维体系来一次彻底的洗礼,让认知能力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新升级。

认知的维度 / 意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